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血液学杂志》 > 2000年第9期
编号:10238333
非霍奇金淋巴瘤伴单株免疫球蛋白增高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0年第9期
     作者:贺艳娟 吴登蜀 谢兆霞

    单位:410008 长沙,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

    关键词:

    中华血液学杂志000925 患者,男,35岁,因发热、咳嗽半月余于1998年4月3日第1次入院。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0~39.9℃,咳嗽,少量痰,偶有胸痛。当地医院血常规检查示全血细胞减少,X线胸片报告“支气管炎并感染”,予抗炎治疗无效转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9.3 ℃,贫血貌,颌下、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扪及0.5cm×0.5cm至2.5cm×2.5cm淋巴结,活动,轻压痛,胸骨轻压痛,双肺呼吸音减低,无啰音,心未见异常,肝肋缘下2cm,脾肋缘下3 cm。血常规:Hb 84g/L,WBC 2.1×109/L,中性粒细胞0.53,淋巴细胞0.47,BPC 151×109/L。免疫学检查:C3 579mg/L,IgA 17000 mg/L,IgM 478mg/L。蛋白电泳在γ带区可见M蛋白带。血λ轻链363 mg/L,κ轻链41.76 g/L;尿λ轻链<50 mg/L,κ轻链1146 mg/L。肝功能正常,血清白蛋白16.8 g/L,球蛋白38.4 g/L,白蛋白/球蛋白=0.4。NAP阳性率90%,积分239分。腹部B超:肝大,脾大,胰头前方与髂血管旁淋巴结肿大。X线检查:①肺部感染,左侧胸腔少量积液;②头颅、胸椎、腰椎及肋骨未见明显骨质破坏。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系减低,成熟红细胞可见缗钱状排列,幼浆细胞0.068,浆细胞显著增加(0.220),胞体大小不等,可见双核及3个核,并可见到3~10个成堆分布的浆细胞,外周血中可见个别浆细胞,并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诊断意见:可能多发性骨髓瘤。(右腋窝)淋巴结活检报告:非霍奇金弥漫性B细胞性免疫母细胞型恶性淋巴瘤(高度恶性)。免疫组化:L-26(+),UCHL-1(-),LCA(+),Lysozeme(+),AACT(+),Ki-1(-),CD15(-)。镜下特点:瘤组织弥漫增生,瘤细胞体积大(15~25μm),境界清楚,胞浆丰富。HE染色偏嗜碱性,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居中或偏位。核膜及染色质凝集成小块,贴近于核膜,核呈空泡状。核仁大,居中,或2~3个小核仁贴近核膜。浆细胞样分化的瘤细胞呈现核偏位,有核周围空晕。瘤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异形性,核形不规则,核分裂象多见,可见双核、多核的瘤巨细胞。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伴单株免疫球蛋白增高。治疗情况:抗感染后采用CHOP方案(表阿霉素、长春地辛、环磷酰胺、泼尼松)化疗2个疗程,患者浅表淋巴结缩小,肝肋缘下未及,脾缩小,蛋白电泳M蛋白带降低,复查骨髓增生偏低,原浆细胞0.100,幼浆细胞0.095,浆细胞0.005,在边缘及片尾可见成堆的浆细胞。后继续用原方案加马法兰2个疗程,复查骨髓仅原浆细胞0.052,病情好转出院。1998年8月中旬因全身不适、头昏、头痛再次入院,复查蛋白电泳M蛋白带增高,骨髓检查:幼浆细胞0.072,浆细胞0.136,可见双核及四核浆细胞,组织细胞0.236。给予环磷酰胺、长春地辛、泼尼松、吡喃阿霉素、羟基喜树碱化疗后,患者出现粒细胞缺乏,并发口腔、肺部严重感染,全身衰竭死亡。

    (收稿日期:1999-12-0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