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综合临床》 > 2000年第12期
编号:10210781
胃部分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附4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国综合临床》 2000年第12期
     作者:吴凤云 吴凤东 张素玲 张桐琳

    单位:吴凤云(河北省唐山市开滦赵各庄矿医院 063100);吴凤东(开滦嘉盛公司医院);张素玲(开滦嘉盛公司医院);张桐琳(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院)

    关键词:

    中国综合临床001244 胃部分切除术广泛应用于胃十二指肠疾病,但诸多术后并发症中,急性胰腺炎(AP)虽极 少见,却是最严重者之一。本文总结三家医院经治的4例患者,报告如下。

    1 病历简介

    4例胃部分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情况见表1。

    表1 胃术后AP 4例临床资料 序

    号
, http://www.100md.com
    性别/

    年龄

    (岁)

    胃术中情况

    (B-Ⅱ式吻合)

    胃术后AP早期表现

    AP确诊时间及手段

    再手术情况

    结果

    1

    男/45

    十二指肠球后壁溃疡

    慢性穿孔,瘢痕与
, 百拇医药
    胰头粘连较重,强行分离。

    术后第 4天腹痛腹胀、后背疼痛,第6天高热、腹膜刺激症,疑为十二指肠残端瘘。

    术后第6天剖

    腹探查确诊。

    胰腺充血肿胀、胰头灶状坏死,置管引流

    死亡

    2

    女/55

    胃窦部小弯侧溃疡、瘢痕与胰体粘连,因疑为癌症,对胰腺上残留瘢痕电灼。

    术后第3天出现呃逆、后背隐痛,第5天腹痛加重,腹胀明显,左胸痛,呼吸困难,高热,多语。
, http://www.100md.com
    术后第5天测血、尿淀粉酶升高,B超。剖腹探查。

    胰体、尾部坏死,清除坏死组织,置管引流

    死亡

    3

    女/67

    胃窦部前壁穿孔,肥胖、术中误将

    胰体钳夹一次,于该处置引流管一根。

    术后心动过速,腹胀,腹痛,第3天引流物呈

    灰白色脓性,高热,第7天腹膜刺激症明显。

    术后第3天血、尿及腹腔引流液

    淀粉酶升高,第7天剖腹探查。
, 百拇医药
    胰体尾部坏死,清除坏死组织,置管引流

    死亡

    4

    男/60

    胃窦部癌根治术,胃十二指肠动脉被损伤

    致大出血,术中血压

    下降40分钟,断扎该动脉。

    术后低血压,心动过速,腹胀,术后第7天出现

    腹膜刺激症。

    术后第7天血、尿淀粉酶升高,CT。

    胰腺充血肿胀,置管引流
, http://www.100md.com
    痊愈

    2 讨论

    胃部分切除术后AP发生率为0.5%~17.0%[1~4],该并发症的病死率较高,John [2]报告128例胃部分切除术后AP病死率为55.5%(本组病死率75.0%)。与普通AP及腹部创 伤 性AP比较,胃切除术后AP在发病原因、背景、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上都有其独特性,掌握这 些特点是预防发生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2.1 胃切除术后AP发生原因 ①胰管及胰实质的直接损伤:关于胰管的 解剖,90%的人主胰 管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胰液引流管,约10%的人副胰管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胰液引流[ 5]。副胰管开口于小乳头,于十二指肠降部上1/3或中上1/3交界处稍前方,距幽门 约3 .5 cm。徐恩多[6]解剖70例尸体发现,由右向左主胰管后距逐渐增大,前距逐渐缩 小。在胰颈部,胰管前距为4~12 mm,体尾部前距为3~4 mm。胰头颈部前方为幽门及十二 指肠球部后下壁,十二指肠球后壁穿透性溃疡很容易与胰头颈部粘连,由于瘢痕挛缩,可使 副胰管的开口向上移位,在分离粘连,关闭十二指肠残端时,易伤及副胰管。Saidi[3 ] 报告91例胃切除术后AP发现11例是误扎了副胰管。胃后壁的穿透性溃疡或恶性肿瘤常侵及 胰体,在切除肿物、分离粘连、电灼瘢痕或刮取病检时极易伤及胰实质及主胰管。其它尚有 手术操作对胰腺的直接钳夹、压榨,均可造成胰实质或胰管的严重挫伤。②胰腺血液供应不 足:Klar等[7] 经动物实验证实胰腺组织对血流量的变化极为敏感,胰腺血液循环 障碍可直接诱发AP或促使水肿性AP发展成为坏死性AP,并认为防止胰酶在胰腺内活化的保护 机理之一是充足的血液灌注,因为血液中含强有力的抗胰蛋白酶。胰腺的血液供应主要来 自腹腔动脉的分支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一般阻断胃十二指肠动脉不会发生胰腺缺血,本 组例4断扎了该血管后出现了AP,考虑与术中、术后长时间低血压及患者存在动脉硬化致胰 腺 缺血有关。③十二指肠液淤滞及胰管高压:B-Ⅱ式胃切除术后,输入袢梗阻可导致十二指 肠内压升高、胰液排出受阻。进食后胆汁、胰液、十二指肠液大量分泌,致胰管内压进一步 升高 ,可激活胰酶诱发AP。Saidi[3]报道1769例B-Ⅱ式胃空肠吻合术,因输入袢梗阻 致AP者有12例,而605例B-Ⅰ式吻合术后未出现一例AP。输入袢梗阻诱发AP的时间取决于梗 阻的程度,完全梗阻多于术后几天内发生,需紧急手术解除梗阻,慢性不全梗阻可于术后数 月或数年内诱发AP,并呈反复发作,手术是中止发作的有效手段。
, http://www.100md.com
    2.2 诊断 本病多于胃术后10天以内发生[5],患者最初的症状 往往被解释为胃切除术后的反应,或被止痛剂及大剂量抗生素的应用所掩盖,致早期诊断困 难。到患者出现明显腹膜炎时再手术,往往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故我们强调患者出现腹膜 炎以前的早期诊断。总结本组患者术后早期表现有以下特点:①持续性腹痛或伴腰背部放射 痛;②无法解释的恶心、呕吐、呃逆、顽固性肠麻痹;③持续性高热;④未明原因的心动过 速、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⑤呼吸困难;⑥术后精神兴奋症状。我们认为,当患者术后出 现上述症状时,临床医生应想到该病的可能,应认真回忆手术的每一个细节,是否有胰腺损 伤的因素,及时进行血、尿淀粉酶及腹腔引流液淀粉酶的测定,无引流管者可作腹腔穿刺灌 洗,显著增高的淀粉酶对AP有诊断价值;B超检查可以了解胰腺的轮廓、密度是否均匀,有 无肿胀和积液;CT检查不受肠管胀气及脏器解剖改变的干扰,对了解胰腺及周围情况更显直 观。

