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尔仑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
作者:肖迎春 郑 安 黄华品 刘 楠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关键词:
海峡药学990244 我科自1998年5月至1998年11月应用金尔仑(盐酸纳洛酮)治疗脑梗塞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系1998年5月至11月我科住院病人,共观察60例,均经头颅CT或MR确诊为脑梗塞。治疗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0岁,平均65.2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69岁,平均64.4岁。病程为6 h至72 h。两组均排外脑出血、出血性脑梗塞、急性心肌梗塞及无法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无精神病、癫痫病史及阿片用药史。病情轻重按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评分。分为:轻(0~15分)、中(16~30分)、重(31~45分)3型。治疗组:轻型8例、中型17例、重型5例。其中合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14例,高血压者20例,糖尿病者6例,肺部感染者3例。对照组:轻型7例、中型19例、重型4例。其中合并冠心病者13例,高血压者19例,糖尿病者7例,肺部感染者2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伴发疾病的评分及既往史的评分上相近,具可比性。
, http://www.100md.com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刺五加以改善血液循环,丽珠赛乐营养脑神经等,并酌情予20%甘露醇减轻脑水肿、清除自由基治疗;治疗组除上述常规治疗外,加用金尔仑2.4 mg加入500 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静滴,1次/d,连用15 d。用药过程中观察血压、心率、胃肠反应、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3 疗效判定
治疗开始及结束时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SD)分别为21.37±3.6、11.43±3.1和21.38±3.32、16.85±2.96。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治疗组减少更明显,两组均值经t检验,P<0.05,差别有显著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例数分别为6、15、6、3、0和4、8、8、10、0;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66.7%。两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差别有显著性(P<0.05)。
, 百拇医药
5 讨论
盐酸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为阿片受体的纯拮抗剂,无激动活性,可竞争性拮抗应激状态大量内阿片肽释放产生广泛的病理生理效应,特别是能逆转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的抑制效应。纳洛酮能迅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脂溶性高,与阿片受体亲和力大。脑梗塞时,缺血刺激下丘脑弓形核释放大量的β-内啡肽,β-内啡肽可进一步降低脑梗塞周围缺血阴影区之脑血流,抑制该区神经元活动,进而加速缺血区神经元向梗塞坏死发展[1,2,3],纳洛酮可拮抗β-内啡肽所致的缺血区脑血流下降,提高脑组织氧供状态[4,5],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可减轻脑灌注损害[6,7,8],抑制花生四稀酸代谢,调节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失衡,改善微循环。此外,纳洛酮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通过稳定溶酶体膜,改善缺血区神经元的电活动,抑制细胞Ca++内流和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及抗过氧化脂质生成,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8,9,10]。动物实验发现,沙土鼠侧脑室注射纳络酮后,缺血缺氧脑组织中Ca++、H2O含量减少,表明纳络酮对实验动物的缺血缺氧脑组织有抑制Ca++超载及脑水肿的作用。我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纳络酮治疗脑缺血起效快,疗效好,迅速逆转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具有抗凝,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且其安全性高,除1例有食欲减退,1例出现轻度睡眠障碍外,未发现其它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Tomoo F,J:Neurosury 1984;61:748
2.Baskin D S:The Lancet 1981;Aug:271
3.Marin G N,et al:Med Clin Barc 1989;Sep 16:93(7)252
4.Skarphedinsson J O,et al:Acta Physcol Scand 1987;129:27
5.Gannarsson T,et al:Life Scienee 1994;55(17);1365
6.Brown D.F.et al:J Am Ostcopath Assoc 1989;Feb;89(2):171
7.Faden I,et al:J Phama Exper Therepeutic 1990;255:451
8.Skarphedinsson J O,et al:F Careb Blcod Flow Metab 1989;Auy;9(4):515
9.白波等: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1996;May 3(1):28
10.卢晓欣:中国儿科杂志 1997;Oct;35(10):552, 百拇医药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关键词:
海峡药学990244 我科自1998年5月至1998年11月应用金尔仑(盐酸纳洛酮)治疗脑梗塞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系1998年5月至11月我科住院病人,共观察60例,均经头颅CT或MR确诊为脑梗塞。治疗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0岁,平均65.2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69岁,平均64.4岁。病程为6 h至72 h。两组均排外脑出血、出血性脑梗塞、急性心肌梗塞及无法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无精神病、癫痫病史及阿片用药史。病情轻重按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评分。分为:轻(0~15分)、中(16~30分)、重(31~45分)3型。治疗组:轻型8例、中型17例、重型5例。其中合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14例,高血压者20例,糖尿病者6例,肺部感染者3例。对照组:轻型7例、中型19例、重型4例。其中合并冠心病者13例,高血压者19例,糖尿病者7例,肺部感染者2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伴发疾病的评分及既往史的评分上相近,具可比性。
, http://www.100md.com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刺五加以改善血液循环,丽珠赛乐营养脑神经等,并酌情予20%甘露醇减轻脑水肿、清除自由基治疗;治疗组除上述常规治疗外,加用金尔仑2.4 mg加入500 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静滴,1次/d,连用15 d。用药过程中观察血压、心率、胃肠反应、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3 疗效判定
治疗开始及结束时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SD)分别为21.37±3.6、11.43±3.1和21.38±3.32、16.85±2.96。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治疗组减少更明显,两组均值经t检验,P<0.05,差别有显著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例数分别为6、15、6、3、0和4、8、8、10、0;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66.7%。两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差别有显著性(P<0.05)。
, 百拇医药
5 讨论
盐酸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为阿片受体的纯拮抗剂,无激动活性,可竞争性拮抗应激状态大量内阿片肽释放产生广泛的病理生理效应,特别是能逆转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的抑制效应。纳洛酮能迅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脂溶性高,与阿片受体亲和力大。脑梗塞时,缺血刺激下丘脑弓形核释放大量的β-内啡肽,β-内啡肽可进一步降低脑梗塞周围缺血阴影区之脑血流,抑制该区神经元活动,进而加速缺血区神经元向梗塞坏死发展[1,2,3],纳洛酮可拮抗β-内啡肽所致的缺血区脑血流下降,提高脑组织氧供状态[4,5],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可减轻脑灌注损害[6,7,8],抑制花生四稀酸代谢,调节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失衡,改善微循环。此外,纳洛酮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通过稳定溶酶体膜,改善缺血区神经元的电活动,抑制细胞Ca++内流和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及抗过氧化脂质生成,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8,9,10]。动物实验发现,沙土鼠侧脑室注射纳络酮后,缺血缺氧脑组织中Ca++、H2O含量减少,表明纳络酮对实验动物的缺血缺氧脑组织有抑制Ca++超载及脑水肿的作用。我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纳络酮治疗脑缺血起效快,疗效好,迅速逆转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具有抗凝,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且其安全性高,除1例有食欲减退,1例出现轻度睡眠障碍外,未发现其它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Tomoo F,J:Neurosury 1984;61:748
2.Baskin D S:The Lancet 1981;Aug:271
3.Marin G N,et al:Med Clin Barc 1989;Sep 16:93(7)252
4.Skarphedinsson J O,et al:Acta Physcol Scand 1987;129:27
5.Gannarsson T,et al:Life Scienee 1994;55(17);1365
6.Brown D.F.et al:J Am Ostcopath Assoc 1989;Feb;89(2):171
7.Faden I,et al:J Phama Exper Therepeutic 1990;255:451
8.Skarphedinsson J O,et al:F Careb Blcod Flow Metab 1989;Auy;9(4):515
9.白波等: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1996;May 3(1):28
10.卢晓欣:中国儿科杂志 1997;Oct;35(10):55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