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结核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作者:林明贵 金关甫 王巍 王安生 张韬 丹子军
单位:解放军309医院结核科 北京 100091
关键词:结核;肝;诊断;治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001059 目的:对肝结核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加以探讨。方法:利用病例总结和文献复习的方法。结果:从1986年11月~1998年1月共收治经病理确诊的肝结核病人5例,占同期收治结核病人的0.0055%,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腹痛(80%)、肝肿大(80%)。病理类型粟粒型2例,局灶型3例,无胆管炎型,除1例死亡外,其余4例经过1.5年以上的抗结核治疗,并经随访预后良好。结论:肝结核少见,其B超和CT表现缺乏特征性,唯一有效的确诊方法为肝活检,通过抗结核药物治疗和外科处理可以治愈。
分类号 R525
, 百拇医药 肝结核临床上少见,我科1986年11月~1998年1月间收治5例经病理确诊的肝结核病人,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例病人中,男3例,女2例,年龄17~32岁,平均24.5岁。病程4月~3年不等,平均11.6月。
1.2 临床表现
5例病人均有发热,37.5℃~39.8℃不等,其中驰张热2例,午后低热1例,不规则发热2例,腹痛4例,多为右上腹间断性、持续性隐痛或胀痛,可伴有腹胀;黄疸1例;消瘦3例,体重减少2~10kg;5例浅表淋巴结均未及肿大。4例病人肝肿大,一般在肋下1.0~3.5cm,质地中等或较硬,其中3例肝区叩击痛,2例肝脏表面扪及结节;3例病人脾脏轻度肿大;2例有少量腹水。
, 百拇医药
1.3 辅助检查
1例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分类均增高,其余4例白细胞总数均在正常值范围;3例贫血,其中血红蛋白最低为54g/L。3例肝功能异常,BIL-T 20~54μmol/L,ALT及AST 50~150IU/L;4例血沉增快,30~120mm/h;5例AFP(甲胎蛋白)均正常;4例行血结明试验(即血清脂阿拉伯甘露糖-IgG)及ICT-TB卡检测结核抗体均为阳性;2例行肝穿刺引流物PCR结核杆菌抗原检测也为阳性;5例病人均行肝脏B超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灶1例,液状病灶2例,弥漫性病灶2例;CT扫描示肝脏有中心部无增强效应的低密度灶3例,高密度和低密度混合灶2例。
1.4 确诊方式
5例病人均为在B超引导下行肝脏穿刺活检(包括脓液穿刺引流)病理确诊。其病理类型分别为粟粒型2例,局灶型3例。术前有2例分别误诊为肝脓肿和肝癌。
, 百拇医药
1.5 肝外结核病灶
5例均有肝外结核病灶,其中1例合并肺结核,结核性心包炎、腹腔结核和肾结核;1例合并肺结核、胸壁结核;另外3例均合并肺结核,其中1例为粟粒型肺结核。
2 治疗效果
5例病人确诊后均行抗结核治疗,主要应用的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钠等;1例行肝脓肿持续引流及冲洗,经过治疗,除1例因全身多脏器结核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4例病人均有病灶缩小,肝功能正常,血沉下降,临床症状消失。出院后继续给予至少1.5年的抗结核治疗和随访,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3 讨论
肝结核好发于中青年,发热是肝结核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国外报告[1]一组41例肝结核,发热占63.4%,热型多为驰张热,亦可为午后低热和不规则发热,常伴有腹痛、腹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盗汗等,大部分病人(74%~78%)可有呼吸系统症状,但呼吸系统的症状易被腹部表现所掩盖,黄疸和腹水并不常见;文献报告[2]25%~95%的肝结核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肝肿大,肿大的肝脏质地多为软到中等,质地坚硬者少见,肝脏表面不光滑者也不多见,但亦有报道认为近半数的肝脏表面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大部分病人有肝区叩痛。本组5例病人的临床表现与以上的文献报告相同,由于肝结核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故有人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将肝结核病人的临床表现分为肝炎样,肝硬化样,肝癌样及肝脓肿样等不同类型。
, 百拇医药
肝结核临床诊断困难,主要因为本病缺乏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本病B超和CT的影像多样,缺乏定性诊断价值。孙振华等[3]报告将外科切除下的肝结核标本与B超和CT影像作对比观察,发现干酪样坏死组织B超为低回声,CT为低密度,纤维化和钙化病灶B超为高回声,而CT前者为低密度,后者为高密度,反映了肝结核不同时期的组织学改变,本组5例患者的B超和CT报告也是如此。对疑及本病者,应行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活检或腹腔镜直视下肝活检,并作组织抗酸杆菌培养和抗酸染色,常可确诊,对少数仍不能确诊又无法与肝恶性肿瘤相鉴别者,若无手术禁忌症,应尽早剖腹探查,以明确诊断。近年来,国内外一致认为血结明试验、ICT-TB卡检测及PCR法对结核病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4,5],本文有些病例行以上检测,但由于病例较少,诊断价值有待今后进一步总结。
参考文献
1,Maharaj B,Leary W,Pudifin D.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paticv tberculosis in 41 black patients.Q J Med,1987'242:517
2,柏禄顺.肝结核26例分析.中华消化杂志,1983;3:27
3,孙振华,孙玉雪,张建国.肝结核8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1996;34:714
4,金关甫,李伟霞,刘金伟,等.ICT-TB卡快速检测肺结核患者血清中5种抗结核抗体的效果.中国防痨杂志,1998;20:148
5,马 王 与,高薇薇,赵丰增,等.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脂阿拉伯甘露糖-IgG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6;19:41
