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中西医结合临床若干问题回顾性分析
作者:钟达锦 范小芬
单位:钟达锦 范小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杭州 310003)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因素;中医辨证;回顾分析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01005 摘要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塞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年龄≥60岁(老年组)31例及<60岁(中年组)14例逐项统计分析其年龄、性别、梗塞部位、发病诱因、发病时间、中医证型、治法及转归等项目。结果:两组的发病诱因以情志所伤,劳累过度为主,发病时间以夜间多见,午间前后最低;主要中医证型为心气虚和气滞血瘀;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P<0.01);死因为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和呼吸衰竭。结论:掌握本病的发病诱因和发病时间,正确运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及时处理严重并发症是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 http://www.100md.com 为了更有效地防治急性心肌梗塞,我们对住院观察与治疗的本病患者45例参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有关论述作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入院时根据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异常改变及血清酶增高而确诊。其中男41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9∶1。年龄45~80岁,60岁以上老年组31例,45~60岁中年组14例。
全部病例均有冠心病史,病程5~31年。曾有2次以上心肌梗塞者35例,属首次出现者10例。两组病例的分组、性别、职业及梗塞部位见表1。
本组病例长期大量吸烟28例,高血压病26例,高脂血症18例,糖尿病10例。有严重并发症18例,其中心源性休克6例,严重心律失常7例,呼吸衰竭2例,支气管肺炎2例,心力衰竭1例,其中1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者均为老年组病人。
2 结果分析
, 百拇医药
2.1 发病诱因与发病时间 有明显发病诱因32例(71.19%),以情志所伤和劳累过度而发病多见。发病时间以夜间发病最高,午间前后最低,见表2。
表1 两组性别、职业、梗塞部位比较例
n
性 别
职 业
梗 塞 部 位
男
女
工人
干部
家务
, 百拇医药
农民
文艺
前壁
后壁
前间壁
下壁
下侧壁
心内膜下
老年组
31
27
4
20
4
, 百拇医药
5
1
1
20
2
1
5
2
1
中年组
14
14
0
8
, 百拇医药
5
1
0
0
8
1
0
5
0
0
表2 两组发病诱因与发病时间相关比较例
n
主要诱因
, 百拇医药 发病时间(时)
情志所伤
劳累过度
饱食不节
原因不明
0~4
4~8
8~12
10~16
16~20
20~24
老年组
31
, 百拇医药
10
8
5
8
7
5
4
1
3
11
中年组
14
4
4
, 百拇医药
1
5
3
1
1
1
2
6
2.2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有关辨证标准[1],本组病例的中医证型老年组以气滞血瘀和心气虚、心阳虚型多见,见表3。表3 两组中医证型例
n
心气虚
心阳虚
, http://www.100md.com
气滞血瘀
阳脱
痰浊
老年组
31
7
6
11
4
3
中年组
14
6
2
, http://www.100md.com
3
2
1
2.3 治疗与转归 入院时除5例合并心源性休克,6例严重心律紊乱和1例呼吸衰竭共12例经1~5天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33例经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明显好转。45例中单纯用消心痛、潘生丁、硝酸甘油,能量合剂等常规西医治疗者28例,合并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生脉饮或冠心苏合丸等治疗者17例。两组疗效见表4。表4 两组治疗与转归例
n
单纯西药治疗
n
中西医结合治疗
平均疗
, 百拇医药
程/天
治
愈
好
转
死
亡
无变
化
治愈好
转率/%
死亡
率/%
平均疗
, 百拇医药
程/天
治
愈
好
转
死
亡
无变
化
治愈好
转率/%
死亡
率/%
老年组
, 百拇医药
22
19.2
1
9
10
2
45.4
45.4
9
34.5
1
6
2
0
, http://www.100md.com
77.7
22.3
中年组
6
35.7
0
4
0
2
66.6
0
8
31.5
2
, 百拇医药
5
0
1
87.5
0
