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西医药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56240
低龄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山西医药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杨志洪 刘晓玲

    单位:杨志洪(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 030002);刘晓玲(山西新华化工厂职工医院)

    关键词:

    山西医药杂志000454 近年来,低龄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日趋增高,渐引起人们重视。本文就21例4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分析探讨。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患者诊断均根据症状、心电图及酶学改变三者综合而确定。其中男13例,女8例,男女之比1.63∶1。年龄24~38岁,平均32岁。发病前大多有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因,除3例反复胸闷、间断性心前区疼痛(1例6个月,2例1~3 a)外,其余发病前均无心绞痛。发病当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持续性心绞痛,表现为心前区憋闷、心悸、气促、心前区紧迫感或压榨性疼痛、胸骨后钝痛等。心绞痛多向左肩背后部放射,个别伴有呕吐。2例表现为头晕、头痛、左额部针刺样痛向头顶及左颈部放射。21例心电图均证实为典型AMI图形及演变过程,血清酶均升高,并发症多数较轻。2例因并发Ⅲ度心衰,心源性休克而死亡,病死率为9.52%。14例治愈,5例病情稳定,基本治愈。
, http://www.100md.com
    2 讨 论

    2.1 病因:①冠状动脉硬化:冠心病AMI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0岁以下的AMI常易被忽略。实际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于各年龄组。杨光霖尸检34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0~19岁、20~39岁、40~59岁、60岁以上各组分别为15%、48%、60.5%及100%,说明青年人冠状动脉硬化并非少见。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提高,以前降支病变居首位。阎文泰尸检300例中,232例(占77.3%)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硬化,其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硬化者189例(占81.5%)。对一组120例36岁以下的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明显占78%,正常者占17%。据报道有人对26例35岁以下AMI患者作冠状动脉造影,发现30岁以前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单支受损害,随年龄增加逐渐出现多支损害。由于青年人冠状动脉硬化,首先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受累,所以,前间壁及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本组7例前间壁梗死,2例前壁梗死,3例广泛前壁梗死,可能与前降支病变发生较早有关。②非冠状动脉硬化:非冠状动脉硬化导致AMI在青年人中并不少见,黄受方尸检127例AMI,非粥样硬化者16例(占12.6%),其中半数是40岁以下的患者。非冠状动脉硬化的病因如冠状动脉痉挛、冠脉状动栓塞、冠状动脉炎、结缔组织病、心内膜炎、心肌炎、人造瓣膜等,均可能导致AMI发生。金瑗对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尸检,发现4例有心内膜炎,2例有右心房附壁血栓,1例发生急性下壁梗死。李凤有认为SLE并发AMI的原因为冠状动脉炎(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本组1例SLE合并高血压和高血脂症,发生前壁梗死,此例可能原有冠状动脉炎,加上高血压和高血脂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若心房附壁血栓脱落,栓塞冠脉,更易引起心肌梗死,本组2例风心联合瓣膜病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广泛前壁梗死,可能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脱落所致。另1例原患风心二尖瓣狭窄并闭锁不全,合并先心房缺,于心脏换瓣及房缺修补术1个月发生高侧壁梗死,可能为心腔内栓子脱落,引起冠状动脉栓塞的结果。据报道,在某种情绪、体力或脑力应激情况刺激下,或寒冷、暴饮暴食,可引起循环中儿茶酚胺升高,α-肾上腺能受体兴奋,造成细胞内钙离子增加,从而激发原有硬化甚至正常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剧烈而较长时间的痉挛可导致心肌梗死。本组11例梗死前无明显疾病可查,但有工作劳累或剧烈运动(如打球、骑车)等诱因,可能由于劳累或剧烈运动后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发病。③病毒性心肌炎:近年来有人报道病毒性心肌炎亦可引起AMI。因为病毒不仅可侵犯心肌间质和心肌细胞本身使之水肿坏死,同时还可侵犯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炎或在此基础上伴痉挛,造成心肌缺血坏死。本组5例起病前数天有头痛、发热、咽喉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其中2例于大量输液后突然出现急性左心衰竭,诱发AMI,另3例在当天暴饮后发生AMI。这5例可能为病毒性心肌炎,在已有冠状动脉炎的基础上伴发急性左心衰竭,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心肌严重缺血,或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肌梗死。
, 百拇医药
    2.2 危险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及冠心病家族史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也是导致青年人AMI的危险因素。李茂亭报道50例青年人AMI中,高脂血症者占48%,高血压者占38%,糖尿病占10%,有糖尿病者心肌梗死患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3倍。另有人报道青年人AMI中有冠心病家族史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10倍。本组1例有糖尿病,3例有高血压,3例有高血脂,6例有冠心病家族史,9例有吸烟史(其中2例吸烟10 a以上)。大量临床及尸检表明,吸烟者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吸烟是导致青年人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外界因素。此外,体力或脑力过度紧张、寒冷、暴饮暴食亦可诱发AMI。因此,心肌梗死后仍需要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防止再梗死的发生。

    2.3 临床特点:本组低龄AMI患者占同期住院AMI病例的3.2%,较李凤有报道,3.4%略低,与朱锡生报道一致。男女发病比例为1.63∶1,均为首次发病,发病前绝大多数无心绞痛病史。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或胸骨后持续性疼痛。其中2例有左额部针刺样痛并向头顶及左颈部放射。遇到上述情况,尤其是对伴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青年人,应警惕发生AMI的可能,及时作心电图及有关检查,以免贻误诊断。

    2.4 预后:本组21例AMI患者,2例死亡,占9.52%,低于同期住院40岁以上AMI的病死率(13.5%)。5例病情稳定,基本治愈,14例治愈。绝大多数患者并发症少而轻。低龄AMI病死率较低,预后较好,可能与其多为前降支单支血管受损,脏器功能好,组织修复力强,左心功能损伤程度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逆转率较高等有关。

    作者简介:杨志洪,男,1956年2月生,副主任医师,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030002

    收稿日期:2000-03-3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