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东医药》 > 2000年第11期
编号:10209490
HBIG与乙肝疫苗联用的免疫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山东医药》 2000年第11期
     作者:詹文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523000

    关键词:

    山东医药001148 1996~1998年,我们对53例孕期无症状HBSAg、HBeAg均阳性(下简称双阳)的母亲所生之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型肝炎疫苗,并观察二者联用的免疫效果。

    资料与方法:本文129例无症状双阳孕产妇,年龄22~33岁,GPT均正常,产前均未注射过乙肝疫苗和HBIG。将129例产妇所生之129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其中男28例,女25例;对照组76例,其中男39例,女37例,两组新生儿出生史均无特殊,出生后一般情况好,均无输血及血制品使用史,无其他合并症,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于出生后24小时内先注射HBIG0.5mm/kg(内含抗-HBs 100IU/ml以上),注射后1个月、5个月再分别注射HBIG;出生后1、2、7个月分别注射乙肝疫苗,每次依次为10μg、5μg、5μg。对照组用0、1、6接种方案,即出生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间隔1个月注射第2次,此后间隔5个月接种第3次,每次剂量依次为10μg、5μg、5μg。两组均于15个月后随访体检,观察饮食、精神状况、尿色,检查肝脾及有无黄疸等。取静脉血测定抗-HBs。乙肝疫苗由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HBIG均为乙肝人类免疫血清球蛋白。乙型肝炎按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以产生抗-HBs率计算有效率。采用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检测HBsAg;ELISA试验测定HBeAg及抗-HBs。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 百拇医药
    结果:对129例新生儿于出生第15个月时随访,治疗组产生保护性抗-HBs 48例,抗-HBs阳性率91%;出现亚临床型乙肝1例(占1.8%)。对照组产生保护性抗-HBs 51例,抗-HBs阳性率67%;出现亚临床型乙肝7例(占9.2%)。两组抗-HBs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随访结果比较 组别

    抗-HBs(+)

    (n)

    抗-HBs阳性

    率(%)

    HBsAg(+)

    (n)

    亚临床型
, 百拇医药
    乙肝(n)

    治疗组(n=53)

    对照组(n=76)

    48

    51

    91*

    67

    5

    25

    1

    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 http://www.100md.com
    讨论:母婴传播是儿童携带乙肝病毒(HBV)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新生儿HBV感染大多是通过宫内感染或分娩时感染,因此携带HBV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处于易感的高危状况下。由于婴幼儿期人体免疫功能尚未健全,识别和消除病毒能力较差,病毒可在肝细胞中长期生长复制,造成肝细胞慢性损害,且可形成免疫耐受;如不加以预防,90%将发展为慢性乙肝。由于大多数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sAg阳性,抗-HBs阴性,而当抗-HBs阳转时,疾病痊愈。而免疫后6个月HBsAg阳性示免疫失败,如15个月仍阳性则表示婴儿为慢性携菌者,如15个月时HBsAg阴性、抗HBs阳性示婴儿得到免疫保护。本文治疗组15个月后抗-HBs阳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此类新生儿尽早加用HBIG可产生更好的免疫效果,有利于防止慢性乙肝的发生。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复杂,尚需深入研究,但已感染HBV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有感染巨细胞病毒(CMV)后免疫反应低下的报告。部分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应答反应,说明乙肝疫苗对这部分婴幼儿可能不会产生保护作用,其仍是HBV易感者。此说明婴幼儿长期与HBsAg阳性的亲属密切接触也是感染乙肝的重要途径。本文结果证实对双阳母亲所生之婴儿采用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注射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避免抗-HBs滴度下降,由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有高滴度的抗-HBs,从而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有学者认为,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时如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可使效果持续3年,以后须加强注射。本研究结果与此相符合,表明对双阳母亲所生之婴儿采用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应用,15个月后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仅接种乙肝疫苗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收稿2000-05-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