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清洁灌肠卧位及其应用研究
作者:徐火枝 吴杰
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北 鄂州 436000
关键词:清洁灌肠;效果;改良卧位
实用护理杂志001017 摘要:报告一种新的清洁灌肠卧位——头低臀高侧卧位,并对该卧位在临床使用中50例病人在肠道清洁情况、灌肠次数、总的灌肠量、术后血便上与传统侧卧位50例病人作了比较,发现上述指标2种卧位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头低臀高侧卧位明显优于传统单纯侧卧位,在临床上有一定推广使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780(2000)10-0031-02
清洁灌肠在妇科部分手术术前比较常用。这种灌肠教科书上采用左侧卧位(以下称传统卧位),应用中发现要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灌肠次数多,总的灌肠量大,尽管这样肠道的清洁情况有的还不尽人意,给手术造成一定的难度。由于肛门与生殖器比邻,术后容易造成感染。灌肠时还有损伤肠道粘膜的现象发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为了寻求一种既安全,灌肠次数又少,又能达到清洁肠道目的的灌肠方法,根据肠道解剖生理学特点,就在灌肠卧位上开始研究,发现头低臀高侧卧位灌肠(以下称改良卧位),可避免传统单纯侧卧位灌肠的缺点。近期对这种灌肠卧位作了进一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实验方法
1.1 对象:将100例需要清洁灌肠的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成2组,一组采用传统卧位,另一组采用改良卧位。年龄最小38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子宫肌瘤69例,严重宫血3例,生殖器恶性肿瘤3例,子宫Ⅲ度脱垂10例,以上病人作子宫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恶性肿瘤还要作盆腔清扫。会阴Ⅲ度撕裂伤修补10例,阴道前后壁修补5例。合并有心脏病、高血压除外。
1.2 灌肠卧位的实施:传统卧位操作方法(略),改良卧位:患者取左侧卧位,将床的头部摇低10 cm,病人臀部抬高10 cm,每次灌肠完后保持此种卧位5~7 min,然后下床活动。用表格形式登记灌肠情况。
1.3 质量控制:为了减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降低实验误差,我们注意了以下问题。
1.3.1 灌肠液选择、温度高低、肛管插入深浅、压力大小2组均同教科书。
, 百拇医药
1.3.2 操作方法的均衡、参加实验的护士统一操作方法。
1.3.3 灌肠时间选择:由于都是择期手术,手术多在晨间交完班后开始。因此,2组灌肠均在早晨进行,术前1 h结束。
1.3.4 术前晚2组进食半流质饮食。
2 结果(见表1)
表1 2种卧位灌肠情况比较 组 别
例数
灌肠次数
(x±s)
灌肠量(ml/人)
(x±s)
, 百拇医药
总灌肠量(ml/人)
(x±s)
灌后肠道不
清洁人数
术后血便
发生数
传统卧位组
50
8.58±1.70
462.0±86.7
3 963±100
10
, 百拇医药 8
改良卧位组
50
3.06±0.68
800±0
2 448±546
0
0
2组比较 t=21.23 t=19.3 χ2=11.1 χ2=8.68 统计分析 P<0.001 P<0.001 P<0.01 P<0.01 统计学方法:成组配对t检验,χ2检验
从以上可以看出传统卧位与改良卧位在灌肠次数、总的灌肠量、肠道清洁情况及术后血便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改良卧位灌肠明显优于传统卧位灌肠。
, 百拇医药
肠道清洁度判断:清洁,术中肠管瘪沓,排出物少,为澄清液。不清洁,术中肠管鼓起,排出物多,含有粪便。
3 讨论
