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10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胡鲜清 郑根南
单位:胡鲜清 郑根南 安徽望江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望江 246203
关键词: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99zk01 望江县是湖沼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为掌握疫情 动态和考核效果,我们从1988年至1997年连续10年进行了疫情监测,现将十年监测结果分析 如下:
1 流行区概况
望江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北纬 30°03′ -30°26′,东经116°26′-116°55′之间,平均海拔40m,最高200m,最低12m,总面积1 364km2 。长江自西向东贯穿境内65k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棉花、 水稻和油菜等,是全国优质棉基地之一,也是全省18个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县之一。
, http://www.100md.com
全县流行乡(镇)13个,流行村(场)141个,流行区人口23.64万人,耕地面积339695亩,耕牛 15052头,分别占全县总数的61.90%、38.84%、40.36%、63.92%、55.42%。根据《安徽省血吸虫病分类防治工作方案》疫情分类与标准,流行村分成一类村24个,二类村19个,三类村65 个,四类村8个,五类村25个。按世行贷款项目的分层标准,共有一层5个村,二层36个村, 三层100个村,流行村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的洲滩地区。沿江灌渠密集,钉螺主要分布在江 滩与洲滩,不仅面积大,而且植被复杂,人口稠密,防治工作难度极大。
2 监测方法
①每年春季采用随机抽样法对监测点雷池江外滩查螺一次,对发生过急血的江洲湖滩每2-3年查螺一次。方法为20-50×20-50m设框,计算各项螺情指标。②每年对1/3流行村查病。三年覆盖一次。一、二类村用IHA方法检测,三、四类 村以 粪检为主,每年查病人数60000左右,平均每行政村6-60岁居民500-600人。③每年春季在全县流行区的东、西、南、北、中抽5个点进行粪检,对6-60岁居民采取Kato-Katz法检查40 00人左右,统计感染率与感染度。④每年春季对耕牛采用一送三检孵化法进行粪检,检查头 数4000-6000头。⑤监测期间各流行区的防治措施为:以选择性人群化疗为主,实施健教、 易感地带药物灭螺(每年药灭150-200万m2)和有限环改(每年环改面积100-200万m2)等 综合措施。
, 百拇医药
3 监测结果
3.1 病情 ①感染率与感染度 1988-1997年十年共粪 检138 614人,阳性5836人,平均阳性率4.2%。粪检阳性率波动在1.15-10.37%之间,以1994年最高 ,但10年总趋势为明显下降,1997年粪检阳性率比1988年下降65.36%,比最高的1994年下降 88.91%。免疫学检查阳性率在4.34%-13.74%间波动,平均阳性率为8.82%,1997年比1988年 上升126.89%,比最高的1993年下降30.93%(表1)。②病例的年龄分布 10-14岁年龄组粪检阳性率维持在3.53-6.63%的水平,其中15-19岁年龄组最高达6.63%,其 余年龄组较低,最低的是60岁以上年龄组为2.08%。③病例的职业分布 农 民、学生、渔民、船民的血吸虫病感染率较高,在3.84-4.62%间,工商、干部、学龄前儿童 感染率较低(均<1.00%)。④急性血吸虫病 每年均有急血病例发生,十年 共发生急血369例(表2)占病人总数的6.26%。其中县内感染287例,占急血总数的77.78%。散 发急血118例(31.98%),成批感染12起98例(26.56%),暴发4起153例(41.46%),均发生在 洲滩地区。⑤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 ⅰ.1997年11月对1988年建立个案卡及 以 后产生的晚血进行摸底调查574例,其中十年内死亡137例(血吸虫病死亡35例,晚血病死亡 率 为6.4%)。现存晚血410例,晚血存活率为74.95%,晚血现患率(晚血与血吸虫病人比)为15 .30%(410/2680)。410例晚血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湖的流行村(90.49%)(表3)。