经Ridit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者,P<0.01。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塞以心前区阵发性疼痛或绞痛为主证。历代医书描述甚多,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痛者,胸中痛,……。”《灵枢.厥病篇》明确指出,“真心痛,痛如锥针刺其心,……。”《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指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因此本病属于中医“厥痛”、“真心痛”、“胸痹”证的范畴。一般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者,因禀赋不足,年迈肾衰,营血虚少引起的心之阴阳气血虚损;标实者,系膏梁厚味,七情过激,劳逸失度,壅瘀生热产生之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热结阻遏胸阳,闭塞心络,痹而致痛[2]。本组病例大多数为老年患者,阳气已渐衰虚,由于大部分又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宿疾,致使阳气受损更甚,加之情志过激,劳累过度,饮食不节等诱因,使心气(心阳)虚损或心气郁结,血脉瘀阻而发病。本组病例发病前有诱发因素者32例,说明情志、劳累和饮食等因素是主要诱发因素,然而亦有13例无明显诱因而发病,提示心气(心阳)本虚的情况下也可发生本病,因而除避免诱发因素外,尚需注意平时的随访,以防本病的发生。
, 百拇医药
中医时间医学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已取得一定的成就[3,4],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子午流注学说的说法,即气血的经脉脏腑流行灌注有一定的时间性,当某时某脏得到气血流注时,其功能随之旺盛。本组病例的发病时间以夜间为主,而午间前后最低,与中医的子午流注学说相符,子午流注学说认为的午时心经气血旺盛,阳虚之证得以缓解,而夜间为阴中之阴,寒气重于白昼,心阳不足时,阴寒之气乘虚而袭,致使心脉因寒而拘急,故卒然而痛。加之瘀血属阴,夜间阴寒之际,瘀血加重,合之心脉紧缩,气血循流不畅而发病,这一现象对医护人员加强夜间监护和合适用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急性心肌梗塞的中医治疗问题报道甚多,根据其病机采用益气通阳,理气活血法为主。研究结果表明,益气药人参、黄芪和生脉饮可以提高血压,改善周围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心功能,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缺血心肌电的稳定性及抗心律失常,延长缺血心肌存活的功能。活血化瘀药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纤维蛋白溶酶活性,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保护缺氧缺血心肌,改善微循环,减少心肌缺血的作用[9,10]。本组中西医结合治疗者采用生脉饮、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治疗,其治愈好转率较单纯西医治疗者高,而死亡率则有所下降,因而在本病的治疗中,正确运用中医辨证,加用中药或复方制剂是有益的。
, 百拇医药
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死因是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休克三个方面。本组死亡的12例患者主要也死于上述并发症。因此,在今后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积极寻找有效抢救措施和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提高本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既往认为,急性心肌梗塞多见于脑力劳动者,而本组病例的分析中却有62%的患者为工人,可能与当时收治的对象有关,也可能与工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谱改善,从而使工人的发病率也在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可冀,廖家桢,肖镇祥主编.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8~319
2,苏城东,沈绍功主编.胸痹心痛证治与研究.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14
3,胡剑北主编.中医时间医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20,53~56,71~92
, 百拇医药
4,张年顺.中医时间医学的概念和内容.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1(5):7
5,张均华,邵耕,胡大一,等.生脉饮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不同血流动力学分型的效应.中华内科杂志,1985,24(11):651~654
6,董泉珍,陈可冀,涂秀华,等.生脉饮注射液治疗心肌梗塞的血液动力学效应.中华心血管杂志,1984,12(1):5~8
7,廖家桢,王硕仁,吕希莹,等.参芪治疗心气虚疗效和作用原理.中医杂志,1990,21(2):51~54
8,韩明向,周宜轩,倪恩荣,等.人参注射液治疗心气虚证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2,23(2):43~45
9,陈可冀,张之南,梁子钧,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29~488
10,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1).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171~188
