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腱膜上全层缝合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
作者:吴国强 周仁实 罗朝东
单位:(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外科 5296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1062
1996年起,我们采用腹部切口腱膜上全层缝合皮肤的方法,收到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良好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1996~1999年腹部手术患者200例,其中男117例,女83例;年龄3个月至77岁,平均34岁。化脓性阑尾炎30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50例,阑尾周围脓肿70例,胃穿孔30例,绞窄性肠坏死20例。发病至就诊时间0.5 h~3 d。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两组一般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缝合腹膜。观察组在关腹前先用4号或7号丝线间断或连续缝合腹膜后,正中切口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腹白线,腹直肌切口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阑尾切口用4号丝线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并用纱垫擦干净脱落脂肪。用角针穿4号丝线从皮肤距离切口1 cm边沿处入针,由脂肪底部出针穿过少许腱膜,从对侧脂肪底部于距切口皮肤1 cm处出针,待整个切口缝完后再打结,这样可防止缝合时引起死腔、打结时要稍紧,使皮肤外翻缝合后切口呈“(”状隆起。上下针距约在1.2 cm左右,需腹腔引流者可另造口引流。
1.3 术后观察及处理 两组患者Ⅱ类切口常规用青霉素钠或先锋霉素类抗生素或甲硝唑250 ml静脉输液3~6 d,Ⅰ类切口可用青霉素加50 g/L葡萄糖液250 ml静脉输液3 d,切口隔天换药,并用75%乙醇纱布作内层覆盖,嘱患者术后第2天在床上或下床活动,有引流者一般48 h拔除,如有缝线反应而引起切口红肿者可用75%乙醇湿敷切口。
, 百拇医药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见表1。观察组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100%),7 d拆线,有14例有缝线反应,线口红肿,拆线后用75%乙醇湿敷2 d消退。而对照组Ⅰ期愈合者62例(62.0%),术后感染需拆除缝线引流法的27例,需延长时间拆线,加用强效抗生素的11例,术后有缝线反应的23例,线口红肿,拆线后应用75%乙醇湿敷,2~3 d消退。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及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
时间(h)
, 百拇医药
住院
时间(d)
术后切口
感染[例(%)]
对照组
100
2.0±0.6
12.0±2.4
38 (38.0)
观察组
100
1.2±0.4
8.5±2.0
, 百拇医药
0 (0)
P值
<0.05
<0.01
<0.01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是腹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在有污染可能的手术和特别肥胖的病例中最容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据文献报道,污染切口的感染率在50%左右,穿孔性阑尾炎的感染率达67%左右。作者认为除了化脓或穿孔病例在手术过程中容易污染切口引起感染外,肥胖病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或切口内渗血是造成感染的另一因素,因为在手术切开腹部时,往往不可能一刀即可切开皮下脂肪层而达到腱膜,特别是肥胖患者脂肪层很厚,需重复多刀才能切到腱膜,而在重刀时可损伤部分脂肪,使之呈半脱离状。所以在缝合脂肪层时,不能完全清除损伤脂肪,并在单一缝合脂肪层时容易遗下死腔,使术后脂肪液化,容易造成切口感染。而腱膜上全层缝合皮肤可消除死腔,压迫止血,减少内层缝线对切口刺激,使组织紧密接合,更有利于毛细血管生长和坏死脂肪吸收,使切口达到Ⅰ期愈合。作者通过多年采用上述方法缝合腹部各种切口,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无一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有些肥胖病例在术后5~7 d出现皮肤线头部红肿,经用75%乙醇湿敷和拆线后均在2 d内恢复。实践证明,腱膜上全层缝合皮肤是一种预防腹部切口感染,特别是污染的切口和脂肪肥厚切口感染实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收稿日期:2000-06-03), http://www.100md.com
单位:(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外科 5296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1062
1996年起,我们采用腹部切口腱膜上全层缝合皮肤的方法,收到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良好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1996~1999年腹部手术患者200例,其中男117例,女83例;年龄3个月至77岁,平均34岁。化脓性阑尾炎30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50例,阑尾周围脓肿70例,胃穿孔30例,绞窄性肠坏死20例。发病至就诊时间0.5 h~3 d。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两组一般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缝合腹膜。观察组在关腹前先用4号或7号丝线间断或连续缝合腹膜后,正中切口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腹白线,腹直肌切口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阑尾切口用4号丝线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并用纱垫擦干净脱落脂肪。用角针穿4号丝线从皮肤距离切口1 cm边沿处入针,由脂肪底部出针穿过少许腱膜,从对侧脂肪底部于距切口皮肤1 cm处出针,待整个切口缝完后再打结,这样可防止缝合时引起死腔、打结时要稍紧,使皮肤外翻缝合后切口呈“(”状隆起。上下针距约在1.2 cm左右,需腹腔引流者可另造口引流。
1.3 术后观察及处理 两组患者Ⅱ类切口常规用青霉素钠或先锋霉素类抗生素或甲硝唑250 ml静脉输液3~6 d,Ⅰ类切口可用青霉素加50 g/L葡萄糖液250 ml静脉输液3 d,切口隔天换药,并用75%乙醇纱布作内层覆盖,嘱患者术后第2天在床上或下床活动,有引流者一般48 h拔除,如有缝线反应而引起切口红肿者可用75%乙醇湿敷切口。
, 百拇医药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见表1。观察组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100%),7 d拆线,有14例有缝线反应,线口红肿,拆线后用75%乙醇湿敷2 d消退。而对照组Ⅰ期愈合者62例(62.0%),术后感染需拆除缝线引流法的27例,需延长时间拆线,加用强效抗生素的11例,术后有缝线反应的23例,线口红肿,拆线后应用75%乙醇湿敷,2~3 d消退。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及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
时间(h)
, 百拇医药
住院
时间(d)
术后切口
感染[例(%)]
对照组
100
2.0±0.6
12.0±2.4
38 (38.0)
观察组
100
1.2±0.4
8.5±2.0
, 百拇医药
0 (0)
P值
<0.05
<0.01
<0.01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是腹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在有污染可能的手术和特别肥胖的病例中最容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据文献报道,污染切口的感染率在50%左右,穿孔性阑尾炎的感染率达67%左右。作者认为除了化脓或穿孔病例在手术过程中容易污染切口引起感染外,肥胖病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或切口内渗血是造成感染的另一因素,因为在手术切开腹部时,往往不可能一刀即可切开皮下脂肪层而达到腱膜,特别是肥胖患者脂肪层很厚,需重复多刀才能切到腱膜,而在重刀时可损伤部分脂肪,使之呈半脱离状。所以在缝合脂肪层时,不能完全清除损伤脂肪,并在单一缝合脂肪层时容易遗下死腔,使术后脂肪液化,容易造成切口感染。而腱膜上全层缝合皮肤可消除死腔,压迫止血,减少内层缝线对切口刺激,使组织紧密接合,更有利于毛细血管生长和坏死脂肪吸收,使切口达到Ⅰ期愈合。作者通过多年采用上述方法缝合腹部各种切口,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无一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有些肥胖病例在术后5~7 d出现皮肤线头部红肿,经用75%乙醇湿敷和拆线后均在2 d内恢复。实践证明,腱膜上全层缝合皮肤是一种预防腹部切口感染,特别是污染的切口和脂肪肥厚切口感染实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收稿日期:2000-06-0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