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骨科杂志》 > 2000年第10期
编号:10232318
四种不同钢板接骨术的长期疗效比较
http://www.100md.com 《中华骨科杂志》 2000年第10期
     作者:贾健译 孔德成

    单位:

    关键词:

    中华骨科杂志001023 【摘要】骨折钢板内固定术的各种并发症,如去除钢板后的再骨折等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经实验研究表明,钢板固定后骨皮质的改变将发生于最初的3个月或随后的几个月内。其表现形式为钢板下骨质疏松及钢板周围骨痂过度生长,这些改变并不依骨折类型的不同而异。通常认为,骨质疏松是由于钢板的应力替代使该骨未经负重所致。然而,钢板压迫导致骨膜血运改变及其继发骨量减少的相关性研究却一直被忽视。

    本研究通过在绵羊体内置入四种不同的钢板,旨在从局部骨组织变化的形态计量学角度,比较这四种内置物的不同特性,如结构强度(应力遮挡效应)、内固定材料及钢板与骨骼的接触面积(骨膜血运改变),对接骨术后骨的影响。

    梯形钢板与骨骼的接触面积较小,由此固定的绵羊胫骨在术后1年时发现,沿骨折愈合的横截面处及钢板周围有大量的骨痂生成。本组所采用的四种不同钢板皆放置于骨膜下,当固定九周及一年后,分别观察钢板下皮质骨的改变,可见其早期一过性骨质疏松的面积并无明显差别。鉴于梯形钢板比较容易摘除,因此,再手术时有望减少对钢板边缘的骨膜破坏。

    梯形钢板的两侧凹槽(切迹)较大从而使其与骨骼的接触面积减少,这是手术一年骨折断端及钢板周围形成大量骨痂的重要原因。由于采用了骨膜下钢板插入技术并严格控制骨膜剥离范围,在各组实验观察中,均发现皮质骨的疏松区域与钢板的接触面积相同,因此,骨膜的血运破坏是造成钢板下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假如把钢板放置于骨膜外,则势必直接影响骨膜血运并随之出现骨质疏松,而钢板的应力遮挡效应及其置入材料本身对骨质疏松的影响程度并不显著。

    Klaue K, Fengels L, Perren SM

    (AO ASIF Research Institute, Clavadelerstrasse, CH-7270 Davos Platz)

    (摘自Injury,2000,31Suppl:51.)

    (贾健译,孔德成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