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的影像检查与临床分析
作者:张运波
单位:272051 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诊断显像
实用医学杂志001025 摘 要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AC)的影像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采用CT,B超对39例AC患者进行空腹常规检查。结果:CT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胆囊与肝脏间隙模糊、胆囊扩张、胆囊周围粘连和积液。39例AC的CT和B超的确诊率分别为92.3%(36/39),100%。结论:熟悉和掌握AC的影像表现特征,对AC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B超确诊率高,可用于检查随访。
急性胆囊炎(AC)过去术前诊断困难,早期得不到明确诊断,容易转为慢性或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并发症。CT和B超问世后,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的密切配合,AC已经可以在术前作诊断。现将我院39例AC的CT表现特征和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9例选自1993年3月~1999年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既往无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病史,且资料完整,出院确诊的AC患者。全部病例早期均给予内科治疗,其中12例AC转本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男7例,女5例,年龄12~70岁,平均41岁。全部患者均有高热,右上腹痛,WBC增高,少数有恶寒,黄疸。住院天数最长28 d,最短12 d。27例AC未做手术,男15例,女12例,年龄13~83岁,平均39.5岁。住院给予抗感染、解痉止痛、增加胆汁分泌和溶石疗法、以及中医中药治疗;病情缓解。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达到痊愈、好转出院。
1.2 方法 使用仪器:日本岛津SCT4500-TE,美国惠普HP SONOS-200。对全部AC病例空腹CT扫描时,患者取仰位,以剑突为0线自肝上缘向下扫描至肝右叶下缘,层厚为10 mm,口服2%泛影葡胺碘水剂,以充盈肠管。胆囊部位给予薄层扫描。扫描时让患者屏住呼吸,减少横膈运动产生的伪影。一般先平扫,必要时给予注射造影剂后重复扫描。B超作为AC空腹常规随诊检查。
, 百拇医药
1.3 AC的CT诊断标准[1] (1)胆囊壁厚度大于3 mm为增厚。(2)胆囊短轴大于50 mm或长轴大于100 mm为胆囊扩张。
2 结果
39例AC患者,其中经手术治疗者12例。手术病理诊断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9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3例;合并胆囊结石10例,占83%。经手术治疗的12例AC期CT表现特征为:胆囊壁增厚(100%),胆囊与肝脏间隙模糊(83%),胆囊周围粘连和积液(67%),胆囊扩张(92%),与手术记录及病理一致。5例AC患者术前CT和B超检查未发现结石,但术后病理证实3例有结石。非手术治疗的27例,经内科正规治疗,25例治愈出院,2例好转出院。非手术的27例AC中,CT漏诊3例。而B超对39例AC的检查、随诊,均作出了正确诊断。
3 讨论
A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本组大部分病例CT可以作出正确诊断。但由于临床和CT医生对AC认识不足,仍有少数病例出现漏诊或误诊的发生。本文就AC的CT表现特征和临床意义给予探讨。AC中90%以上是由于结石梗阻胆囊管,造成胆汁引流不畅,胆囊膨胀,组织坏死,同时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或者返流入胆囊的胰液的化学刺激所致[2]。经手术治疗的12例AC,术后证实AC合并结石的阳性率为83%,胆囊扩张者达92%。术前未发现胆囊结石者,为CT不能显示的阴性结石。说明胆囊炎和胆囊结石两者互为因果,相互联系。AC时胆囊壁增厚者达45%~100%,大多数为5~7 mm,最厚达17~20 mm,且胆囊弥漫性增厚,是由于囊壁各层组织发生炎性改变所致,尤以浆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为重,为AC的特征[3]。本组经手术治疗的12例AC患者的CT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者达100%,胆囊周围粘连和积液者为67%,胆囊与肝脏间隙模糊者为83%,与手术记录结果基本一致,说明CT检查是一种迅速、准确、且可靠的检查手段。非手术治疗3例AC的CT漏诊原因为,2例胆囊厚度为3 mm,胆囊轻度扩张,未见其它CT表现征象而漏诊;给予B超检查和诊断性治疗而确诊。1例由于患者不配合,未进行严格训练及控制呼吸;在CT扫描时横膈运动而产生伪影漏诊。作者认为,AC的CT表现特征应包括胆囊壁增厚、胆囊与肝脏间隙模糊、胆囊扩张、胆囊周围粘连和积液。CT表现结合临床和B超检查基本上能对AC作出正确诊断。同时,作者认为B超对于诊断AC是最敏感的方法之一。本组39例AC病例,B超均作出正确诊断,这就要求B超医生熟悉AC的发病规律,掌握其影像特征,定期随诊,使B超在AC的诊断和随访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林滴,王立校. 急性胆囊炎的CT评价.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7(3):365.
2,申连成,丁福中,朱友道,等,主编. 现代疾病诊疗精要. 南海:南海出版公司. 1998. 50~51.
3,陆欧伦,王知刚,石 磊,等. 超声心动学基础.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117.
