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 2000年第12期
编号:10206489
自发性肾破裂17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0年第12期
     作者:孙浩 陈向东 秦剑影 张顺兴

    单位:孙浩 秦剑影(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江苏镇江,202001);陈向东 张顺兴(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关键词: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001226

    非外伤性肾实质、肾集尿系统和肾血管破裂称为自发性肾破裂,多见于病理肾。我们于1980年1月~1999年5月收治自发性肾破裂17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6~52岁,平均36.1岁。左、右侧分别为6例和11例。临床表现为突发性腰腹部剧痛9例,腰肋部隐痛7例,无疼痛1例;上腹部肿块12例,中下腹部肿块1例,有内出血征象4例,肉眼血尿2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1~11.2)×109/L,红细胞(2.89~3.89)×1012/L,血红蛋白62~132 g/L;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2例,1~15/HP 15例;白细胞0~6/HP。B超检查15例,显示肾脏肿瘤9例,直径4.0~11.2 cm,均有肾周液性暗区;显示包膜下液性回声3例;显示肾积水3例,其中1例伴肾结石。KUB加IVU检查9例,8例肾影增大,腰大肌影消失,其中4例肾盂肾盏受压移位、显影延迟,3例不显影,1例肾盂内有一直径3 cm结石,肾周可见造影剂外溢;另外1例正常。CT检查15例,层厚和间隔分别为10 mm,显示肾肿瘤9例,直径为4.8~12.3 cm,肿块密度不均匀,有轻度强化,肾周间隙可见高密度不均匀血肿,脂肪间隙消失。术前诊断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肾癌5例,肾母细胞瘤1例,肾包膜下血肿3例,肾积水3例,肾囊肿和结节性动脉炎各1例。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5例肾癌患者,1例行姑息性肾切除术,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肾母细胞瘤患者术中发现肾静脉癌栓,术后3个月出现肝、肺转移灶,遂予联合化疗和放疗。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2例行患肾切除术,1例行瘤体剜出术,局部用止血纱布填塞。3例肾积水患者,1例行肾周切开引流加逆行双J管内引流,1例行肾切除术,1例术中发现肾盂及上段输尿管高度扩张,囊性肿物为18 cm×15 cm×8 cm,外观呈暗红色,病理检查报告为机化增厚的肾包膜。3例肾包膜下血肿患者均作对症处理。1例肾囊肿患者行去顶术加带蒂脂肪填塞。1例结节性动脉炎患者术中发现腹腔有血性渗液,后腹膜血肿,打开后腹膜和Gerota筋膜后,患肾出血凶猛,遂行肾切除术。

    2 结果

    1例行姑息性肾切除术的肾癌患者术后7个月死于癌细胞转移,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肾癌患者效果良好;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术后康复;3例肾积水患者术后效果良好;3例肾包膜下血肿患者随访3个月~1年,血肿逐渐变小吸收,另2例肾囊肿和结节性动脉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 百拇医药
    3 讨论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大部分自发性肾破裂的病因可明确,但仍有部分患者病情复杂多样,给诊断和治疗造成困难。根据病变部位,自发性肾破裂可分为肾实质、肾集尿系统和肾血管破裂三种类型,从理论上来说,肾实质、肾盂和肾血管病变均可能引起肾破裂。本组结果与此相符。

    临床表现绝大部分有腰腹部疼痛,疼痛程度和部位与发病急缓和出血范围有关。发病急,疼痛剧;发病慢,疼痛轻。出血范围包括肾包膜下出血、肾周出血和肾旁出血。肾自发性破裂多有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少见,失血性休克更不常见。这主要是原发病或破裂处与集尿系统相通有关。CT是首选检查方法,能显示血肿的大小、范围、形态以及与肾脏的关系。急性期血肿为高密度,慢性期血肿呈水样密度,易与肾周尿液囊肿、肾周炎相混淆,需结合临床情况予以鉴别。包膜下出血呈新月状,肾周和肾旁血肿轮廓增大,肾周脂肪间隙消失,有时血液流至髂凹,表现为髂凹血肿。B超对病因诊断虽不如CT准确性高,但具有经济、快捷、可反复检查的优点,仍有其实用性,可作为初步检查或动态观察的主要手段之一。

    自发性肾破裂的治疗取决于病因及出血的严重程度。肾癌、肾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一旦确诊,则采取根治性切除术。对于定性困难而多伴休克者,也应果断采取探查术。对于定性困难而病情稳定者,可对症处理,动态观察。对于肾结石、UPJ梗阻伴肾积水破裂者,最好先行肾周切开引流术,逆行放置双J管作内引流,待病情控制后再考虑二期手术。总之,自发性肾破裂病因复杂,出血程度不一,必须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收稿 1999-12-1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