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2000年第11期
编号:10206982
矩形缝线悬挂后徒法手术治疗儿童斜视41例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2000年第11期
     作者:徐再兴 杨向军 毛晓

    单位:南京市儿童医院眼科 210008

    关键词:

    江苏医药001136徐再兴 杨向军 毛晓0101.gif (96 bytes)

    我们在Repka手术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矩形缝线悬挂后徒法手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手术方法及近2年中用该法手术的41例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41例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6~12岁,平均7.4岁;其中内斜视27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徒23例46眼46条,单眼内直肌后徒加直接拮抗外直肌缩短加强术4例4眼4条;外斜视14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徒28眼28条,共计41例76眼76条直肌。斜视度最大97,最小35,其中9例9只眼合并下斜肌亢进,但无直接拮抗上斜肌功能受限。39例在氯氨酮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2例在1%地卡因表麻加2%利多卡因球结膜麻醉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35分钟。术后随访时间均已超过1年。
, 百拇医药
    方法与结果

    一、手术量设计 术前用同视机,弧形视野计,三棱镜(0.3M,6M)测裸眼和矫正眼斜视度,确定主斜眼,按1 mm=5公式设计手术量。按照斜视手术平衡原则,手术后徒量均分于两眼内直肌(内斜视)或外直肌(外斜视)。后徒术矫正不足时再加直接拮抗肌缩短加强术。

    二、手术方法 麻醉后左手中指置心电监护仪指夹。常规消毒、铺巾、开睑、取角巩缘梯形结膜瓣切口,分离节制韧带,斜视钩钩起直肌,用预先随同手术器械一起浸泡于75%酒精中30分钟的3-0号白丝线,生理盐水冲洗后穿于眼科用小园针,于肌止后1.5 mm处下则缘进针,半层缝合,于肌上1/2处出针,然后绕过下侧缘从肌下3/5处进针,全层缝穿,于肌上出针完成第一个套环。缝线再绕过肌上侧缘于肌下3/5处进针,全层穿过,肌上出针,从第一个套环中穿过后再从肌中央进针半层缝合,于上侧缘出针,完成第二个套环。轻轻拉紧缝线,分数次剪断肌止。上下悬挂线分别从原肌止上下端穿过,再绕半圈从肌止中点附近穿过,调整上下悬挂线长度达到手术设计量后结扎。缝合球结膜,手术结束。
, 百拇医药
    三、手术结果 41例平均手术时间35分钟,手术平稳顺利,肌肉断端无出血,术后斜视矫正均达到手术前设计标准。

    讨 论

    一、常规直肌减弱后徒术,新的肌止缝于直肌下巩膜浅层。因儿童眼球发育尚不完善,巩膜硬度小,且巩膜直肌下最薄弱,仅0.3 mm,手术难度较大,稍不慎,极易造成球壁损伤,甚至穿孔伤,给患儿造成极大的痛苦,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本法避免了在巩膜上缝合,手术方法简便,操作安全可靠。

    二、Repka手术法同调整缝线法一样因单点固定于原肌止巩膜浅层,呈尖端向角膜的三角形极易产生新肌止的上下移位,形成术后眼位的垂直偏斜。另外单点原肌止的缝合固定较易滑动,形成上下两根悬挂缝线长短不一,从而形成新肌止附着点上下不在同一纬线上,术后可形成眼球垂直和旋转移位。而矩形缝线悬挂后徒法因固定宽度同原肌止,可明显克服Repka法的这两点不足之处。
, 百拇医药
    三、常规直肌后徒减弱术中,有时因手术量大,必须较多地牵拉眼球向对侧以利于手术操作,此时极易发生眼心反射。特别是儿童,植物神经功能发育不健全,对手术刺激反应更敏感更严重,迫使手术中止紧急处理,延长了手术时间。而在矩形缝线悬挂后徒法中,剪断原肌止后,肌肉自然退缩,悬挂缝线缝于原肌止,仅稍牵拉眼球即可顺利完成,引起眼心反射机会大大减少。

    四、我们在用Repka法手术中观察到,肌肉上下缘套环缝线因悬挂线和肌肉收缩相互作用,新肌止往往弯成弧形,若以悬挂线或新肌止中央弧弓顶点为设计量后徒,易产生矫正不足或矫正过量现象,达不到预期手术效果,而用肌中央交叉的双套环缝线,拉紧后新肌止成直线,较好地克服了边缘套环缝线的不足。

    五、Repka法手术时,两套环缝线位于肌肉两侧,断原肌止后对行走于直肌中央的动脉血管无压迫作用,偶可发生术后出血形成血肿。而本法两套缝线于肌中央交叉,拉紧时能较好地对该血管起压迫止血作用,且可避免拉紧时肌肉游离端成束状,导致新的肌止点窄小。

    六、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本法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伴有A-V征,新肌止点需要上下移位时较难掌握。单条肌肉手术设计量超过8 mm需作超常量后退时,由于肌肉自然退缩有限,往往难以完成,需要辅助做该肌直接拮拉肌缩短加强术来完成手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