    胃术后AP应与十二指肠残端瘘及吻合口瘘鉴别。由于三者均有大量含胰酶的消化液进入腹腔 ,故淀粉酶测定失去意义,但从腹腔积液性状看,术后AP渗出物多为血性和灰白色脓性液体 ,而后两者渗出物多含胆汁性液体,可疑瘘者可自胃管注入美兰观察腹腔积液是否蓝染以作 鉴别。
, http://www.100md.com
    2.3 治疗及预防

    胃切除是污染性手术,小网膜囊的敞开,使胰腺直接暴露于腹膜腔,如并发AP,几乎不可避 免出现腹腔感染。含有大量胰酶的渗液浸泡十二指肠残端和吻合口等脏器,可致肠瘘 、腹 腔脓肿、大出血等,故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应尽快手术探查,不宜保守观察。本组例3术 后第3天已诊断胰腺炎,但因术时已放置一根引流管,期望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直至第7天 病 情恶化时才手术,使治疗被动,应引以为戒。再次手术术式应力求简单,目的是清除坏死组 织、建立彻底通畅的引流,可于胰腺周围、十二指肠残端、胃空肠吻合口、膈下或盆腔等处 设 置多根双套管,以备术后持续灌洗和引流。术后应住ICU病房,加强抗胰酶、抗感染、营养 支持、呼吸机辅助等综合性治疗。

    胃术后AP治疗困难,病死率高,预防是关键。术者应充分熟悉胃及周围脏器的解剖关系,熟 练掌握处理穿透性溃疡及十二指肠残端关闭的方法,防止输入袢梗阻,对于可疑病例应于胰 周放置多根引流管,术后应用抑制胰酶药物,防治低血容量休克,每日测定血、尿淀粉酶。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Sawin R,Brooks DC.Chronic pancrestitis secondary to an

    inflammatory polyp of the duodenum 25 years after billroth Ⅱreconstruction.Surgery,1988,104 (9):576

    2,John Hc,Ranson BM.Acute pancreatitis.CPS,1979,16(11):9

    3,Saidi F,Donaldson GA.Acute pancreatitis following distal

    gastrectom y for benign ulcer.AM J Surg,1963,105(1):87-92
, http://www.100md.com
    4,秦保明,主编.现代胰腺外科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231

    5,John EH,Pendower,Norman C,et al.Pancreatitis following

    gasterctomy. Br J Surg,1959,47(2):145

    6,徐恩多,杜心如,徐爱天,等.胰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实用外科杂志,1991, 11(8,9):480

    7,Klar E,Messmer K,Warshaw AL,et al.Pansreatitis ischaemia in experime ntal ac ute panceratitis:mechanism,significance and therapy.Brit J Surg,1990,77(11):1205 -1210

    2000-02-18

    2000-08-1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