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东医药》 > 2000年第20期
编号:10229143
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及鱼肝油酸钠联合注射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52例
http://www.100md.com 《山东医药》 2000年第20期
     作者:牛怀恩 张彬 李克义

    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252000

    关键词:

    山东医药002033 1995年8月~1999 年6月,我们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和鱼肝油酸钠联合瘤内注射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5 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52例(67处),均为颌面部海绵状血 管瘤患者,年龄5个月~54岁。其中15例为多发性。病变位于上下唇者8例,舌8例, 颊部18例,腮腺14例,口底2例,软腭2例;瘤体直径1~9cm。均为无痛性软包块 ,多位于皮下或较深的肌间隙中,皮色多为正常,低头试验阳性,穿刺有血。

    治疗方法: 血常规、X线胸透无明显异常者才可使用本法治疗。注射半小时前服消炎痛25mg,儿童 酌情 减量。采用地塞米松5mg、平阳霉素8mg加1%利多卡因注射液4ml,按1cm×1 cm瘤体内注射1ml混合药液,再按照相对大剂量鱼肝油酸钠注射的方法,酌情注射鱼肝 油酸钠。平阳霉素最大剂量为8mg,鱼肝油酸钠1次用量不超过6ml。7~10天注射 1次。3~5次为1疗程,观察1~2个月,未愈者可重复注射治疗。治疗时先注射含平阳 霉素和地塞米松的1%利多卡因药液,边推注药液边回抽瘤体的回血,推药完毕不拔针头, 再将备用鱼肝油酸钠针筒换接上,继续缓慢推注。

    结果:本组52例患者中,注射1次者 3例,注射2次者10例,注射3次者21例,注射4次者13例,注射5次者5例。平均 治疗时间为24天。经6~44个月随访,治愈36例:注射治疗后瘤体消失,局部粘联皮 肤色泽正常,无功能障碍,随访无复发;基本治愈12例:瘤体基本消失,皮色正常,无 功能障碍,但外观尚欠对称,需定期观察;好转4例:瘤体缩小不超过1半;无效0例:瘤 体无明显缩小或无改变。有效率为100%。

    讨论:海绵状血管瘤常用手术、冷冻、注射 硬化剂等方法治疗,但由于口腔颌面部解剖关系复杂,功能特殊,每种疗 法均有局限性,疗 效不满意。手术切除常导致组织缺损,面部畸形,且出血多,风险大。冷冻和硬化治疗可引 起组织严重肿胀甚至坏死,舌根口咽部手术可引起窒息,应用受到限制。平阳霉素、地塞米 松和鱼肝油酸钠联合注射治疗副作用小,疗效高,疗程短。本组治愈和基本治愈率为93% 。而寿柏泉1996年报道,用相对大剂量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67 4例,治愈和基本治愈率89.27%。笔者认为,其原因是平阳霉素可使瘤体血管内 皮细胞水肿、变性、萎缩,血管收缩,管壁增厚,鱼肝油酸钠可致血管血栓形成,阻塞血管 。这两种作用既相同又互补的硬化剂同时注射,增强了硬化作用,提高了治疗效果。地塞米 松可 以增加血管对血管收缩剂的感受性,对未成熟的血管瘤的增殖有抗同化作用,或血管收缩作 用及抗炎作用。血管瘤内迅速增生而发育未成熟的血管对皮质激素含量的改变特别敏感,可 促使血管缩小。因此,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合用,对治疗血管瘤有较好的协同 作 用。

    本组 由于使用药物量相对较小,对肝、肾、心、肺功能无影响,也不抑制免疫功能,其副作用小 。本疗法操作简便,安全,疗程短,是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

    (2000-06-24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