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00年第9期
编号:10213142
传染病再度全球蔓延的社会因素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年第9期
     作者:李宁 范学工

    单位: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 长沙 410008

    关键词:新发现传染病;社会因素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000912

    20年来,传染病在全球重新蔓延,威胁全人类生命健康。在遏制传染病 传播上,抗生素已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因素在传 染病滋生与流行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建立以全体社会人员为服务对象,以优化环境,改 善社会环境为目标的社会大卫生观已成为防治和控制传染病肆虐的有效手段。

    分类号 R51

    THE SOCIAL FACTORS O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 http://www.100md.com
    Li Ning Fan Xuegong

    (Central Laboratory, Xiangya Hospital,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8)

    Abstract:The emergence or reemerg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s found a ll over the world during recent twenty years. It is greatly threatening human health. Be sides the biological factors, the social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em ergence or reemerg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is articl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social factors in which are involved in preval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百拇医药
    Key words: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Social Factor

    传染病的重新蔓延,除了与病原体本身的进化有关外,还与社会经济 、环境和生态破坏、都市化,人类行为等许多社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从社会医学 的角度,分析传染病重新蔓延的社会因素,并探讨可能的干预措施。

    1 新老传染病再次威胁人类健康

    20年来重新肆虐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包括新发现的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Emeriging and re-em erging infections diseases)[2]。前者指那些可造成公共卫生问题的(地域性的 或国际性的)新识别的和以往未和的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AIDS、O139霍乱等。这些传 染病常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后者系指少量已为人所知,并一度降到较低水平,而 现在又死灰复燃的传染病,如结核病和性传播疾病等。
, http://www.100md.com
    1.1 20年来新发现的传染病

    自70年代以来,新发现的传染病有近30余种,表1列出了部分1973年以来全球发现的病原微 生物及所致疾病[1~3],同时也列出了导致疾病蔓延的可能原因。其中AIDS和埃 博位出血热危害最大。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告AIDS病例以来,在近二十年,AIDS病例数飞 速增长。根据WHO和联合国规划署的报告,到1997年底,全球有3060万人携带艾滋病病毒(HI V),其中15岁以下的儿童超过100万,自18年前发现AIDS以来,已有117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其中1997年有230万人。但来自WHO流行病学统计资料表明,HIV感染仍在快速增长,全球 每天以新感染者16000人的速度蔓延,如保持此速,到2000年将有5000万~1亿例HIV感 染者。埃博拉病毒即埃博拉出血热,1976年首次在战乱中的扎伊尔爆发流行,随后在苏丹、 科特迪瓦、利比亚三个非洲国家爆发3次大流行。1995年1月~6月在扎伊尔再次爆发,在315 例患者中,224例死亡,死亡率77%。
, 百拇医药
    表1 1973年以来发现的部分传染病及其产生的可能原因 发现年份

    病原体

    所致疾病

    可 能 原 因

    1973

    轮状病毒

    世界范围婴儿腹泻

    常由于河水被污染而暴发流行

    1976

    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病,急性小肠结肠炎

    污染的食物,水和用具,以及同性 恋者
, http://www.100md.com
    1977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

    在美国和欧洲可能与进口猴有关

    1977

    嗜肺军团菌

    军团菌病

    冷却和管道系统(细菌在水箱和不流水的管道 形成的生物膜上繁殖)

    1977

    汉坦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

    生态环境变化增加了人与啮齿动物的接触 ,现化交通将汉坦病毒鼠类宿主带至各地
, 百拇医药
    1977

    空肠弯曲杆菌

    空肠弯曲菌肠炎

    污染的食物和水源

    1977

    丁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

    输血,污染的注射器,性传播

    1980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

    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血制品,性传播,母婴传播
, http://www.100md.com
    1981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高吸水性阴道塞的使用

    1982

    大肠杆菌O157:H7

    出血性结肠炎

    食品和水源的污染

    1982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森林开始,植树造林等促使蜱和动物繁殖并促使其与 人的接触
, http://www.100md.com
    1982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Ⅱ型

    毛细胞白血病

    污染的注射器,性接触

    1983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艾滋病

    向城市迁移旅游,污染的注射器(包括注射毒 品),性传播,母婴传播

    1983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病

    可能早已存在,因技术进步而发现
, 百拇医药
    1989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

    输血,器官移植,污染的医疗器械注射器、性接触 等

    1990

    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

    地表水污染,饮用水未经消毒净化处理等

    1992

    巴尔道氏体

    猫抓病,杆菌性血管疾病

    与带有病原体的猫接触密切
, http://www.100md.com
    1992

    O139群霍乱弧菌

    O139霍乱

    贸易与旅游,水的氯化减弱,新菌株(O139)

    1993

    汉坦病毒分离株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生态和环境改变使人与啮齿类动物接触 增加

    1995

    庚型肝炎病毒

    庚型肝炎

    输血,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
, 百拇医药
    1.2 近20年重新流行的老传染病

    与新出现的传染病大肆横行相呼应,一些早已被认为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霍乱、 疟疾和结核病在世界许多地方重新蔓延。表2例举了近20年重新流行的一些老传染病及其导 致它们卷土重来的影响因素[2,3]。在西方发达国家,结核病近年有回升之势。 1985~1992年期间,美国新增结核病人累计超过52000例,病例增长为20%。全球1990年新 增结核病人750万例,到1994年上升到770万例。如今,每年有800万人患结核病,300万人死 亡,涉及全球118个国家和地区,预计2000年可达1020万例。WHO不得不早在1993年向全世 界宣布,全球处于结核病紧急状态。表2 近20年重新流行的老传染病 疾病/病因子