传统卧位灌肠,直肠、结肠处在同一平面,因而两者间不存在压力差。根据流体力学一般规律,在一段管道中,液体的流量与该管道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而与管道对液体流动的阻力成反比[1]。由于肠道是肌性器官,结肠、直肠内均存有粪便,因而阻力大小基本相同。故灌肠液一部分进入直肠,另一部分进入结肠。当灌肠液在直肠内聚积150~200 ml时,直肠内压力达到7.3 kPa,直肠壁感受器发生强烈兴奋[2],通过神经反射病人马上产生便意,立即排便。多数病人灌到中途被迫停止。因此,每次灌肠量小,灌肠液总停留在直肠、结肠下端,来不及到达结肠上端就开始排便,因而不能软化结肠内全部粪便。排出物先是液体后是粪便。尽管灌肠次数多,有的达11次,但总有灌不净的感觉。随着手术的进行,麻醉的深化,肠管松弛,结肠上端部分粪便下移,病人术中有的出现肠管鼓起和排出粪便的现象。由于灌肠次数增多,肛管来回刺激,可损伤肠道粘膜,病人术后首次排便时8例有排出棕色便的现象。改良卧位灌肠,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处在直肠低位,直肠在高处,因而直肠、结肠间产生压力差,液体通过肛管顺利进入结肠,又因结肠(100 cm)较直肠(12~15 cm)长[3],容量大,每次灌肠量大,且灌肠量多少能由操作者掌握。由于灌肠液绝大部分进入结肠,以充分软化该部位的粪便,刺激结肠蠕动,促进粪便下移。当下移到直肠内粪便达到一定压力时病人才产生便意,因而比灌肠液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的时间延迟,这对于便秘病人尤显重要。排出物是液体粪便混合物。经过2~4次彻底清洗后最后排出物澄清无色。因而这种卧位灌肠肠道清洁彻底。
, 百拇医药
4 小结
传统卧位与改良卧位灌肠比较,改良卧位灌肠次数少,总的灌肠量少,肠道清洁彻底,不会损伤肠道粘膜,术后未发生血便,因而明显优于传统卧位灌肠。
作者简介:徐火枝(1961-),女,科护士长。
参考文献:
[1] 周衍椒.生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29.
[2] 李鸿勋.生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73.
[3] 刘 方.人体解剖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5.
收稿日期:2000-04-22, 百拇医药
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北 鄂州 436000
关键词:清洁灌肠;效果;改良卧位
实用护理杂志001017 摘要:报告一种新的清洁灌肠卧位——头低臀高侧卧位,并对该卧位在临床使用中50例病人在肠道清洁情况、灌肠次数、总的灌肠量、术后血便上与传统侧卧位50例病人作了比较,发现上述指标2种卧位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头低臀高侧卧位明显优于传统单纯侧卧位,在临床上有一定推广使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780(2000)10-0031-02
清洁灌肠在妇科部分手术术前比较常用。这种灌肠教科书上采用左侧卧位(以下称传统卧位),应用中发现要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灌肠次数多,总的灌肠量大,尽管这样肠道的清洁情况有的还不尽人意,给手术造成一定的难度。由于肛门与生殖器比邻,术后容易造成感染。灌肠时还有损伤肠道粘膜的现象发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为了寻求一种既安全,灌肠次数又少,又能达到清洁肠道目的的灌肠方法,根据肠道解剖生理学特点,就在灌肠卧位上开始研究,发现头低臀高侧卧位灌肠(以下称改良卧位),可避免传统单纯侧卧位灌肠的缺点。近期对这种灌肠卧位作了进一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实验方法
1.1 对象:将100例需要清洁灌肠的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成2组,一组采用传统卧位,另一组采用改良卧位。年龄最小38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子宫肌瘤69例,严重宫血3例,生殖器恶性肿瘤3例,子宫Ⅲ度脱垂10例,以上病人作子宫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恶性肿瘤还要作盆腔清扫。会阴Ⅲ度撕裂伤修补10例,阴道前后壁修补5例。合并有心脏病、高血压除外。
