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固定钢板的功能负荷及其与骨折愈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
单位:
关键词:
中华骨科杂志001122
K. Stoffel, K. Klaue, S. M. Perren
AO Research Institute,Clavadelerstr., CH-7270 Davos Platz
【摘要】在临床实践中,固定钢板常被放置于优势肌群的对侧,这样可使骨折断端获得最为适宜的压应力分布(张力带固定原则)。然而,由于受到解剖和外科因素的某些制约,上述原则又往往难以遵循。
在一个为期8周的体内对照研究中,作者将16只绵羊分为4组,分别按照统一标准斜行截断胫骨,根据张力带设计,制作钢板固定模型(选择轮廓塑形钢板或桥式过弯钢板,骨折块间使用或不使用拉力螺钉固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采用踏板式应变仪记录不同步速时的钢板表面张力。每隔一定时间,进行X线检查,以评价骨折的稳定程度。同时,通过多色连续标记和显微放射成像技术,进一步观察骨折的愈合过程。据此,钢板张力与骨折愈合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和(或)相互作用被阐明。
选择过弯钢板结合骨折断端拉力螺钉固定,可使内置物在弯曲应变下的负荷水平减少到最低限度。无论采用何种钢板固定,拉力螺钉均可降低钢板的表面应力。当单独使用直钢板并违背张力带原则时,钢板表面所承受的弯折及扭转应力最大。
本实验骨折一期愈合者,仅见于塑形钢板合用拉力螺钉组。过弯钢板与拉力螺钉联合应用时只能提供相对的稳定。在骨与钢板之间预留一狭窄的间隙有利于获得“动力加压”,这是因为当应力造成钢板下骨质吸收并出现螺钉松动时,螺钉的滑动方向便朝向截骨断端。经组织学观察显示,单独使用塑形钢板或过弯钢板固定下的骨折模型非常不稳定,其表现形式为截骨端继发移位、大量骨痂生成、板下和断端骨吸收、哈佛管骨重建减少或延迟出现、钉帽及板孔部位发生腐蚀现象等。各组板下骨膜剥离区均有对应性骨质疏松表现,其成因系暂时性骨膜血运受损,与内置物承受的载荷和(或)应力遮挡效应无关。
通过X线定量分析证实,骨痂的形成直接与钢板的载荷应变有关。术后3周,经组织学观察发现,尤其在应用塑形钢板辅以拉力螺钉固定组,其骨折断端都迅速达到一期愈合。
对于血供正常的骨折愈合,早期形成大量骨痂为“一期固定失稳”的表现,而晚期出现者为“二期制动失稳”的指征。骨单位出现的时间、数量及其定位分布,是评价接骨术稳定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倡导有限接触技术、间接骨折复位及微创性固定的今天,另辟它径,从临床角度探讨内置物负荷及其应用失败的相关性研究一定要继续下去。 (摘自Injury,2000,31Suppl:37-50.)
(贾健译孔德诚校), 百拇医药
单位:
关键词:
中华骨科杂志001122
K. Stoffel, K. Klaue, S. M. Perren
AO Research Institute,Clavadelerstr., CH-7270 Davos Platz
【摘要】在临床实践中,固定钢板常被放置于优势肌群的对侧,这样可使骨折断端获得最为适宜的压应力分布(张力带固定原则)。然而,由于受到解剖和外科因素的某些制约,上述原则又往往难以遵循。
在一个为期8周的体内对照研究中,作者将16只绵羊分为4组,分别按照统一标准斜行截断胫骨,根据张力带设计,制作钢板固定模型(选择轮廓塑形钢板或桥式过弯钢板,骨折块间使用或不使用拉力螺钉固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采用踏板式应变仪记录不同步速时的钢板表面张力。每隔一定时间,进行X线检查,以评价骨折的稳定程度。同时,通过多色连续标记和显微放射成像技术,进一步观察骨折的愈合过程。据此,钢板张力与骨折愈合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和(或)相互作用被阐明。
选择过弯钢板结合骨折断端拉力螺钉固定,可使内置物在弯曲应变下的负荷水平减少到最低限度。无论采用何种钢板固定,拉力螺钉均可降低钢板的表面应力。当单独使用直钢板并违背张力带原则时,钢板表面所承受的弯折及扭转应力最大。
本实验骨折一期愈合者,仅见于塑形钢板合用拉力螺钉组。过弯钢板与拉力螺钉联合应用时只能提供相对的稳定。在骨与钢板之间预留一狭窄的间隙有利于获得“动力加压”,这是因为当应力造成钢板下骨质吸收并出现螺钉松动时,螺钉的滑动方向便朝向截骨断端。经组织学观察显示,单独使用塑形钢板或过弯钢板固定下的骨折模型非常不稳定,其表现形式为截骨端继发移位、大量骨痂生成、板下和断端骨吸收、哈佛管骨重建减少或延迟出现、钉帽及板孔部位发生腐蚀现象等。各组板下骨膜剥离区均有对应性骨质疏松表现,其成因系暂时性骨膜血运受损,与内置物承受的载荷和(或)应力遮挡效应无关。
通过X线定量分析证实,骨痂的形成直接与钢板的载荷应变有关。术后3周,经组织学观察发现,尤其在应用塑形钢板辅以拉力螺钉固定组,其骨折断端都迅速达到一期愈合。
对于血供正常的骨折愈合,早期形成大量骨痂为“一期固定失稳”的表现,而晚期出现者为“二期制动失稳”的指征。骨单位出现的时间、数量及其定位分布,是评价接骨术稳定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倡导有限接触技术、间接骨折复位及微创性固定的今天,另辟它径,从临床角度探讨内置物负荷及其应用失败的相关性研究一定要继续下去。 (摘自Injury,2000,31Suppl:37-50.)
(贾健译孔德诚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