(收稿日期:2000-03-31), 百拇医药
单位:272051 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诊断显像
实用医学杂志001025 摘 要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AC)的影像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采用CT,B超对39例AC患者进行空腹常规检查。结果:CT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胆囊与肝脏间隙模糊、胆囊扩张、胆囊周围粘连和积液。39例AC的CT和B超的确诊率分别为92.3%(36/39),100%。结论:熟悉和掌握AC的影像表现特征,对AC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B超确诊率高,可用于检查随访。
急性胆囊炎(AC)过去术前诊断困难,早期得不到明确诊断,容易转为慢性或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并发症。CT和B超问世后,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的密切配合,AC已经可以在术前作诊断。现将我院39例AC的CT表现特征和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9例选自1993年3月~1999年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既往无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病史,且资料完整,出院确诊的AC患者。全部病例早期均给予内科治疗,其中12例AC转本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男7例,女5例,年龄12~70岁,平均41岁。全部患者均有高热,右上腹痛,WBC增高,少数有恶寒,黄疸。住院天数最长28 d,最短12 d。27例AC未做手术,男15例,女12例,年龄13~83岁,平均39.5岁。住院给予抗感染、解痉止痛、增加胆汁分泌和溶石疗法、以及中医中药治疗;病情缓解。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达到痊愈、好转出院。
1.2 方法 使用仪器:日本岛津SCT4500-TE,美国惠普HP SONOS-200。对全部AC病例空腹CT扫描时,患者取仰位,以剑突为0线自肝上缘向下扫描至肝右叶下缘,层厚为10 mm,口服2%泛影葡胺碘水剂,以充盈肠管。胆囊部位给予薄层扫描。扫描时让患者屏住呼吸,减少横膈运动产生的伪影。一般先平扫,必要时给予注射造影剂后重复扫描。B超作为AC空腹常规随诊检查。
, 百拇医药
1.3 AC的CT诊断标准[1] (1)胆囊壁厚度大于3 mm为增厚。(2)胆囊短轴大于50 mm或长轴大于100 mm为胆囊扩张。
2 结果
39例AC患者,其中经手术治疗者12例。手术病理诊断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9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3例;合并胆囊结石10例,占83%。经手术治疗的12例AC期CT表现特征为:胆囊壁增厚(100%),胆囊与肝脏间隙模糊(83%),胆囊周围粘连和积液(67%),胆囊扩张(92%),与手术记录及病理一致。5例AC患者术前CT和B超检查未发现结石,但术后病理证实3例有结石。非手术治疗的27例,经内科正规治疗,25例治愈出院,2例好转出院。非手术的27例AC中,CT漏诊3例。而B超对39例AC的检查、随诊,均作出了正确诊断。
3 讨论
A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本组大部分病例CT可以作出正确诊断。但由于临床和CT医生对AC认识不足,仍有少数病例出现漏诊或误诊的发生。本文就AC的CT表现特征和临床意义给予探讨。AC中90%以上是由于结石梗阻胆囊管,造成胆汁引流不畅,胆囊膨胀,组织坏死,同时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或者返流入胆囊的胰液的化学刺激所致[2]。经手术治疗的12例AC,术后证实AC合并结石的阳性率为83%,胆囊扩张者达92%。术前未发现胆囊结石者,为CT不能显示的阴性结石。说明胆囊炎和胆囊结石两者互为因果,相互联系。AC时胆囊壁增厚者达45%~100%,大多数为5~7 mm,最厚达17~20 mm,且胆囊弥漫性增厚,是由于囊壁各层组织发生炎性改变所致,尤以浆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为重,为AC的特征[3]。本组经手术治疗的12例AC患者的CT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者达100%,胆囊周围粘连和积液者为67%,胆囊与肝脏间隙模糊者为83%,与手术记录结果基本一致,说明CT检查是一种迅速、准确、且可靠的检查手段。非手术治疗3例AC的CT漏诊原因为,2例胆囊厚度为3 mm,胆囊轻度扩张,未见其它CT表现征象而漏诊;给予B超检查和诊断性治疗而确诊。1例由于患者不配合,未进行严格训练及控制呼吸;在CT扫描时横膈运动而产生伪影漏诊。作者认为,AC的CT表现特征应包括胆囊壁增厚、胆囊与肝脏间隙模糊、胆囊扩张、胆囊周围粘连和积液。CT表现结合临床和B超检查基本上能对AC作出正确诊断。同时,作者认为B超对于诊断AC是最敏感的方法之一。本组39例AC病例,B超均作出正确诊断,这就要求B超医生熟悉AC的发病规律,掌握其影像特征,定期随诊,使B超在AC的诊断和随访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林滴,王立校. 急性胆囊炎的CT评价.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7(3):365.
2,申连成,丁福中,朱友道,等,主编. 现代疾病诊疗精要. 南海:南海出版公司. 1998. 50~51.
3,陆欧伦,王知刚,石 磊,等. 超声心动学基础.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117.
(收稿日期:2000-03-3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