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应用于鼻科止血65例
作者:孙丽清 林玉仙 林信衡
单位:孙丽清 林信衡(350009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林玉仙(350009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医院药剂科)
关键词:凝血酶;止血,鼻科;凡士林纱条;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 摘 要 目的:观察凝血酶应用于鼻科止血的疗效。方法:65例鼻出血或鼻腔手术后的患者用2000~4000U的凝血酶涂敷于凡士林纱条上行前鼻孔填塞,另取32例鼻出血或鼻腔手术后的患者单纯行凡士林纱条填塞。结果:凝血酶组显效41例(63.1%),有效18例(27.7%),无效6例(9.2%),总有效率90.8%。结论:凝血酶应用于鼻科止血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副作用小。凝血酶止血快速、高效、安全、方便,应用于鼻科局部止血,不失为良好的外用药。
自1997年1月~1998年12月我们将珠海生化制药厂生产的凝血酶用于鼻出血及鼻科术后止血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凝血酶组:65例,男28例,女37例,年龄5~70岁,60岁以上患者10例。单纯鼻出血者24例,双侧鼻息肉摘除术后30例,鼻中隔到手术后3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后6例,筛窦切除加息肉摘除术后2例。对照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单纯用凡士林纱布条填塞鼻腔。其中单纯鼻出血20例,双鼻息肉摘除术后12例,年龄在8~67岁,60岁以上患者5例。
1.2 方法 凝血酶组:用2000~4000U的凝血酶涂敷于折叠好的凡士林纱布条表面后行叠被式前鼻孔填塞,使凝血酶直接接触创面。如患者出血量少,可减少填塞纱布条的数量。对照组:单纯用凡士林纱布条行叠被式前鼻孔填塞。
1.3 疗效评判 以抽取纱条后的出血量评定疗效:①显效:出血量在1ml以下;②有效:出血量1~3ml;③无效:出血量大于3ml。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所用凡士林纱条数量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所用凡士林纱条数量比较 组别
例数
1条
2条
3条
4条
5条
n
%
n
%
, http://www.100md.com
n
%
n
%
n
%
凝血酶组
65
8
12.3
26
40.0
25
38.5
, http://www.100md.com
6
9.2
0
0
对照组
32
2
6.3
3
9.4
10
31.2
16
50.0
, 百拇医药
1
3.1
2.2 两组患者疗效 凝血酶组:显效41例(63.1%),有效18例(27.7%),无效6例(9.2%)。对照组:显效2例(6.3%),有效13例(40.6%),无效17例(53.1%)。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①凝血酶是一种速效局部止血药,其止血机制是作用于凝血过程的最后环节,不需其他凝血因子参与,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网状的纤维蛋白中沉积着其他血液成分,形成胶体状态的纤维蛋白凝块,堵塞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出血点,达到止血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凝血酶具有促进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加速出血创面愈合的作用,且有一定的预防出血效果[1,2]。65例鼻出血和鼻科术后止血患者应用凝血酶的总有效率为90.8%,说明该药止血疗效极佳。②传统的方法用凡士林纱布条紧密填塞止血,填塞过紧患者常感不适,并出现头痛、头晕、鼻胀、眼睛胀痛、流泪、口干舌燥等症状,且填塞后仍有渗血,部分患者在抽取填塞物时仍可见到较多的出血,常给患者带来恐惧感,若再次填塞不仅增加了鼻粘膜的糜烂面,而且给患者带来痛苦。③应用凝血酶纱条直接贴敷于出血部位或术后创面进行鼻科止血,其优点有:a.减少了凡士林纱条填塞数量,从而减轻上述症状,b.不仅可止血,而且对创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促进组织修复,加速创面愈合。c.避免了单纯凡士林纱条填塞后的再出血,减少抽取纱布条后的出血量,缩短了病程。④凝血酶止血快速、高效、安全、方便[3]。凝血酶组的全部患者中无1例出现毒性反应,长期或反复使用者亦未发生过敏反应。与肾上腺素类局部收缩血管药相比,无应用后的反跳作用。⑤根据临床应用经验,必须将凝血酶的粉末均匀地撒布在折叠好的第一根凡士林纱条表面上,再将纱条紧贴在鼻腔出血的部位或术后创面上;同时还要积极治疗引起鼻出血的基础疾病。本组有6例止血效果差,与创面过大,原发病治疗不得力有很大关系,因此,全身与局部的综合治疗是止血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刘德恭,郭雁宾,林秀玉,等.国产凝血酶对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观察(附54例次分析).实用内科杂志,1988,8(2)∶72
2 栗原阳一,永井雪,佐川惠一他.上部消化管出血に对ず多局所用トロニヒの使用经验.新药い临床,1983,32(8)∶47
3 程 雷,徐柏林.凝血酶治疗血液病鼻出血的疗效观察.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8(3)∶156~157