其中二类村最 多(38.05%),四类村次之,一类村与非流行村数量较少。各型晚血中以腹水型最多(61.71 %),巨脾型次之,且二类村分布比例高。ⅱ.410例晚血病史均在5年以上,平 均22.6年,其中大于40年的占7.32%,以10-19年者居多(37.56%)。晚血转归:治愈与稳 定 的人数多(83.90%),其中病程越长,治愈与稳定人数越少,40年以上的仅占治愈人数的4.73 %(8/169),未愈人数中,40年以上者占13.64%(9/66),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 .05)。⑥家畜血吸虫病 ⅰ.耕牛 据1995年统计,全县血吸虫 病流 行乡镇有耕牛11711头,其中水牛10746头,黄牛965头,查治工作每年在疫区均与人同步进 行。1988-1997年共检查水牛47423头,黄牛6230头(表4),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1997年水牛感染率比1990年下降30.77%,黄牛下降72.40%。 ⅱ.猪 1988、1991、1992、1997年共抽查2689头,阳性率1.01%。ⅲ.羊 1988、1991、1992年三年共抽查592只,感染率偏高,达3.4-5.1%。
, http://www.100md.com
表1.1988-1997年人群血吸虫病检查结果 年度
病原学
病人
感染度
免疫学
治疗数
检查
人数
阳性
数
感染率
%
检查
, 百拇医药
人数
阳性
数
感染率
%
1988
31130
1034
3.32
10.23
54543
2365
4.34
, 百拇医药
3351
1989
28642
975
3.40
14.47
44076
2947
6.69
3595
1990
3423
323
, 百拇医药
9.44
30.21
87707
5419
6.18
5092
1991
39596
1619
4.09
18.36
94013
7138
, 百拇医药
7.59
9038
1992
13827
850
6.15
22.25
91148
8704
9.55
6030
1993
5032
, 百拇医药
243
4.83
14.64
49883
6856
13.74
12925
1994
3743
388
10.37
34.12
37296
, 百拇医药
5021
13.46
12727
1995
6766
265
3.92
12.22
54299
5778
10.64
19819
1996
, 百拇医药
2638
95
3.60
11.04
80157
7688
9.59
20783
1997
3817
44
1.15
8.24
, 百拇医药
56516
5366
9.49
15417
表2.1988-1997年急性血虫吸病感染情况 年度
急血人数
感染地点
计
占病人数(%)
县内
县外
1988
, 百拇医药 3
0.29
1
2
1989
30
3.08
14
16
1990
31
9.60
12
19
, 百拇医药
1991
21
1.30
7
14
1992
74
8.71
67
7
1993
20
8.23
, http://www.100md.com 11
9
1994
33
8.51
32
1
1995
141
53.21
132
9
1996
15
, http://www.100md.com
15.79
10
5
1997
1
2.27
1
0
合计
369
6.32
287
82
, 百拇医药 表3.不同类型地区各型晚血的分布 晚血分型
一类村(%)
二类村(%)
三类村(%)
四类村(%)
非流行村(%)
计
腹水型
24(5.86)
92(22.44)
47(11.46)
70(17.07)
, 百拇医药
20(4.88)
253(61. 71)
巨脾型
14(3.41)
60(14.64)
31(7.56)
15(3.66)
14(3.41)
134(32.68 )
结肠增殖型
2(0.49)
3(0.73)
, 百拇医药
0(0.00)
10(2.44)
5(1.22)
20.488
侏儒型
0(0.00)
1(0.24)
2(0.49)
0(0.00)
0(0.00)
3(0.73)
合 计
, 百拇医药
40(9.76)
156(38.05)
80(19.51)
95(23.17)
39(9.51)
410(100.00)
表4.家畜保虫宿主感染率监测结果 年度
感染率(%)阳性数/检查数
牛治疗数
水牛
黄牛
猪
, 百拇医药
羊
1988
0(0/624)
1.0(2/205)
4.0(4/101)
1 17
1989
0(0/168)
105
1990
7.8(410/5279)
14.5(125/860)
, 百拇医药
500
1991
4.2(388/9222)
2.6(35/1372)
2.3(17/736)
5.1(13/254)
727
1992
4.6(431/9368)
2.4(40/1666)
0.5(8/1642)
3.4(8/237)
, 百拇医药
