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西医药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6127
100例扁平苔藓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http://www.100md.com 《山西医药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郝树媛 史维平

    单位:郝树媛(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史维平(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

    关键词:

    山西医药杂志000137 扁平苔藓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炎症性皮肤病,以紫红色表面有蜡样光泽多角形扁平丘疹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口腔粘膜损害。我们收集了1996—1998年门诊病例中经病理证实的100例扁平苔藓,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

    1 临床资料

    100例病人中男女比为1.6∶1,好发于青年及成人,其中60%集中于20~50岁之间,最大和最小发病年龄分别为78岁和3岁。发病多无明确诱因,病程0.5~8a不等,半年内发病的占44%。病变部位分布广泛,双下肢多发占30%,全身泛发占15%,其中1/4的人皱折部位如四肢屈侧、腋下、腹股沟、股内侧和颈部等可累及。20%口腔粘膜受累,指甲侵及的占4%,面部受累的占3%。50%的病人有轻度不等的瘙痒症状。临床诊断中拟诊为扁平苔藓的为60%,并且其中的20%列出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淀粉样变、鲍温病、银屑病、玫瑰糠疹、体癣、固定药疹、汗孔角化症、痣、盘状红斑狼疮等。30%误诊为其他疾病,主要误诊为盘状红斑狼疮、银屑病、副银屑病、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粘膜白斑等。10%临床诊断未明。
, 百拇医药
    2 病理分析

    扁平苔藓病理表现主要为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楔形增生,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浅层血管丛周围及真皮乳头有致密呈带状的淋巴组织细胞浸润,并使界面模糊不清,有噬黑素细胞。我们收集的100例病例均符合上述病理表现。其中3例为肥厚性扁平苔藓,表现为毛囊漏斗部的增生,在球形增生的毛囊漏斗部有明显的呈楔形的颗粒层增厚,苔藓样的淋巴细胞浸润仅限于增生的毛囊漏斗部底部;真皮乳头明显增厚,有与表皮方向垂直走行的粗厚胶原纤维。肥厚性扁平苔藓是患者长期搔抓皮损的结果,临床资料表明这3例病人均有严重的瘙痒症状。3例萎缩性扁平苔藓表现出真皮乳头层带状浸润已为增厚的纤维化代替,表皮变薄,表皮突消失,表皮真皮间的连接变平坦,真皮乳头层可见噬黑素细胞,是消退阶段的扁平苔藓。2例色素性扁平苔藓,在真皮乳头层具有多数噬黑素细胞。1例大疱性扁平苔藓界面明显的液化变性,形成表皮下水疱。

    3 讨 论

    扁平苔藓目前认为与精神神经、内分泌、自身免疫、药物及肝病等有关,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我们收集的100例病例可能因病史收集不全,门诊病人不能随诊,没有进一步的检查而大多无明确的诱因。
, 百拇医药
    扁平苔藓好发于青年及成人,主要累及皮肤粘膜,其次为毛发、指趾甲。我们观察的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之间。但最大发病年龄为78岁,是男性,病程半年,表现为双下肢散发鳞屑性暗红斑丘疹,痒,误诊为“银屑病”。最小发病者为3岁女童,曾患肾病综合征,一直服用强的松,皮疹为躯干四肢散在暗红色斑丘疹,大小不一,误诊为“多形红斑”。100例患者皮肤粘膜受累的占80%,指甲受累的有4例,未收集到毛发受累的。一半左右的患者有瘙痒症状。

    我们拟诊为扁平苔藓的有60例,其中1/3的患者合并口腔粘膜改变,无口腔粘膜改变的病例指出应作鉴别诊断,包括皮肤淀粉样变、鲍温病、玫瑰糠疹、体癣、固定药疹、盘状红斑狼疮、痣等,30例误诊为其他疾病,10例不明诊断,误诊的疾病集中于副银屑病、银屑病、盘状红斑狼疮、脂溢性皮炎,误诊的主要原因是皮疹表现多样化,多无典型的有蜡样光泽多角形扁平或圆形丘疹,口腔粘膜无灰白色网纹。当表现为有鳞屑的斑丘疹时易误诊为副银屑病,当刮除鳞屑后有薄膜现象与点状出血时易误诊为银屑病;面部有水肿性红斑,口唇部糜烂渗出有明显粘着性鳞屑,与红斑狼疮的损害极为相似。瘙痒症状严重反复搔抓,有渗出时易误诊为湿疹、脂溢性皮炎。当皮疹因搔抓呈现苔藓样变时易误诊为皮肤淀粉样变或神经性皮炎;皮疹在躯干皱折部位多发,迅速融合成片,易与玫瑰糠疹混淆。

    综上所述,当临床症状不典型时扁平苔藓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这时最好不要盲目开始治疗,应先作病理活检,对病理检查证实的扁平苔藓若皮疹局限无症状可不必治疗;急性泛发,症状严重累及毛发和甲的以对症治疗为主。

    作者简介:郝树媛,女,1971年8月生,医师,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

    (收稿日期:1999-10-2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