(1999-04-15 收稿), http://www.100md.com
单位:孙丽清 林信衡(350009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林玉仙(350009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医院药剂科)
关键词:凝血酶;止血,鼻科;凡士林纱条;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 摘 要 目的:观察凝血酶应用于鼻科止血的疗效。方法:65例鼻出血或鼻腔手术后的患者用2000~4000U的凝血酶涂敷于凡士林纱条上行前鼻孔填塞,另取32例鼻出血或鼻腔手术后的患者单纯行凡士林纱条填塞。结果:凝血酶组显效41例(63.1%),有效18例(27.7%),无效6例(9.2%),总有效率90.8%。结论:凝血酶应用于鼻科止血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副作用小。凝血酶止血快速、高效、安全、方便,应用于鼻科局部止血,不失为良好的外用药。
自1997年1月~1998年12月我们将珠海生化制药厂生产的凝血酶用于鼻出血及鼻科术后止血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凝血酶组:65例,男28例,女37例,年龄5~70岁,60岁以上患者10例。单纯鼻出血者24例,双侧鼻息肉摘除术后30例,鼻中隔到手术后3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后6例,筛窦切除加息肉摘除术后2例。对照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单纯用凡士林纱布条填塞鼻腔。其中单纯鼻出血20例,双鼻息肉摘除术后12例,年龄在8~67岁,60岁以上患者5例。
1.2 方法 凝血酶组:用2000~4000U的凝血酶涂敷于折叠好的凡士林纱布条表面后行叠被式前鼻孔填塞,使凝血酶直接接触创面。如患者出血量少,可减少填塞纱布条的数量。对照组:单纯用凡士林纱布条行叠被式前鼻孔填塞。
1.3 疗效评判 以抽取纱条后的出血量评定疗效:①显效:出血量在1ml以下;②有效:出血量1~3ml;③无效:出血量大于3ml。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所用凡士林纱条数量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所用凡士林纱条数量比较 组别
例数
1条
2条
3条
4条
5条
n
%
n
%
, http://www.100md.com
n
%
n
%
n
%
凝血酶组
65
8
12.3
26
40.0
25
38.5
, http://www.100md.com
6
9.2
0
0
对照组
32
2
6.3
3
9.4
10
31.2
16
50.0
, 百拇医药
1
3.1
2.2 两组患者疗效 凝血酶组:显效41例(63.1%),有效18例(27.7%),无效6例(9.2%)。对照组:显效2例(6.3%),有效13例(40.6%),无效17例(53.1%)。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①凝血酶是一种速效局部止血药,其止血机制是作用于凝血过程的最后环节,不需其他凝血因子参与,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网状的纤维蛋白中沉积着其他血液成分,形成胶体状态的纤维蛋白凝块,堵塞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出血点,达到止血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凝血酶具有促进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加速出血创面愈合的作用,且有一定的预防出血效果[1,2]。65例鼻出血和鼻科术后止血患者应用凝血酶的总有效率为90.8%,说明该药止血疗效极佳。②传统的方法用凡士林纱布条紧密填塞止血,填塞过紧患者常感不适,并出现头痛、头晕、鼻胀、眼睛胀痛、流泪、口干舌燥等症状,且填塞后仍有渗血,部分患者在抽取填塞物时仍可见到较多的出血,常给患者带来恐惧感,若再次填塞不仅增加了鼻粘膜的糜烂面,而且给患者带来痛苦。③应用凝血酶纱条直接贴敷于出血部位或术后创面进行鼻科止血,其优点有:a.减少了凡士林纱条填塞数量,从而减轻上述症状,b.不仅可止血,而且对创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促进组织修复,加速创面愈合。c.避免了单纯凡士林纱条填塞后的再出血,减少抽取纱布条后的出血量,缩短了病程。④凝血酶止血快速、高效、安全、方便[3]。凝血酶组的全部患者中无1例出现毒性反应,长期或反复使用者亦未发生过敏反应。与肾上腺素类局部收缩血管药相比,无应用后的反跳作用。⑤根据临床应用经验,必须将凝血酶的粉末均匀地撒布在折叠好的第一根凡士林纱条表面上,再将纱条紧贴在鼻腔出血的部位或术后创面上;同时还要积极治疗引起鼻出血的基础疾病。本组有6例止血效果差,与创面过大,原发病治疗不得力有很大关系,因此,全身与局部的综合治疗是止血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刘德恭,郭雁宾,林秀玉,等.国产凝血酶对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观察(附54例次分析).实用内科杂志,1988,8(2)∶72
2 栗原阳一,永井雪,佐川惠一他.上部消化管出血に对ず多局所用トロニヒの使用经验.新药い临床,1983,32(8)∶47
3 程 雷,徐柏林.凝血酶治疗血液病鼻出血的疗效观察.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8(3)∶156~157
(1999-04-15 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