1452
1993
5.2(229/4404)
7.3(26/354)
1809
1994
2.7(138/5096)
3.9(19/490)
2160
1995
3.2(147/4587)
2.6(11/416)
, 百拇医药
2007
1996
7.4(353/4784)
8.7(52/601)
1685
1997
5.4(212/3891)
4.0(19/471)
0(0/106)
1431
合计
4.9(2308/47423)
, http://www.100md.com
5.2(327/6230)
1.0(27/2689)
4.2(25/592)
11993
3.2 螺情 ①钉螺分布 历史累计钉螺面积8 530.53万m2。1997年底调查,现有钉螺面积2158.2810万m2,主要分布“三滩”。三滩 钉螺面积2146.4356万m2,占全县钉螺面积的99.45%,易感地带均位于三滩。江外滩总面 积9 61万m2,有螺面积890.0656万m2,占92.61%,易感地带523.9056万m2,占江滩有螺面 积的58.86 %,江心洲滩5处,总面积1070.02万m2,钉螺面积1016.47万m2,占洲滩面积95.00%,易 感地带占钉螺面积的14.41%;湖滩钉螺面积较少,易感地带只占全县易感地带的12.98%。比 较10年钉螺分布面积及易感地带面积,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表5),1991年起增加迅速, 尤其是洲滩与江滩,1997年比1988年分别增加6.74倍和2.20倍,易感地带也增加了3.06倍。 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5)。②感染性钉螺 ⅰ.分布 一般分布在密螺带,分布高程为12.0-17.5 米。14.5米以下及16.5米以上密度较低。主要分布地点是沿江外滩,其次是洲滩及湖滩。感 染性钉螺密度在0.0011-0.0167只/0.11m2之间,1997年最高密度(华阳龙潭村)为0.039只/ 0.11m2,最低密度(东阁村江滩)为0.0027只/0.11m2。ⅱ.监测点感染螺动态 雷池江外滩监测点钉螺面积189.7056万m2,1988年前是全县唯一的易感地带 。每年监测结果表明,感染性钉螺密度在各年度不同季节均有较大变化,例如1993年4月检 测密度为0.0026只/0.11m2,10月检测结果为0.0081只/0.11m2,十年中有四次密度偏低 ,六次维持在较高水平(表6)。 表5.1988-1997年钉螺面积变化 (单位:万m2) 年度
, http://www.100md.com
实有钉
螺面积
三 滩
内 陆
易感地
带面积
计
江滩
湖滩
洲滩
螺点
面积
1988
, http://www.100md.com 545.5674
540.9074
278.5656
130.9918
131.3500
12
4.66 00
189.7056
1989
595.2274
590.9074
328.5656
, 百拇医药
130.9918
131.3500
10
4.32 00
189.7056
1990
766.0446
759.9156
328.5656
300.0000
131.3500
11
, http://www.100md.com
6.12 90
489.7056
1991
1500.0086
1488.6356
340.5656
300.0000
848.0700
11
11 .3730
606.6256
1992
, 百拇医药
1636.3196
1623.6356
475.5656
300.0000
848.0700
13
12 .6840
781.2056
1993
1670.4166
1659.1356
511.0656
, 百拇医药
300.0000
848.0700
5
11. 2810
781.2056
1994
1688.5960
1669.1356
521.0656
300.0000
848.0700
11
, 百拇医药
19 .4604
803.2056
1995
1918.6440
1898.1356
790.0656
280.0000
828.0700
14
20 .5084
920.4056
1996
, 百拇医药
1968.2450
1958.1356
890.0656
240.0000
828.0700
13
10 .6094
900.4056
1997
2158.2810
2146.5356
890.0656
, 百拇医药
240.0000
1016.4700
10
1 1.7454
770.4056
表6.1988-1997年雷池江外滩螺情变化 年度
查螺框数
活螺框出
现率(%)
感染螺框
出现率(%)
活螺密度
, http://www.100md.com
感染螺
密度
(/0.11m2)
钉螺感染
率(%)
1988
5131
26.47
0.52
1.24
0.0058
0.47
1989
, 百拇医药
5244
37.97
