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西医药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56083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15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山西医药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阴怀清 魏秀勤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030001) 阴怀清 魏秀勤

    关键词:

    临床研究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是累及全身结缔组织, 呈现多系统脏器损害的慢性炎症,虽发病率低,但起病大多隐袭,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故其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易发生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科1978年7月—1996年6月收治的15例儿童SLE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诊断标准按美国风湿病协会1982年6月对SLE的修订标准[1],并除外其他结缔组织病。其中男2例,女13例,年龄5岁~14岁, 最小5岁2个月,其余14例均在10岁~14岁。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表现:发热:15例均有长期(2周~13个月)不规则发热, 体温高低不一,可间断或持续发热。皮疹:12例有各种形态皮疹,如蝶形红斑、盘状红斑、荨麻疹等。水肿:6例眼睑或/和双下肢轻度浮肿。关节痛:8例关节疼痛, 四肢大小关节均可累及,2例呈游走性。肾脏损害: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蛋白尿, 尿蛋白++~++++,血尿5例,颗粒管型尿3例,7例伴血BUN增高。 肝、脾、淋巴结受累:13例肝脏肿大,6例脾肿大,7例浅表淋巴结肿大,7例GPT或ALT增高,TTT>6U者6例。 贫血:7例伴轻中度贫血(Hb56g/L~102g/L),6例伴血小板计数减少(35×109/L~92×109/L)。 心脏损害:9例ECG见ST-T段异常4例,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右室肥厚2例,肢导联低电压1例。 其它:3例表现惊厥(其中2例为中枢神经系统狼疮,另1例为狼疮肾所致高血压脑病), 1例消化道出血,1例头痛、呕吐,1例舞蹈病,1例狼疮肺。

    1.3 实验室检查: 15例患儿尿蛋白++~++++, ESR均增快(25mm/1h~120mm/1h),其中>100mm/1h者7例,6例ASO增高(>1∶500),ANA8例阳性, 7例血小板计数减低,9例IgG增高,11例血清总补体C3、C4降低,6例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7例RF阳性,3例找到LE细胞,4例找到胞浆内均匀体,9例α2、γ球蛋白增高。
, http://www.100md.com
    1.4 治疗及预后: 全部病例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开始剂量为强的松每日40mg/m2~60mg/m2,住院治疗时间9d~48d。3例加用CTX冲击疗法, 剂量每次600mg/m2~800mg/m2,每8周~12周冲击1次,连续3次~5次。2例并用巯基嘌呤,3例并用雷公藤片。其中8例经治疗后症状改善,病情控制而出院,5例家属要求自动出院, 另2例经治疗无效而死亡(其中1例死于狼疮肾所致高血压脑病,另1例死于中枢神经系统狼疮)。

    2 讨论

    儿童SLE8岁以下少见,本组15例中仅1例<8岁,与文献〔2,3〕报告相符, 15例中女性占13例,表明儿童SLE与成人相似也以女性多见。儿童SLE肾、肝、脑等重要脏器易受损害,预后较差。

    SLE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是多因素、多基因的。 有报告认为人类SLE与D-位点及与其相关的组织相容复合抗原有关〔4〕,近年来病毒感染,尤其是慢性病毒感染在SLE发病中的作用也被接受〔5〕
, http://www.100md.com
    儿童SLE早期诊断较困难,临床上极易误诊。本组9例在发病早期曾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肾炎性肾病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疾病,误诊率高达60%, 因此临床上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认为:①临床上若有长期发热、关节痛及尿常规化验有肾脏改变时,特别是女性儿童,应高度警惕SLE的可能,进一步检测血清补体; 若C3、C4降低明显时,则应做SLE有关检查。②血小板减少在SLE患者中,有时为早期征象,若患儿伴有不明原因发热时,应考虑到结缔组织病的可能,进一步行有关检查。③对年长儿肾炎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尤以C3、C4降低明显时,不能满足于肾炎性肾病的临床诊断,也应做有关SLE的实验室检查。④本组15例中仅3例LE细胞阳性,阳性率仅20%,与文献〔6〕报道60%~85%阳性率有较大差别,可能与实验室技术等因素有关。⑤SLE患者治疗也较困难,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需视其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而选择药物。我们建议对病情反复、早期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等患儿应在强的松治疗的基础上,及早加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多数情况下患儿病情能控制,症状得以改善。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Page H. JAMA,1982,248:622

    2 Schaller J. Clin Rheum Dis,1982,8:219

    3 王晓明临床儿科杂志,1995,13(5):323~324

    4 David S. Med Clin of North Am,1986,70(2):337~353

    5 Report of a WHO scientific group R heum Dis,1992,816:14~17

    6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69

    (收稿日期:1998-07-18)

    作者简介:阴怀清,男,1963年9月生,主治医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03000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