收稿日期:2000-05-24, 百拇医药
单位:钟达锦 范小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杭州 310003)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因素;中医辨证;回顾分析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01005 摘要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塞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年龄≥60岁(老年组)31例及<60岁(中年组)14例逐项统计分析其年龄、性别、梗塞部位、发病诱因、发病时间、中医证型、治法及转归等项目。结果:两组的发病诱因以情志所伤,劳累过度为主,发病时间以夜间多见,午间前后最低;主要中医证型为心气虚和气滞血瘀;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P<0.01);死因为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和呼吸衰竭。结论:掌握本病的发病诱因和发病时间,正确运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及时处理严重并发症是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 http://www.100md.com 为了更有效地防治急性心肌梗塞,我们对住院观察与治疗的本病患者45例参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有关论述作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入院时根据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异常改变及血清酶增高而确诊。其中男41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9∶1。年龄45~80岁,60岁以上老年组31例,45~60岁中年组14例。
全部病例均有冠心病史,病程5~31年。曾有2次以上心肌梗塞者35例,属首次出现者10例。两组病例的分组、性别、职业及梗塞部位见表1。
本组病例长期大量吸烟28例,高血压病26例,高脂血症18例,糖尿病10例。有严重并发症18例,其中心源性休克6例,严重心律失常7例,呼吸衰竭2例,支气管肺炎2例,心力衰竭1例,其中1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者均为老年组病人。
2 结果分析
, 百拇医药
2.1 发病诱因与发病时间 有明显发病诱因32例(71.19%),以情志所伤和劳累过度而发病多见。发病时间以夜间发病最高,午间前后最低,见表2。
表1 两组性别、职业、梗塞部位比较例
n
性 别
职 业
梗 塞 部 位
男
女
工人
干部
家务
, 百拇医药
农民
文艺
前壁
后壁
前间壁
下壁
下侧壁
心内膜下
老年组
31
27
4
20
4
, 百拇医药
5
1
1
20
2
1
5
2
1
中年组
14
14
0
8
, 百拇医药
5
1
0
0
8
1
0
5
0
0
表2 两组发病诱因与发病时间相关比较例
n
主要诱因
, 百拇医药 发病时间(时)
情志所伤
劳累过度
饱食不节
原因不明
0~4
4~8
8~12
10~16
16~20
20~24
老年组
31
, 百拇医药
10
8
5
8
7
5
4
1
3
11
中年组
14
4
4
, 百拇医药
1
5
3
1
1
1
2
6
2.2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有关辨证标准[1],本组病例的中医证型老年组以气滞血瘀和心气虚、心阳虚型多见,见表3。表3 两组中医证型例
n
心气虚
心阳虚
, http://www.100md.com
气滞血瘀
阳脱
痰浊
老年组
31
7
6
11
4
3
中年组
14
6
2
, http://www.100md.com
3
2
1
2.3 治疗与转归 入院时除5例合并心源性休克,6例严重心律紊乱和1例呼吸衰竭共12例经1~5天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33例经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明显好转。45例中单纯用消心痛、潘生丁、硝酸甘油,能量合剂等常规西医治疗者28例,合并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生脉饮或冠心苏合丸等治疗者17例。两组疗效见表4。表4 两组治疗与转归例
n
单纯西药治疗
n
中西医结合治疗
平均疗
, 百拇医药
程/天
治
愈
好
转
死
亡
无变
化
治愈好
转率/%
死亡
率/%
平均疗
, 百拇医药
程/天
治
愈
好
转
死
亡
无变
化
治愈好
转率/%
死亡
率/%
老年组
, 百拇医药
22
19.2
1
9
10
2
45.4
45.4
9
34.5
1
6
2
0
, http://www.100md.com
77.7
22.3
中年组
6
35.7
0
4
0
2
66.6
0
8
31.5
2
, 百拇医药
5
0
1
87.5
0
