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 1999年第0期
编号:10258495
山丘型流行区消灭血吸虫病策略和措施的回顾
http://www.100md.com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1999年第0期
     作者:方益民 杨春芬

    单位:方益民 杨春芬 黄山市血吸虫病防治所 黄山 245021

    关键词: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99zk02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有7个区县、47个乡镇,286 个行政村流行血 吸虫病,疫区人口42万多人。据防治初期调查,居民平均粪检阳性率为20.89%,耕牛平均粪 检阳性率为20.4%,钉螺感染率为1.8-2.33%,调查野生动物26种,有17种感染血吸虫,属山丘型血吸虫病重疫区。

    自1950年开展防治工作以来,全市累计查出钉螺面积33185673m2,病人69686人(其中晚期 病人2614人、急血1640人),病牛10956头次。经过40多年的积极防治,1978年达到基本消灭 标准,1993年达到消灭标准,全面进入监测巩固阶段。
, http://www.100md.com
    纵观我市40多年血吸虫病防治过程,其对策主要是以消灭钉螺为主导、灭治结合的综合性防 治措施,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和方法,现回顾总结如下:

    1 防治对策和措施的回顾 ①调查摸底阶段(1950-1955 )

    以组建专业机 构,培训技术力量,宣传防治知识,开展螺、病情重点调查及皖南山区钉螺生态、山区血吸 虫 病流行因素和特征,不同方法和药物灭螺效果等课题研究,同时进行综合防治试点,达到了 确定流行范围,掌握了流行程度,为其后开展全面的防治工作积累了经验。②疫情 控制阶段(1956-1969) 各级党委成立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 加强领导,发动群众。根据积极防治的方针,大搞“两管一灭”,水田改旱地,个人防护和 查治病。防治初期,采用捕捉、火烧等办法消灭钉螺,疫区群众无论是下田耕作或放牧、洗 衣、洗菜都捎带捕捉钉螺。1956年3月,歙县在巍城、桂林、富土 曷、郑村4个乡镇,开展了水改旱的灭螺试验,并逐步向面上推广。在“两管一 灭”中,开展了“硫酸钅 亚消石灰消 灭 血吸虫卵”、“高温堆肥灭卵”、“三坑式粪便管理效果”等方法的研究,总结了一些 粪管办法和经验。1956年至1959年共发动1021549人次,捕捉钉螺5281公斤,水改旱2706.5 公顷,灭螺2750859m2,查病1160746人次,治病50268人次,粪、水管户数62119户,打井 9306眼,建沙滤池70处,取得了压缩疫情,减轻危害,保护劳动力的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 的防治经验。1963年全国第九次血防会议后,按照“全面规划、点面结合、分期分批、灭一 块、清一块、巩固一块”的方针,开始在部分乡镇采取改造环境加药杀的方法打灭螺歼灭战 ,如吕土 曷灌区、屯溪珠塘、歙县岑山等,为下阶段全 面打歼灭战积累了经验。③传播控制阶段(1970-1978)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市钉螺分布孤独块较多,以及当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等有利条件,提出了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采用攻、埋、铲、种、拆、嵌、烧 、药等八字灭螺方法。血防与水利、农业等部门密切协作,改变钉螺孳生环境与园、林、路 、山、水、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全面发动群众大打歼灭战。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用开新填 旧、平整土地、垦荒种植、搞田园化、拆磅糊缝等,能改就改、能拆就拆、能种就种、能埋 就埋,把灭螺同治山治水,改变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灭螺与保渔、 保竹、保林、保桑妥善地结合起来。如岩寺平乐灌渠的开新填旧、歙县溪头灰草坞“原始螺 区”开发、祁门优山岭脚烂泥田改造,屯溪五里渠河道的综合治理、休宁万安坝水系改造、 依县碧山古坟群的拆迁平整垦种等。从1970-1974年,共投工197万多个,开新沟填旧沟6765 条,填滩塘洼地9642个,拆建坝头涵洞水滩等1269处,迁坟3670处,处理石壁田后磅2523片 ,修机耕路238条,建小水电站98座,扩大耕地573.5公顷,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3414.2公顷 ,搞田园化175.1公顷,消灭钉螺面积16113723m2。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改变钉螺孳生环 境,是彻底消灭钉螺的根本措施,收到了除害兴利,一举多得的效果。“攻字当头、灭在其 中、攻灭结合、以灭促改”的四句话灭螺经验,成绩斐然,成为全国典型经验之一。此后, 平畈耕作区大面积钉螺的消灭,山丘型特殊地形复杂环境的查灭螺工作日显重要,许多荒山 坞、石壁水塘、畈田石后磅、铁路土 当、桑园、苗圃、 古坟堆、废墟等特殊环境和死角地带,成了钉螺孳生的源头和“大本营”,螺情复杂,危害 性大,灭螺工程艰巨。1974年后,开展了山丘特殊地形灭螺方法的研究,对不同特殊环境都 总结出了不同的灭螺方法和措施,如荒山坞灭螺,采用砍、开、烧、药、挖、拆、清、垦、 种;石壁水塘灭螺采用并(并塘建库)、埋(埋塘改田)、抽(抽沟土埋)、嵌(灰泥嵌缝)等等。 山丘特殊地形复杂环境灭螺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关键是查、立足于改、根本在种、 目的为灭。与此同时,全面开展大查大治病人、病牛。共查病589275人次,治病65180人次 ,查牛50154头次,治疗处理病牛3845头次。④传播阻断阶段(1979-1993) 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以后,采取“两清一灭”(即查清螺情、病情,消灭 残存钉螺)的办法,不断提高防治质量,同时健全图帐资料,进行分类指导,有效地扩大防 治成果。基本消灭后,为了查清灭净残存钉螺,我们又将查螺放在首位,坚持每年春季两次 ,采取“自查、互查、复查、抽查、联防查、考核查”的形式和布假螺点的方法进行查螺, 实行“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质量、定奖励”的责任制,发动群众查螺报螺,对残存 钉螺的分布及调查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黄山地区的查螺最佳时期,制订“查螺质 量标准”考核、判断查螺效果,不断提高查螺质量。残存钉螺量少分散,孳生环境复杂,灭 螺难度大。我们采取了以小环境改造为主,辅以药杀的技术措施,对重点地区采用会战形式 打歼灭战。1978-1987年,全市共消灭残存螺点1647个,面积318320m2。随着病情下降, 查出病人逐年减少,用粪检已很难查出病人,采用血清免疫学和综合查病方法进行查病,对 非疫区进行扩大查病,对查出病人及时给予治疗。免疫学诊断与病原学检查相结合,对全面 清理病情,考核防治效果起了重要作用,达到查清病人,彻底根除传染源,加快了全市达到 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87年-1993年全市开展免疫学综合查病30多万人。⑤监测巩固 阶段(1993-今) 达到消灭标准以后,仍抓住钉螺为主,以螺情 监测为重点,对消灭后巩固监测工作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研究和探讨,制定了黄山市消 灭血吸虫病监测方案。
, 百拇医药
    2 防治对策和措施的总结和评价