0.47
1.57
0.0082
0.52
1990
4171
24.47
0.62
0.91
0.0075
0.82
, http://www.100md.com
1991
1809
20.45
0.11
2.31
0.0011
0.05
1992
1757
23.11
0.23
1.34
0.0023
, 百拇医药
0.17
1993
1947
33.85
0.21
3.01
0.0026
0.08
1994
1740
47.64
0.29
2.96
, 百拇医药
0.0029
0.10
1995
1638
54.27
1.10
2.16
0.0110
0.51
1996
1514
56.80
0.92
, http://www.100md.com
2.52
0.0099
0.39
1997
870
62.30
1.83
2.51
0.0103
0.41
3.3 粪便污染与暴露人群 洲滩每年6-9月为涨水期, 滩地多被淹没,放牧的家畜明显减少,而人群除2月份上滩较少外,其余月份上滩活动频繁 ,主要为放牧、捕鱼、捞猪菜、戏水等。在枯水季节野粪严重污染滩地。1992年5月份雷池 江外滩野粪调查,发现野粪208堆,其中牛粪200堆(96.15%),人粪6堆(2.88%),猪粪2堆( 0.97%)。孵化结果,牛粪阳性18堆(9.0%),人、猪粪孵化均阴性。同时对耕牛调查,每天 上滩耕牛50-200头(其中外地耕牛占50%以上),每天排放牛粪达300kg以上,耕牛成为滩地主 要污染源。据1995年雷池江外滩统计,4-6月暴露人群达28429人次,涨水季节,防汛人群接 触疫水多,据1995年9月份统计,全县暴露人群达138420人。
, http://www.100md.com
4 分析与讨论
十年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提示:①经过 十年的化疗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居民粪检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1992年开始按世行贷款项 目要求分层进行化疗,效果明显,1997年居民感染率已降至1.15%。低年龄组居民感染率更 低, 新发生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显著减少,现有晚血多为高年龄组的“历史病人”〔1〕。 但各年居民感染率仍有浮动,其 中1994年高达10.37%,特别是15-19岁年龄组及农民、学生的感染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每年 仍有急血发生,在“江洪初涨”的影响下,每2-3年有一次局部暴发流行。在人群感染率 趋 于下降时,家畜保虫宿主的感染仍较严重,特别是耕牛感染率持高不下,并成为主要传染源 。②在病情减轻的同时,钉螺面积逐年增加。其主要原因是:ⅰ.随着江、洲滩地的自然增 长〔2〕,钉螺面积也逐年扩大;ⅱ.近年重点易感地带的药物灭螺力度,未能达到 压缩钉螺面积、密度和降低钉螺感染率的目的。实践证明,单纯的易感地带药物灭螺,只能 在一段 时间内降低一定范围内的钉螺密度,减少急性感染,但很难达到根治目的。③当前,耕牛仍 是主要传染源〔3,4〕。我县“三滩”面积大,水草充足,是沿江沿湖居民的天然牧 场 ,沿江(湖)居民习惯将家畜散放于滩地,据对家畜保虫宿主的调查及野粪调查,耕牛平均感 染率在5%左右,最高达14.5%。滩地牛粪占野粪的96.15%。提示耕牛是滩地的主要污染源 。④“三滩”地区是我县血防工作的重点。“三滩”地区,水位不定,多呈“冬陆夏水”状 况 ,地形复杂,植被多样化,有草滩、柳林,有方宕芦苇,气候湿润,是钉螺孳生的理想场所 ;家畜散放,滩地污染严重,沿线居民生产、生活接触疫水频繁,感染和重复感染机会多; 我县三滩有螺面积占全县有螺面积的99.45%,其中易感地带面积占“三滩”有螺面积的35 .89%。396例急性感染,均发生在“三滩”地区,可见,今后加强“三滩”地区血防工作 是我县血防工作的关键。
, http://www.100md.com
本文承蒙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宋
主任医师审阅,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胡鲜清,等.588例晚期血吸虫病8年追访分析. 中国血吸虫 病防治杂志 1998;10(6)∶356.
2 孙乐平,等.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江滩冲淤变化的定量研究. 中国血吸虫病 防治杂志 1998;10(4)∶212.
3 袁鸿昌,等.江湖洲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的研究.中国血吸虫病 防治杂志 1990;2(2)∶14.