    导致重新流行的可能原因

    病毒性

    狂犬病
, 百拇医药
    公共卫生设施的破坏和措施的削弱,土地开发,旅游

    登革出血热

    运输、旅游、移民及都市化

    黄热病

    环境改变为蚊媒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寄生虫性

    疟疾

    对抗疟药和杀虫剂产生耐药性,内战,资源缺乏

    血吸虫病

    水利建设,灌溉和生态变化促进了钉螺的繁殖

    神经囊尾幼病
, 百拇医药
    移民

    内脏利氏曼病

    战争,人口迁徙,异常生活习惯促进了昆虫媒物繁殖和增加了免疫缺 陷宿主

    棘阿米巴病

    角膜接触镜引致

    弓形虫病

    免疫缺陷宿主的增加

    贾第虫病

    儿童护理用品使用增加

    棘球蚴病

    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了中间宿主的生活习性

, 百拇医药     细菌性

    A组链球菌

    交通发达,促使有毒菌株传播,人体免疫力降低

    战壕热

    公共卫生设施的破坏和措施削弱

    鼠疫

    经济发展,土地开发

    白喉

    由于政治原因导致计划免疫程序的中断

    结核

    人类行为改变,贫困,营养不良等,工业化,国际贸易和旅游,公共卫生措施 削弱,微生物适应性增加
, 百拇医药
    百日咳

    由于认为预防注射有危险,世界有些地区的拒绝免疫接种

    沙门氏菌属

    工业化,人类行为改变,贫困,营养不良等,微生物适应性增加,食物 改变

    肺炎球菌

    贫困,营养不良等,微生物适应性增加,国际贸易和旅游,滥用抗生素

    霍乱

    旅游,新菌株O139显然是由海运从亚洲传播到南美的,水的氧化不足,食物污 染

    2 新传染病全球蔓延的社会因素分析

    传染病的再度蔓延不是无故发生的,它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既有内 因,又有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造成传染病重新抬头的影响因素既 有生物的因素又有社会的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微生物地的进化与变异,是内因。社会环境因 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是外因。在人类改造自然,改变生态环境时,社会因素往往作 用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既是促使传染病传播蔓延的重要因素,又是有效防治及消灭传染病 的主要因素。近年,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社会因素在传染病产生和流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很多生物因素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终极根源还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即使是 病原微生物本身(内因)的改变,如致病性的增加和对抗生素抵抗力的增强,也是社会因素所 决定的。Okeke等最近的研究表明[4]:在发展中国家,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是由于 社会经济和人类行为因素造成的。一些医生为了经济利益滥用抗生素,此外,质量低劣的抗 生素和不卫生的条件也是造成耐药的重要原因。
, http://www.100md.com
    表1,表2列出了传染病重新出现的可能原因。从中可得和绝大多数传染病是由社会因素引起 的。在诸多社会因素中,人口的增长与都市化,经济的发展,战争与自然灾难,人类的不良 行为等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思考与对策

    3.1 必须坚持现代大卫生观

    迄今为止,对传染病的研究主要仍停留在生物方面,而对社会、心理、行为、环境等流行过 程的因素与传染病发生,发展的相互作用方面研究较少。这表明人们在寻找传染病控制时, 不仅要考虑生物因素,且更要重视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对疾病的影响。近年来,尤其是 进入90年代,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有愈演愈烈之势。这表明,在遏制传染病传播上抗生素已 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传染病的流行与控制中越显得突出。 通过对传染病的社会因素分析,我们可看出,生物因素所占的比例逐步变小,而社会政治、 经济因素、个人行为、生活方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们必须确立以全体社会人员为服务 对象,以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社会环境为目标的社会大卫生观[5],以唤起各行各 业的社会大众对传染病滋生与传播担负起责任。建国50年的历史证明,社会大卫生观得以宏 扬是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这一观念一旦淡化,就会造成传染病防治网 的破损和工作滑坡,对人民健康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不良后果[6]。我们应 看到,它不仅仅是人类面临的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 http://www.100md.com
    3.2 必须坚持按规律办事

    加强了国家和国际对传染病的监控。传染病无国界,飞机、轮船在载人的同时也载来了病原 体。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传染病的全球化。为此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传染病监测体系成为了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一个基本措施。

    事实表明,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注重预防,早期控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都应该把传 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当作一个影响健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来看待,并在政策制定过程 中加以体现。

    加强传染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病原体的最后确诊依赖于实验技术的应用,用核酸扩增技术 和先进的抗原抗体血清学检验方法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传染病学是随着分子生物学,免 疫学和流行病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传染病的应用研究重要的是将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相 结合以完善和优化防治措施。

    总之,传染病不再仅仅是一个纯医学问题,而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世界所产生的后果难 以估量。社会大卫生观必须融入社会各阶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传染病形势是严峻的,预防 和控制传染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消灭传染病路漫漫而长远。(致谢:承蒙湖南 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贺达仁教授精心指导)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Chomel BB.New emerging zoonoses:a challenge and an apportunity for the veterinary profession.Comp lmmunal Microbiol Infect dis,1998;21:1~14

    2,范学工主编.临床新传染病.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

    3,张习坦.新传染病的出现及对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306

    4,Okeke IN.Socieconomic and behavioral factors leading to acguirea l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merg Infect Dis,1 999;5:1

    5,贺达仁.自然辩证法概念.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

    6,曾光.迎接挑战,做好跨世纪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 ;18:67~69

    1999-12-22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