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骨科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05717
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骨科杂志》 2000年第6期
     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的临床研究

    包勤德 胥少汀 康树林 乔栓杰 赵广民

    摘要 目的:采用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治疗先天性髋脱位,对治疗后10年的患者进行随访,探讨X线结果、临床功能与治疗方式之间的关系,找出解决不同年龄、不同脱位程度患儿的治疗方法及防止并发症出现的具体措施。方法:138例共158髋,复位时平均年龄为22个月,其中59髋单纯应用该装置复位固定,64髋行内收肌、髂腰肌切断后应用该装置复位成功,35髋于Ferguson术后安装动力复位装置。结果:随访时平均年龄11.8岁,平均随访10年6个月。根据周永德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1.1%。股骨头坏死率为5.7%。结论: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的牵引、自动复位功能减少了人为复位造成的创伤,提高了闭合复位的成功率。该装置特定的外展角度及固定期间持续对抗髋周挛缩肌群的作用力,使头臼间压力减少,将股骨头坏死率控制在6%以下。在保证复位稳定的前提下,锻炼时动静结合,使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率降至为零。远期疗效说明应用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是一种疗程短、效果好、痛苦少、并发症低的方法。
,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髋脱位,先天性 治疗结果 支架(骨科)

    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1](简称装置)(图1)是用于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的一种集牵引、复位、固定为一体的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我院应用该装置14年以来,有完整资料的共1024例1331髋,现随访满10年的138例158髋。

    资料与方法

    自1984年5月~1989年12月,采用装置治疗先天性髋脱位患者共382例,其中138例共158髋获得随访。138例中,男26例,女112例,双侧20例40髋,左侧92髋,右侧26髋。复位时年龄5~40个月,平均22.5个月。参照Tonnis分型法将术前脱位程度分为Ⅰ~Ⅳ度,本组Ⅰ度脱位4髋,Ⅱ度脱位66髋,Ⅲ度脱位56髋,Ⅳ度脱位32髋。有家族史的占19%。59髋单纯应用装置牵引复位固定;64髋行内收肌、髂腰肌切断后装置固定;35髋行内收肌、髂腰肌松解术后仍不稳定者即行内侧入路关节内清理,术终安装装置(图2)。装置总固定时间为6个月,每期2个月。患儿第一期坐、卧、爬行自如;第二期膝以下固定解除,可站立;第三期改为下肢伸直外展位,可下床行走至固定物解除。本组138例中,随访10年2个月~12年3个月,平均随访10年6个月。t32501.gif (8267 bytes)
, 百拇医药
    1小腿固定环 2螺旋调节杆3 大腿固定环 4弹力牵引装置

    图1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t32601.gif (3931 bytes)

    图2 装置安装后示意图

    随访时依据周永德等先天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2],均摄骨盆正位X线片,本组病例“Y”形软骨均已闭合,用Sharp角的测量取代髋臼指数,比CE角测量更为准确、科学。测定臼头指数,观察髋臼形态、股骨头形态及关节间隙。临床功能评定除检测患髋主观感觉(疼痛)外,详细测定髋屈曲、外展、内收、内旋、外旋、步态、Trendelenburg征,以及有否肢体短缩。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一、将复位时年龄分四组随访

    (一)年龄在12个月以内者18例,平均8.2个月。男3例,女15例。左侧12髋,右侧4髋,双侧2例4髋。随访结果:临床功能优良率96.9%。

    (二)年龄在12~24个月者56例,平均17个月;男10例,女46例。左侧42髋,右侧6髋,双侧8例16髋。随访结果:临床功能优良率93.8%。

    (三)年龄在24~36个月者51例,平均28个月;男9例,女42例。左侧38髋,右侧5髋,双侧8例16髋。随访结果:临床功能优良率89%(图3)。t32602.gif (8466 bytes)t32603.gif (8460 bytes)t32604.gif (9513 bytes)t32605.gif (9477 bytes)
, 百拇医药
    图3 左侧先天性髋脱位复位前后X线片

    a复位前b复位后应用装置4个月c复位后应用装置6个月d复位后10年复查

    (四)年龄在36~40个月者13例,平均39个月;男4例,女9例。左侧9髋,右侧2髋,双侧2例4髋。随访时临床功能优良率为84.9%。

    二、疗效评定

    根据周永德等先天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对髋关节的形态与功能分别作出评价。结果:优(26~30分)79髋;良(21~25分)64髋;可(16~20分)6髋;差(低于15分)9髋,优良率为91.1%。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为5.7%。股骨头脱位程度越轻疗效越好,各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7.85,P<0.01)。t32701.gif (2205 bytes)
, 百拇医药
    图4 复位力学原理