4 吕大兵,等.洲滩地区耕牛血吸虫病防治的制约因素.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8;10(2)∶95., 百拇医药
单位:胡鲜清 郑根南 安徽望江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望江 246203
关键词: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99zk01 望江县是湖沼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为掌握疫情 动态和考核效果,我们从1988年至1997年连续10年进行了疫情监测,现将十年监测结果分析 如下:
1 流行区概况
望江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北纬 30°03′ -30°26′,东经116°26′-116°55′之间,平均海拔40m,最高200m,最低12m,总面积1 364km2 。长江自西向东贯穿境内65k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棉花、 水稻和油菜等,是全国优质棉基地之一,也是全省18个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县之一。
, http://www.100md.com
全县流行乡(镇)13个,流行村(场)141个,流行区人口23.64万人,耕地面积339695亩,耕牛 15052头,分别占全县总数的61.90%、38.84%、40.36%、63.92%、55.42%。根据《安徽省血吸虫病分类防治工作方案》疫情分类与标准,流行村分成一类村24个,二类村19个,三类村65 个,四类村8个,五类村25个。按世行贷款项目的分层标准,共有一层5个村,二层36个村, 三层100个村,流行村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的洲滩地区。沿江灌渠密集,钉螺主要分布在江 滩与洲滩,不仅面积大,而且植被复杂,人口稠密,防治工作难度极大。
2 监测方法
①每年春季采用随机抽样法对监测点雷池江外滩查螺一次,对发生过急血的江洲湖滩每2-3年查螺一次。方法为20-50×20-50m设框,计算各项螺情指标。②每年对1/3流行村查病。三年覆盖一次。一、二类村用IHA方法检测,三、四类 村以 粪检为主,每年查病人数60000左右,平均每行政村6-60岁居民500-600人。③每年春季在全县流行区的东、西、南、北、中抽5个点进行粪检,对6-60岁居民采取Kato-Katz法检查40 00人左右,统计感染率与感染度。④每年春季对耕牛采用一送三检孵化法进行粪检,检查头 数4000-6000头。⑤监测期间各流行区的防治措施为:以选择性人群化疗为主,实施健教、 易感地带药物灭螺(每年药灭150-200万m2)和有限环改(每年环改面积100-200万m2)等 综合措施。
, 百拇医药
3 监测结果
3.1 病情 ①感染率与感染度 1988-1997年十年共粪 检138 614人,阳性5836人,平均阳性率4.2%。粪检阳性率波动在1.15-10.37%之间,以1994年最高 ,但10年总趋势为明显下降,1997年粪检阳性率比1988年下降65.36%,比最高的1994年下降 88.91%。免疫学检查阳性率在4.34%-13.74%间波动,平均阳性率为8.82%,1997年比1988年 上升126.89%,比最高的1993年下降30.93%(表1)。②病例的年龄分布 10-14岁年龄组粪检阳性率维持在3.53-6.63%的水平,其中15-19岁年龄组最高达6.63%,其 余年龄组较低,最低的是60岁以上年龄组为2.08%。③病例的职业分布 农 民、学生、渔民、船民的血吸虫病感染率较高,在3.84-4.62%间,工商、干部、学龄前儿童 感染率较低(均<1.00%)。④急性血吸虫病 每年均有急血病例发生,十年 共发生急血369例(表2)占病人总数的6.26%。其中县内感染287例,占急血总数的77.78%。散 发急血118例(31.98%),成批感染12起98例(26.56%),暴发4起153例(41.46%),均发生在 洲滩地区。⑤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 ⅰ.1997年11月对1988年建立个案卡及 以 后产生的晚血进行摸底调查574例,其中十年内死亡137例(血吸虫病死亡35例,晚血病死亡 率 为6.4%)。现存晚血410例,晚血存活率为74.95%,晚血现患率(晚血与血吸虫病人比)为15 .30%(410/2680)。410例晚血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湖的流行村(90.49%)(表3)。其中二类村最 多(38.05%),四类村次之,一类村与非流行村数量较少。各型晚血中以腹水型最多(61.71 %),巨脾型次之,且二类村分布比例高。ⅱ.410例晚血病史均在5年以上,平 均22.6年,其中大于40年的占7.32%,以10-19年者居多(37.56%)。