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西医药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56216
青年型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肢体坏死2例
http://www.100md.com 《山西医药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李常新 张桂兰 魏利华

    单位:李常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030001);张桂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030001);魏利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030001)

    关键词:

    山西医药杂志000366 例1:男,39岁。于入院2周前凌晨5时睡眠中突然左面部抽搐,3~5 min自缓。下床小便时摔倒,左下肢无力。后发现左上肢活动差。9 a前体检发现风湿性心脏病。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高级神经活动正常。左唇沟浅,左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左babinski氏征(+)。心尖搏动弥散,可闻双期杂音。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面积较大。心脏彩超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关节不全,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发病20 d颅脑核磁(MRI)显像示右侧基底节出血性梗死,右顶、枕区小片状梗死灶。MRA示右大脑中动脉(MCA)分支减少,显影不均。脑ECT示右侧额、顶、枕皮质大面积缺血改变。经治疗患者左上肢肌力1~2级,左下肢3级,可扶床下地行走。入院1个月后因生气突然烦躁,后昏迷、心衰,压眶右肢少动,复查头颅CT未见新病灶。经抢救病情趋于平稳,仍失语,意识朦胧。1周后发现左小腿及足趾花斑样青紫,皮温低,左股动脉、足背动脉、动脉触不到搏动。造影示左髂总动脉、左股动脉血栓形成。次日行取栓术,取出大量粗细不等暗红色条状血栓,左下肢肢冷平面下降至踝关节以上10 cm左右,左足趾及足底干性坏疽。复查颅脑MRI示双侧大脑脚T2高信号,以左侧为著。左下肢化脓感染、高热,2个月后行左股骨中段离断术,之后患者处于植物状态,住院5个月出院。
, http://www.100md.com
    例2:男,35岁。5月24日上午11时咳嗽后突然头晕,左侧肢体无力,右上肢发凉、憋胀,晚8时急诊我院,26日凌晨4时行股动脉穿刺造影示右锁骨下动脉血栓形成,行局部溶栓,效果不明显,当晚7时右手及右前臂远端2/3青紫,皮温低,触痛明显,右桡动脉触不到搏动。16 a前患肾病综合征,每日服用强的松10 mg未间断治疗。无烟酒嗜好。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高级神经活动正常。左唇沟浅,左肢肌力0级,张力低,腱反射(),左babinski氏征(+),左侧肢体可凹性浮肿增粗,右手及右前臂远端2/3干性坏疽,界线不明确,右桡动脉不能触及,右下肢活动正常。头颅CT示右额、颞、顶大面积梗死灶。经激素、抗凝、溶栓、脱水及保护脑细胞等治疗,效果差,左肢肌力仍为0级,因肢体静脉回流差、浮肿,静脉入液量不足,6月12日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开通液路,左下肢肿胀减轻。于6月20日行右肱骨中段离断术,住院2个月出院。

    讨论:青年脑梗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例1患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瓣膜病、房颤,本次发病诊断急性脑栓塞。房颤是脑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脏病伴房颤者脑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房颤者,因为房颤可明显降低心脏排血量,促使形成附壁血栓,一旦脱落,即形成心源性栓子,既可形成脑栓塞,还可引起肢体、肺、肾、肠系膜等处栓塞。患者因再次心衰、房颤而形成新的栓子引起新的梗死灶及左髂总动脉栓塞,手术取出大量粗细不等、暗红色条状血栓,考虑在栓塞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所以我们建议风心病、瓣膜病、房颤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以免并发肢体或脏器栓塞,危及生命。例2患肾病综合征(NS)16 a,平素服用强的松未间断。NS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已成公认,类固醇激素应用加重高凝。据Cameron报道,NS引起血栓的发病率随激素及强心尿剂的应用有所增长。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可使Ⅷ因子活性增强,血脂含量增高而促进血凝作用,还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削弱其对已活化的凝血因子的吞噬清除作用,促进了高凝倾向。另外长期肾病综合征,机体免疫机能障碍,易引起血管壁非特异性炎症改变,致血栓形成。患者右锁骨下动脉血栓形成与右大脑中动脉区梗死同时发生,之后出现左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考虑与这些因素有关。其病理改变有待今后进一步取得可靠资料来证实。

    作者简介:李常新,女,1964年8月生,主治医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030001

    (收稿日期:1999-12-3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