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海峡药学》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57494
谈谈中药炮制的继承与发展
http://www.100md.com 《海峡药学》 1999年第4期
     作者:黄秀英 郑建涵

    单位:黄秀英 南平第一医院第二门诊部;郑建涵 莆田平民医院

    关键词:

    海峡药学990494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物的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早在南北朝刘宋时代,就已有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书中详细记载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如: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以后的历代医药学家又有了更为详细的阐述。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使中药炮制得以继续发展。要使中药炮制得以继承和发展,我们就要探讨中药炮制和药物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1 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生物碱有似碱的性质,能与酸结合成盐,大部份游离生物碱不溶或难溶于水,能溶于乙醇,故炮制辅料常用醋、黄酒或白酒。比如延胡索含生物碱,其中延胡索甲素、乙素和丑素均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尤以延胡索乙素作用最强,经醋炙后,延胡索中的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煎熬时易于溶出。所以宋代就有醋炒延胡索、醋炙延胡索的记载,经现代实验证明,醋炙延胡索水煎液的生物碱含量为49.33%,而生延胡索水煎液的生物碱含量为25.06%,说明延胡索经醋炙后生物碱含量明显增高[1],这与传统的炮制方法是相吻合的,我们现已成功地用延胡索提取物制成颅痛定片剂和注射剂,这是对延胡索的成功发展运用。
, 百拇医药
    2 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挥发油大多具有芬香气味,常温下即可自行挥发,在水中溶解度极小。对挥发油类药材应及时加工处理,水制时宜快,应少用火处理,以免破坏挥发油而影响疗效。如茵陈中含挥发油,《雷公炮炙论》中就有茵陈“勿令犯火”的记载。同理若某些药物需除去挥发油,则可用火制法减其燥性。如肉豆蔻含脂肪油25%~40%,挥发油8%~15%,生品服用过量可致中毒,产生昏迷,瞳孔散大及惊厥等,煨法炮制可除去部份油质而达到减毒目的。

    3 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

    鞣质是一种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能与铁生成鞣酸铁盐,鞣质能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特别在碱性溶液中易变色,鞣质经高温处理,一般变化不大。如大黄在炮制前含有致泻作用的蒽甙和收敛作用的鞣质,经酒炒、酒蒸后蒽甙的量显著减少,而鞣质变化不大,故使大黄致泻作用减弱,而收敛止泻作用增强。实验证明鞣质有收敛作用,地榆鞣质还能抗霉菌,五倍子、诃子、石榴皮等鞣质有抗肠道菌的作用。中草药注射剂若含有鞣质,肌肉注射可引起局部硬结疼痛,且鞣质能与有效成分结合形成沉淀,故在制剂过程中,一般将鞣质等杂质除去[2]
, 百拇医药
    4 对含甙类药物的影响

    甙类一般能溶于水和酒精,因此水制时应尽量少泡多润。含有甙类成分的药物通常含有相应的专一水解酶,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容量被相应的酶所水解,所以常用烘、晒、炒等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如杏仁、王不留行、芥子、槐花等用炒法以杂酶保甙。另外甙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所以少用或不用醋处理。倒如黄芩中黄芩甙、汉黄芩甙遇冷水易变色,说明黄芩中有效成分已被水解,所以炮制时要用蒸或煮法。

    5 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

    低分子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水制时应尽量少泡多润,药物中的有机酸可因加热而破坏,刺激性随之降低。如乌梅、山棵炒后酸味降低,缓和药性。有些有机酸能应用其酸性和生物碱共制,以增加溶解度,如吴茱萸与黄连共制。

    6 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

, 百拇医药     油脂类大多存在于植物种子中,有润肠致泻作用,所以可用炒法、去油制霜法除去油脂。

    7 对含蛋白质、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

    两者都具有水溶性,故不宜长期浸泡于水,蛋白质煮沸要变性,有些氨基酸遇热不稳定,所以雷丸、天花粉、蜂毒、蜂王浆等以生用为宜。若某些蛋白质为毒性成分,则常用加热法处理,如扁豆中含有对人体红细胞的非特异性凝集素,它具有某些球蛋白的特征,故煮后毒性大为减弱。现在可用纸层析、电泳法、柱层析法分离氨基酸。蛋白质可用透析法制纯。

    了解了中药炮制与理论性质的关系,我们能够看出传统的炮制方法很多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尚有一部分药物与现代炮制原理不符,必须纠正,如:钩藤过去常以双钩入药,现代药理证明茎枝降压程度与混钩无明显差异,生物碱含量一致。另据实验,钩藤的钩与枝含有0.2%左右的生物碱,而大叶钩藤其嫩枝和叶的总碱含量平均为0.95%,因此过去对钩藤的挑选是不合理的,这个发现也解决了钩藤药材来源的紧张。麦芽、谷芽过去在健胃消食作用中常取炒黄或炒焦两法,现代药理认为两者均含淀粉水解酶、蛋白水解酶,随着温度的升高,淀粉水解酶、蛋白水解酶可遭到破坏,丧失活性,这样降低了麦芽、谷芽的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功能。现代认为以生品粉碎冲服为好[3]。枇杷叶历代本草均认为应去毛,认为毛令人咳。据实验,枇杷叶的绒毛与叶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只是古人认为绒毛从呼吸道直接吸入刺激咽喉粘膜而咳嗽,但现在认为枇杷叶的绒毛并不易脱落,所以枇杷叶作为制膏原料可以不刷毛,只须加强过滤。
, 百拇医药
    有些传统炮制工艺已显陈旧,需要我们进行改革,如:半夏毒性较大,传统的清半夏制作时间需7~10 d,费时费工,现在改为直接用8%的白矾水浸泡,只须2~5 d,大大节省了时间,而改进后的为包制品各项指标基本与原工艺炮制品一致。现在很多有毒中药如川乌、巴豆、草乌等的炮制工艺都已得到改进[4]。象皮在外科常制成象皮膏,传统的火烤法或浸泡法费工费时,现有人提出将象皮置高压锅蒸笼内,加盖加阀,在火上加热,开锅后蒸30 min即可取出,然后用切刀切成所需的块或片,其特点是明显缩短时间,象皮内外软化均匀,极易切开[5]。何首乌传统炮制方法是九蒸九晒,现有人提出用高压灭菌柜蒸制取代传统的蒸制方法,即取何首乌100 kg和10 kg的黑豆汁拌匀后,置高压灭菌柜内,在压力98 kpa,温度达120℃蒸30 min,此法能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适用于此法的药材还有山茱萸、五味子、女贞子、黄精、玉竹、制大黄、肉苁蓉、熟地黄、桑螵蛸、木瓜等[6]

    中药炮制要得到继承和发展,除了从化学角度研究炮制的规律外,我们还应从药理学、微生物学及工艺学等更多学科中探讨中药炮制的原理,这样才能制定统一的炮制品规范标准,指导和促进炮制方法的改革,这样才能提高药品质量,保证临床效果。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徐楚江:中药炮制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99

    2 北京医学院:中草药成分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0

    3 黄秀英等:福建中医药1998;29(4)∶5

    4 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中药炮制规范,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66

    5 吴恒孚:象皮切制方法介绍中国中药杂志1996;21(2)∶94

    6 孙寿芳:何首乌炮制法简介中国中药杂志1996;21(6)∶36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