    ①防治血吸虫病 效果,取决于防治对策的正确及认真实施。1964年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市 钉螺分布于各水系盆谷、被山岭分割孤独成块的山丘型疫区特点,抓住灭螺与改善生产条件 结合,灭螺成果易于巩固的有利条件,及时制订出以消灭钉螺为主,灭、治结合的综合性防 治对策。灭螺以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环境为主、辅以反复药杀巩固的措施,通过 试点及1970年后的全面实施,到1976年就累计消灭了99.62%的钉螺面积,治愈了95%的病人 、病牛,1978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防治对策改变,防治效果就显著不同。②实践 证明,以消灭钉螺为主,灭、治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不仅是黄山市消灭血吸虫病的最佳 对策,同时也为其它山丘型疫区提供了经验。我们认为,山丘型疫区只要认真采取上述对策 ,就能够达到阻断传播的目的,轻疫区如此,中、重疫区也如此。③以改造钉螺孳生环境为 主,辅以药杀巩固是我市消灭钉螺的最佳方法。全面采取灭螺与改善生产条件,与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相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螺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开新填旧,填滩平洼 ,调整水系,改田造地,能埋的埋,能拆的拆,能建的建,彻底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在1970 -1974年中就消灭了近50%的历史有螺面积,提高了灭螺效果,加快了灭螺进度,同时降低了 灭螺药物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在消灭残存钉螺时,仍采取以环境改造为主的生态灭螺法 ,对1980年以来查出的1171个残存螺点,都进行了环境改造,加快了消灭进程。④黄山市40 多年防治过程表明,除去调查摸底阶段和两次血防低潮影响,山丘型疫区在具备领导重视、 部门协作、群众参与和确实查清螺情的前提下,只要随即采取以改造孳生环境消灭钉螺为主 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并不间断地认真实施,疫情轻者三、四年(有些乡镇的钉螺可一战全歼) ,重者五、六年即可达到基本消灭,再经四、五年复查复灭、扫尾巩固,除少数螺情特别严 重、环境十分复杂,限于财力人力一时难以彻底改造的区域外,多数都能实现消灭,全过程 大体只要十年左右,全面防治阶段可以省却。至于消灭阶段后期时隐时现的少数残存钉螺, 只要无感染性钉螺、无传染源存在,当视为流行终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