    讨论

    一、复位时年龄、脱位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Ⅰ度脱位,年龄在12个月以内临床功能达优率为100%;Ⅱ度脱位,年龄大于16个月临床功能达优率为75.7%,良为22.7%;Ⅲ度脱位,年龄大于2岁者临床功能达优率为35.7%,良为60.7%;Ⅳ度脱位,年龄在3岁以上临床功能达优率仅为15.7%,良为46.9%。由此可见提高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治疗。髋关节的正常发育取决于股骨头和髋臼的相互刺激,脱位后的髋关节因缺乏刺激而导致头臼发育不良,3岁以上就诊的患儿其髋臼内已被纤维组织填充,加之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髋关节靠自身重塑至正常已不可能。

    二、装置闭合复位的特点及效果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此装置中置于双下肢之间的特制调节杆,能在两端固定的状态下做等距离的伸缩,伸长后可使股骨头产生向外(x向)移位,同时增大髋屈曲角度,使股骨头产生向下移位的偏心力矩(e向)。置于患侧大腿根部的弹力牵引带,产生向下(y向)力矩,使股骨头向前、下移位。上述几个方向位移的合成使脱位于外上方的股骨头逐渐移至髋臼水平并伸入髋臼(图4)。此时患儿再通过一段时间坐、卧、活动所产生的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旋转运动,逐渐妨碍股骨头推开软组织后完全进入髋臼而达到同心圆复位。本组32例39髋手法复位失败的患儿,通过应用装置均在2周内自行复位。该装置充分利用自然复位、弹性固定、有限制动的原理,将牵引、复位、固定有机地结合在一个程序中完成,使一些闭合复位失败或复位不全者逐渐达到同心圆复位,减少了反复整复引起的股骨头骺损伤。逐渐自然复位还能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本组无一例在固定期间出现再脱位。固定期间的自由坐、卧、爬行及扶持站立,可使头臼间产生生理性应力刺激,促进了髋臼与股骨头骺的发育。随访结果证实:本组2岁以内的患儿治疗后1年髋臼指数降至正常,远期效果亦佳。对于髋臼发育太差,年龄又偏大的患儿,先用该装置复位,中止了股骨头脱位程度的进行性加重,为后期行囊外髋臼成形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 http://www.100md.com
    三、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的方法

    本组评价股骨头坏死采用Salter评定标准,有9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这9髋复位时脱位程度均达Ⅲ度以上,年龄均大于18个月,复位时固定髋外展90°(装置的连接杆改进之前)。随访X线片最终表现为:股骨颈变短、增宽,大转子上移,受累的骺板外侧部分出现早闭,导致生长不平衡,股骨头有进行性半脱位倾向。传统的髋外展90°固定法尽管复位在麻醉下进行,麻醉清醒后髋周软组织张力又恢复,股骨头骺仍处于持续的压力状态下,在这种非功能位的长期制动下,股内侧动脉上干骺支供血不足,静脉回流障碍,股骨头骺静脉血淤滞。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利用装置调节杆的伸长作用对抗挛缩的内收肌群;向前、内、下的弹力牵引作用对抗挛缩的髂腰肌;同时在装置的螺旋杆上作了改进,其两端预制成30°斜面与装置的小腿环固定,使髋外展控制在60°以内,髋屈曲90°~110°(可调),来降低股骨头和髋臼之间的机械压力。装置从两个方向持续恒定的减压使股骨头在应力小的环境下稳定在髋臼中,并且一直持续到这种非功能体位的解除,达到复位稳定与预防缺血性坏死的目的。大于2岁且脱位达Ⅲ度的患儿,我们采用内收肌、髂腰肌肌腱切断后再安装装置的方法,来缓解头臼间压力。本组35髋复位不稳定患儿在上述两肌腱松解的同时行内侧入路清理臼内占位(Ferguson)术,达到同心圆复位。
, http://www.100md.com
    传统的石膏固定治疗髋脱位,固定面积大,髋、膝关节均处于静止状态长达9个月以上,髋臼对股骨头骺形成静力压迫,血循环在静卧不动的环境下变的较慢,这也是导致骨股头缺血性坏死的原因之一[4]。固定时间过长亦可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我们研制的这种装置其固定范围仅限于下肢,髋部无固定物,固定面积是传统石膏固定的1/4,在确保复位稳定的前提下允许患髋有一定的活动幅度。患儿复位后2个月,即可将膝以下固定解除,使其仅保留大腿部分的有限制动,开始扶持站立和移动。复位后满4个月将装置调整至下肢伸直外展位,患儿可下床行走,进一步增加患髋动力学刺激。动静结合促进了头臼的快速发育[5],使固定时间比传统方法减少3~5个月,减轻了患儿对长期固定、卧床的枯燥感。运动促进肌力恢复,减少肌肉萎缩,为解除制动后恢复行走功能打下良好基础。本组患儿去固定装置后即可进行行走锻炼,无一例发生关节僵硬。