经Ridit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者,P<0.01。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塞以心前区阵发性疼痛或绞痛为主证。历代医书描述甚多,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痛者,胸中痛,……。”《灵枢.厥病篇》明确指出,“真心痛,痛如锥针刺其心,……。”《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指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因此本病属于中医“厥痛”、“真心痛”、“胸痹”证的范畴。一般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者,因禀赋不足,年迈肾衰,营血虚少引起的心之阴阳气血虚损;标实者,系膏梁厚味,七情过激,劳逸失度,壅瘀生热产生之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热结阻遏胸阳,闭塞心络,痹而致痛[2]。本组病例大多数为老年患者,阳气已渐衰虚,由于大部分又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宿疾,致使阳气受损更甚,加之情志过激,劳累过度,饮食不节等诱因,使心气(心阳)虚损或心气郁结,血脉瘀阻而发病。本组病例发病前有诱发因素者32例,说明情志、劳累和饮食等因素是主要诱发因素,然而亦有13例无明显诱因而发病,提示心气(心阳)本虚的情况下也可发生本病,因而除避免诱发因素外,尚需注意平时的随访,以防本病的发生。
, 百拇医药
中医时间医学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已取得一定的成就[3,4],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子午流注学说的说法,即气血的经脉脏腑流行灌注有一定的时间性,当某时某脏得到气血流注时,其功能随之旺盛。本组病例的发病时间以夜间为主,而午间前后最低,与中医的子午流注学说相符,子午流注学说认为的午时心经气血旺盛,阳虚之证得以缓解,而夜间为阴中之阴,寒气重于白昼,心阳不足时,阴寒之气乘虚而袭,致使心脉因寒而拘急,故卒然而痛。加之瘀血属阴,夜间阴寒之际,瘀血加重,合之心脉紧缩,气血循流不畅而发病,这一现象对医护人员加强夜间监护和合适用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急性心肌梗塞的中医治疗问题报道甚多,根据其病机采用益气通阳,理气活血法为主。研究结果表明,益气药人参、黄芪和生脉饮可以提高血压,改善周围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心功能,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缺血心肌电的稳定性及抗心律失常,延长缺血心肌存活的功能。活血化瘀药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纤维蛋白溶酶活性,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保护缺氧缺血心肌,改善微循环,减少心肌缺血的作用[9,10]。本组中西医结合治疗者采用生脉饮、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治疗,其治愈好转率较单纯西医治疗者高,而死亡率则有所下降,因而在本病的治疗中,正确运用中医辨证,加用中药或复方制剂是有益的。
, 百拇医药
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死因是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休克三个方面。本组死亡的12例患者主要也死于上述并发症。因此,在今后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积极寻找有效抢救措施和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提高本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既往认为,急性心肌梗塞多见于脑力劳动者,而本组病例的分析中却有62%的患者为工人,可能与当时收治的对象有关,也可能与工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谱改善,从而使工人的发病率也在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可冀,廖家桢,肖镇祥主编.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8~319
2,苏城东,沈绍功主编.胸痹心痛证治与研究.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14
3,胡剑北主编.中医时间医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20,53~56,71~92
, 百拇医药
4,张年顺.中医时间医学的概念和内容.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1(5):7
5,张均华,邵耕,胡大一,等.生脉饮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不同血流动力学分型的效应.中华内科杂志,1985,24(11):651~654
6,董泉珍,陈可冀,涂秀华,等.生脉饮注射液治疗心肌梗塞的血液动力学效应.中华心血管杂志,1984,12(1):5~8
7,廖家桢,王硕仁,吕希莹,等.参芪治疗心气虚疗效和作用原理.中医杂志,1990,21(2):51~54
8,韩明向,周宜轩,倪恩荣,等.人参注射液治疗心气虚证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2,23(2):43~45
9,陈可冀,张之南,梁子钧,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29~488
10,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1).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171~188
收稿日期:2000-05-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