1.2 灌肠卧位的实施:传统卧位操作方法(略),改良卧位:患者取左侧卧位,将床的头部摇低10 cm,病人臀部抬高10 cm,每次灌肠完后保持此种卧位5~7 min,然后下床活动。用表格形式登记灌肠情况。
1.3 质量控制:为了减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降低实验误差,我们注意了以下问题。
1.3.1 灌肠液选择、温度高低、肛管插入深浅、压力大小2组均同教科书。
, 百拇医药
1.3.2 操作方法的均衡、参加实验的护士统一操作方法。
1.3.3 灌肠时间选择:由于都是择期手术,手术多在晨间交完班后开始。因此,2组灌肠均在早晨进行,术前1 h结束。
1.3.4 术前晚2组进食半流质饮食。
2 结果(见表1)
表1 2种卧位灌肠情况比较 组 别
例数
灌肠次数
(x±s)
灌肠量(ml/人)
(x±s)
, 百拇医药
总灌肠量(ml/人)
(x±s)
灌后肠道不
清洁人数
术后血便
发生数
传统卧位组
50
8.58±1.70
462.0±86.7
3 963±100
10
, 百拇医药 8
改良卧位组
50
3.06±0.68
800±0
2 448±546
0
0
2组比较 t=21.23 t=19.3 χ2=11.1 χ2=8.68 统计分析 P<0.001 P<0.001 P<0.01 P<0.01 统计学方法:成组配对t检验,χ2检验
从以上可以看出传统卧位与改良卧位在灌肠次数、总的灌肠量、肠道清洁情况及术后血便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改良卧位灌肠明显优于传统卧位灌肠。
, 百拇医药
肠道清洁度判断:清洁,术中肠管瘪沓,排出物少,为澄清液。不清洁,术中肠管鼓起,排出物多,含有粪便。
3 讨论
传统卧位灌肠,直肠、结肠处在同一平面,因而两者间不存在压力差。根据流体力学一般规律,在一段管道中,液体的流量与该管道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而与管道对液体流动的阻力成反比[1]。由于肠道是肌性器官,结肠、直肠内均存有粪便,因而阻力大小基本相同。故灌肠液一部分进入直肠,另一部分进入结肠。当灌肠液在直肠内聚积150~200 ml时,直肠内压力达到7.3 kPa,直肠壁感受器发生强烈兴奋[2],通过神经反射病人马上产生便意,立即排便。多数病人灌到中途被迫停止。因此,每次灌肠量小,灌肠液总停留在直肠、结肠下端,来不及到达结肠上端就开始排便,因而不能软化结肠内全部粪便。排出物先是液体后是粪便。尽管灌肠次数多,有的达11次,但总有灌不净的感觉。随着手术的进行,麻醉的深化,肠管松弛,结肠上端部分粪便下移,病人术中有的出现肠管鼓起和排出粪便的现象。由于灌肠次数增多,肛管来回刺激,可损伤肠道粘膜,病人术后首次排便时8例有排出棕色便的现象。改良卧位灌肠,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处在直肠低位,直肠在高处,因而直肠、结肠间产生压力差,液体通过肛管顺利进入结肠,又因结肠(100 cm)较直肠(12~15 cm)长[3],容量大,每次灌肠量大,且灌肠量多少能由操作者掌握。由于灌肠液绝大部分进入结肠,以充分软化该部位的粪便,刺激结肠蠕动,促进粪便下移。当下移到直肠内粪便达到一定压力时病人才产生便意,因而比灌肠液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的时间延迟,这对于便秘病人尤显重要。排出物是液体粪便混合物。经过2~4次彻底清洗后最后排出物澄清无色。因而这种卧位灌肠肠道清洁彻底。
, 百拇医药
4 小结
传统卧位与改良卧位灌肠比较,改良卧位灌肠次数少,总的灌肠量少,肠道清洁彻底,不会损伤肠道粘膜,术后未发生血便,因而明显优于传统卧位灌肠。
作者简介:徐火枝(1961-),女,科护士长。
参考文献:
[1] 周衍椒.生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29.
[2] 李鸿勋.生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73.
[3] 刘 方.人体解剖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5.
收稿日期:2000-04-2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