    四、髋关节功能不良多为髋臼发育不良

    本组有15髋于复位后6年随访时发现一种缓发性、进行性加重的临床功能下降现象。主诉活动量加大后患髋酸痛,跛行渐渐加重。X线片显示髋臼发育不良,查阅病历可见这15髋患者复位前髋臼指数均在35°~40°之间,平均36.1°,脱位程度均在Ⅲ度以上,且复位时年龄均在3岁以上,当时复位后的股骨头达同心圆。复位后2~3年短期随访发现,患髋除髋臼指数大以外,步态正常。近期治愈的现象暂时掩盖了髋臼潜在的问题,随患儿年龄增长及体重增加,髋臼发育潜力逐渐减少,股骨头臼出现不对称,出现跛行,复查过晚者则错失了矫正髋臼发育不良的最佳手术时机。长期随访的结果提示:早期治疗是成功的前提。髋臼发育的潜力一般持续到4岁左右,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特别是首次来院已在3岁以上的患儿,就诊晚已存在髋臼指数过大(一般在35°以上),即便复位达同心圆,髋臼发育的潜力过小亦可使头臼对称的比例逐渐失去同心圆关系,尽管在去固定后3~4年内患髋活动正常,没有跛行和疼痛,但存在潜在的髋关节功能退变的危险。当时良好的功能状态与X线形态有差距,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临床症状,说明髋臼发育不良有一个缓发的、进行性加重的过程。随访证实:复位前的髋臼指数为复位后髋臼发育提供了先决条件[6]。复位后1年内,髋臼的恢复情况至关重要,但尚不能作出定论,还要继续观察3年,如髋臼指数持续在30°以上,则多演变成髋臼发育不良[7]。对远期疗效的预测,不应局限于临床功能的测定,应以X线形态变化为主要参考指标。髋关节功能不良多为髋臼发育不良所致,是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后主要并发症,本组结果说明随访的重要性以及髋臼发育不良保守治疗的不确切性。我们主张对于复位前髋臼指数超过35°、脱位达Ⅲ度以上的患儿,应根据年龄及时选择增大股骨头包容的矫形手术,手术时机要选在学龄前则效果最佳。
, http://www.100md.com
    作者单位:包勤德(030001太原,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骨科)

    康树林(030001太原,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骨科)

    乔栓杰(030001太原,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骨科)

    赵广民(030001太原,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骨科)

    胥少汀(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

    参考文献

    1,包勤德,李海亭,尹齐家.先天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失败病例多功能动力复位架治疗.中华外科杂志,1988,26:370-371.

    2,周永德,吉士俊.先天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4,15:189-190.
, http://www.100md.com
    3,Weistein SL. Developmental hip dysplasia ahd dislocation. In: Lovell and Winter. Pediatric orthopaedics. 4th eds.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Raven Publishers, 1996. 937-940.

    4,杨建平,张质彬,戴祥麒,等.先天性髋脱位闭合复位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长期随访.中华骨科杂志,1998,18:663-667.

    5,段依祥,张洪佑,张文田,等.用弹力裤治疗早期先天性髋脱位.中华骨科杂志,1995,15:412-415.

    6,Cherney DL, Westin GW. Acetabular development in the infant's dislocated hips. Clin Orthop,1989,(242):9-10.

    7,马瑞雪,吉士俊,周永德,等.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髋臼发育不良的演变规律.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7,18:264-26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