晚血转归:治愈与稳 定 的人数多(83.90%),其中病程越长,治愈与稳定人数越少,40年以上的仅占治愈人数的4.73 %(8/169),未愈人数中,40年以上者占13.64%(9/66),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 .05)。⑥家畜血吸虫病 ⅰ.耕牛 据1995年统计,全县血吸虫 病流 行乡镇有耕牛11711头,其中水牛10746头,黄牛965头,查治工作每年在疫区均与人同步进 行。1988-1997年共检查水牛47423头,黄牛6230头(表4),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1997年水牛感染率比1990年下降30.77%,黄牛下降72.40%。 ⅱ.猪 1988、1991、1992、1997年共抽查2689头,阳性率1.01%。ⅲ.羊 1988、1991、1992年三年共抽查592只,感染率偏高,达3.4-5.1%。
, http://www.100md.com
表1.1988-1997年人群血吸虫病检查结果 年度
病原学
病人
感染度
免疫学
治疗数
检查
人数
阳性
数
感染率
%
检查
, 百拇医药
人数
阳性
数
感染率
%
1988
31130
1034
3.32
10.23
54543
2365
4.34
, 百拇医药
3351
1989
28642
975
3.40
14.47
44076
2947
6.69
3595
1990
3423
323
, 百拇医药
9.44
30.21
87707
5419
6.18
5092
1991
39596
1619
4.09
18.36
94013
7138
, 百拇医药
7.59
9038
1992
13827
850
6.15
22.25
91148
8704
9.55
6030
1993
5032
, 百拇医药
243
4.83
14.64
49883
6856
13.74
12925
1994
3743
388
10.37
34.12
37296
, 百拇医药
5021
13.46
12727
1995
6766
265
3.92
12.22
54299
5778
10.64
19819
1996
, 百拇医药
2638
95
3.60
11.04
80157
7688
9.59
20783
1997
3817
44
1.15
8.24
, 百拇医药
56516
5366
9.49
15417
表2.1988-1997年急性血虫吸病感染情况 年度
急血人数
感染地点
计
占病人数(%)
县内
县外
1988
, 百拇医药 3
0.29
1
2
1989
30
3.08
14
16
1990
31
9.60
12
19
, 百拇医药
1991
21
1.30
7
14
1992
74
8.71
67
7
1993
20
8.23
, http://www.100md.com 11
9
1994
33
8.51
32
1
1995
141
53.21
132
9
1996
15
, http://www.100md.com
15.79
10
5
1997
1
2.27
1
0
合计
369
6.32
287
82
, 百拇医药 表3.不同类型地区各型晚血的分布 晚血分型
一类村(%)
二类村(%)
三类村(%)
四类村(%)
非流行村(%)
计
腹水型
24(5.86)
92(22.44)
47(11.46)
70(17.07)
, 百拇医药
20(4.88)
253(61. 71)
巨脾型
14(3.41)
60(14.64)
31(7.56)
15(3.66)
14(3.41)
134(32.68 )
结肠增殖型
2(0.49)
3(0.73)
, 百拇医药
0(0.00)
10(2.44)
5(1.22)
20.488
侏儒型
0(0.00)
1(0.24)
2(0.49)
0(0.00)
0(0.00)
3(0.73)
合 计
, 百拇医药
40(9.76)
156(38.05)
80(19.51)
95(23.17)
39(9.51)
410(100.00)
表4.家畜保虫宿主感染率监测结果 年度
感染率(%)阳性数/检查数
牛治疗数
水牛
黄牛
猪
, 百拇医药
羊
1988
0(0/624)
1.0(2/205)
4.0(4/101)
1 17
1989
0(0/168)
105
1990
7.8(410/5279)
14.5(125/860)
, 百拇医药
500
1991
4.2(388/9222)
2.6(35/1372)
2.3(17/736)
5.1(13/254)
727
1992
4.6(431/9368)
2.4(40/1666)
0.5(8/1642)
3.4(8/237)
, 百拇医药
1452
1993
5.2(229/4404)
7.3(26/354)
1809
1994
2.7(138/5096)
3.9(19/490)
2160
1995
3.2(147/4587)
2.6(11/416)
, 百拇医药
2007
1996
7.4(353/4784)
8.7(52/601)
1685
1997
5.4(212/3891)
4.0(19/471)
0(0/106)
1431
合计
4.9(2308/47423)
, http://www.100md.com