(2000-07-11收稿), 百拇医药
单位:解放军309医院结核科 北京 100091
关键词:结核;肝;诊断;治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001059 目的:对肝结核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加以探讨。方法:利用病例总结和文献复习的方法。结果:从1986年11月~1998年1月共收治经病理确诊的肝结核病人5例,占同期收治结核病人的0.0055%,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腹痛(80%)、肝肿大(80%)。病理类型粟粒型2例,局灶型3例,无胆管炎型,除1例死亡外,其余4例经过1.5年以上的抗结核治疗,并经随访预后良好。结论:肝结核少见,其B超和CT表现缺乏特征性,唯一有效的确诊方法为肝活检,通过抗结核药物治疗和外科处理可以治愈。
分类号 R525
, 百拇医药 肝结核临床上少见,我科1986年11月~1998年1月间收治5例经病理确诊的肝结核病人,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例病人中,男3例,女2例,年龄17~32岁,平均24.5岁。病程4月~3年不等,平均11.6月。
1.2 临床表现
5例病人均有发热,37.5℃~39.8℃不等,其中驰张热2例,午后低热1例,不规则发热2例,腹痛4例,多为右上腹间断性、持续性隐痛或胀痛,可伴有腹胀;黄疸1例;消瘦3例,体重减少2~10kg;5例浅表淋巴结均未及肿大。4例病人肝肿大,一般在肋下1.0~3.5cm,质地中等或较硬,其中3例肝区叩击痛,2例肝脏表面扪及结节;3例病人脾脏轻度肿大;2例有少量腹水。
, 百拇医药
1.3 辅助检查
1例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分类均增高,其余4例白细胞总数均在正常值范围;3例贫血,其中血红蛋白最低为54g/L。3例肝功能异常,BIL-T 20~54μmol/L,ALT及AST 50~150IU/L;4例血沉增快,30~120mm/h;5例AFP(甲胎蛋白)均正常;4例行血结明试验(即血清脂阿拉伯甘露糖-IgG)及ICT-TB卡检测结核抗体均为阳性;2例行肝穿刺引流物PCR结核杆菌抗原检测也为阳性;5例病人均行肝脏B超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灶1例,液状病灶2例,弥漫性病灶2例;CT扫描示肝脏有中心部无增强效应的低密度灶3例,高密度和低密度混合灶2例。
1.4 确诊方式
5例病人均为在B超引导下行肝脏穿刺活检(包括脓液穿刺引流)病理确诊。其病理类型分别为粟粒型2例,局灶型3例。术前有2例分别误诊为肝脓肿和肝癌。
, 百拇医药
1.5 肝外结核病灶
5例均有肝外结核病灶,其中1例合并肺结核,结核性心包炎、腹腔结核和肾结核;1例合并肺结核、胸壁结核;另外3例均合并肺结核,其中1例为粟粒型肺结核。
2 治疗效果
5例病人确诊后均行抗结核治疗,主要应用的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钠等;1例行肝脓肿持续引流及冲洗,经过治疗,除1例因全身多脏器结核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4例病人均有病灶缩小,肝功能正常,血沉下降,临床症状消失。出院后继续给予至少1.5年的抗结核治疗和随访,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3 讨论
肝结核好发于中青年,发热是肝结核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国外报告[1]一组41例肝结核,发热占63.4%,热型多为驰张热,亦可为午后低热和不规则发热,常伴有腹痛、腹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盗汗等,大部分病人(74%~78%)可有呼吸系统症状,但呼吸系统的症状易被腹部表现所掩盖,黄疸和腹水并不常见;文献报告[2]25%~95%的肝结核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肝肿大,肿大的肝脏质地多为软到中等,质地坚硬者少见,肝脏表面不光滑者也不多见,但亦有报道认为近半数的肝脏表面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大部分病人有肝区叩痛。本组5例病人的临床表现与以上的文献报告相同,由于肝结核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故有人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将肝结核病人的临床表现分为肝炎样,肝硬化样,肝癌样及肝脓肿样等不同类型。
, 百拇医药
肝结核临床诊断困难,主要因为本病缺乏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本病B超和CT的影像多样,缺乏定性诊断价值。孙振华等[3]报告将外科切除下的肝结核标本与B超和CT影像作对比观察,发现干酪样坏死组织B超为低回声,CT为低密度,纤维化和钙化病灶B超为高回声,而CT前者为低密度,后者为高密度,反映了肝结核不同时期的组织学改变,本组5例患者的B超和CT报告也是如此。对疑及本病者,应行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活检或腹腔镜直视下肝活检,并作组织抗酸杆菌培养和抗酸染色,常可确诊,对少数仍不能确诊又无法与肝恶性肿瘤相鉴别者,若无手术禁忌症,应尽早剖腹探查,以明确诊断。近年来,国内外一致认为血结明试验、ICT-TB卡检测及PCR法对结核病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4,5],本文有些病例行以上检测,但由于病例较少,诊断价值有待今后进一步总结。
参考文献
1,Maharaj B,Leary W,Pudifin D.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paticv tberculosis in 41 black patients.Q J Med,1987'242:517
2,柏禄顺.肝结核26例分析.中华消化杂志,1983;3:27
3,孙振华,孙玉雪,张建国.肝结核8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1996;34:714
4,金关甫,李伟霞,刘金伟,等.ICT-TB卡快速检测肺结核患者血清中5种抗结核抗体的效果.中国防痨杂志,1998;20:148
5,马 王 与,高薇薇,赵丰增,等.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脂阿拉伯甘露糖-IgG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6;19:41
(2000-07-11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