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肛肠病杂志》 > 2002年第1期
编号:10203505
排粪造影诊断耻骨直肠肌肥厚症24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2年第1期
     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317500) 苏振清

    关键词:肛肠病

    摘要:

    我院自2000年开展排粪造影检查技术以来,共对218例便秘患者进行了排粪造影检查,发现耻骨直肠肌肥厚症24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4例,男7例,女17例;年龄26~74,平均47岁,病程0.5~28年。临床表现有进行性排便困难,排便时间过长,便条细小不成形,排便不尽感,便次增多,排便疼痛,少数病人有粘液便或血便。

    检查方法:检查前晚冲泡饮服番泻叶,检查前2~3h服硫酸钡溶液,以显示小肠。将60%(w/v)双对BaSO4溶液300ml微热加麦肠,拔管时留少许钡以显示肛管。嘱病人侧坐在X线遥控排粪造影器上(放有便盆的自制坐桶),进行排钡动脉观察。用25.4cm×30.5cm(10×12英寸)X线胶片,分别在静坐、提肛、力排充盈及力排粘膜相状态摄片4张,照片要包括耻骨联合、骶尾骨和肛门。主要测量肛直角(ARA):肛管轴线与近似直肠轴线的夹角;耻尾线肛上距:耻骨尾骨线与肛管中点的垂直距离,正常值<35mm至肛门距离;骶直间距:充盈的直肠后缘至骶骨前缘距离,分别测量骶2~4骶尾关节及尾骨尖5个位置,正常<10mm,若>20mm为异常。对各种异常X线征象做相应测量,如直肠前突(RC)等。

    结果:对24例耻骨直肠肌肥厚症患者的排粪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价值的X线征象主要有以下几点。⑴肛直角变小:患者静坐状态下ARA均值为(91±11)°,其中≤90°者19例,力排相ARA值略增大为(93±14)°,其中≤90°者13例,而静坐和力排相ARA不变者12例;⑵肛管变长:≥40mm静坐相5例,力排相17例;⑶搁架征:肛管直肠部坐位侧面观,静坐和力排时肛管直肠结合部后上方(相当于耻骨直肠肌部)均平直不变或少变,状如搁板,24例均见搁架征;⑷造影剂不排或少排:观察整个排粪过程约10min,其中造影不排6例,仅排数毫升18例;⑸其他:2例伴会阴下降,2例伴乙状结肠疝。

    讨论:耻骨直肠肌肥厚症(puborectalis hypertrophy)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先天性异常、感觉及滥用泻药有关。肥厚痉挛的耻骨直肠肌牵拉肛管直肠交界处,使肛管直肠角变小,致肛管难以效开放引起便秘。肛管直肠功能检查有助于诊断,特别是排粪造影发现存在“搁架征”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而肛直角变小、肛管变长可作为参考。遇有造影剂不排或少排,诊断困难时,可结合直肠指检、盆底肌电图及结肠运输试验以进一步确诊。本病需与因盆底肌痉挛引起的耻骨直肠肌痉挛相鉴别。后者排粪造影表现为耻骨直肠肌痉挛,肛直角变小,但各排粪状态相先后有变化,且常见耻骨直肠手术治疗难以收到满意的疗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