5.2(327/6230)
1.0(27/2689)
4.2(25/592)
11993
3.2 螺情 ①钉螺分布 历史累计钉螺面积8 530.53万m2。1997年底调查,现有钉螺面积2158.2810万m2,主要分布“三滩”。三滩 钉螺面积2146.4356万m2,占全县钉螺面积的99.45%,易感地带均位于三滩。江外滩总面 积9 61万m2,有螺面积890.0656万m2,占92.61%,易感地带523.9056万m2,占江滩有螺面 积的58.86 %,江心洲滩5处,总面积1070.02万m2,钉螺面积1016.47万m2,占洲滩面积95.00%,易 感地带占钉螺面积的14.41%;湖滩钉螺面积较少,易感地带只占全县易感地带的12.98%。比 较10年钉螺分布面积及易感地带面积,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表5),1991年起增加迅速, 尤其是洲滩与江滩,1997年比1988年分别增加6.74倍和2.20倍,易感地带也增加了3.06倍。 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5)。②感染性钉螺 ⅰ.分布 一般分布在密螺带,分布高程为12.0-17.5 米。14.5米以下及16.5米以上密度较低。主要分布地点是沿江外滩,其次是洲滩及湖滩。感 染性钉螺密度在0.0011-0.0167只/0.11m2之间,1997年最高密度(华阳龙潭村)为0.039只/ 0.11m2,最低密度(东阁村江滩)为0.0027只/0.11m2。ⅱ.监测点感染螺动态 雷池江外滩监测点钉螺面积189.7056万m2,1988年前是全县唯一的易感地带 。每年监测结果表明,感染性钉螺密度在各年度不同季节均有较大变化,例如1993年4月检 测密度为0.0026只/0.11m2,10月检测结果为0.0081只/0.11m2,十年中有四次密度偏低 ,六次维持在较高水平(表6)。 表5.1988-1997年钉螺面积变化 (单位:万m2) 年度
, http://www.100md.com
实有钉
螺面积
三 滩
内 陆
易感地
带面积
计
江滩
湖滩
洲滩
螺点
面积
1988
, http://www.100md.com 545.5674
540.9074
278.5656
130.9918
131.3500
12
4.66 00
189.7056
1989
595.2274
590.9074
328.5656
, 百拇医药
130.9918
131.3500
10
4.32 00
189.7056
1990
766.0446
759.9156
328.5656
300.0000
131.3500
11
, http://www.100md.com
6.12 90
489.7056
1991
1500.0086
1488.6356
340.5656
300.0000
848.0700
11
11 .3730
606.6256
1992
, 百拇医药
1636.3196
1623.6356
475.5656
300.0000
848.0700
13
12 .6840
781.2056
1993
1670.4166
1659.1356
511.0656
, 百拇医药
300.0000
848.0700
5
11. 2810
781.2056
1994
1688.5960
1669.1356
521.0656
300.0000
848.0700
11
, 百拇医药
19 .4604
803.2056
1995
1918.6440
1898.1356
790.0656
280.0000
828.0700
14
20 .5084
920.4056
1996
, 百拇医药
1968.2450
1958.1356
890.0656
240.0000
828.0700
13
10 .6094
900.4056
1997
2158.2810
2146.5356
890.0656
, 百拇医药
240.0000
1016.4700
10
1 1.7454
770.4056
表6.1988-1997年雷池江外滩螺情变化 年度
查螺框数
活螺框出
现率(%)
感染螺框
出现率(%)
活螺密度
, http://www.100md.com
感染螺
密度
(/0.11m2)
钉螺感染
率(%)
1988
5131
26.47
0.52
1.24
0.0058
0.47
1989
, 百拇医药
5244
37.97
0.47
1.57
0.0082
0.52
1990
4171
24.47
0.62
0.91
0.0075
0.82
, http://www.100md.com
1991
1809
20.45
0.11
2.31
0.0011
0.05
1992
1757
23.11
0.23
1.34
0.0023
, 百拇医药
0.17
1993
1947
33.85
0.21
3.01
0.0026
0.08
1994
1740
47.64
0.29
2.96
, 百拇医药
0.0029
0.10
1995
1638
54.27
1.10
2.16
0.0110
0.51
1996
1514
56.80
0.92
, http://www.100md.com
2.52
0.0099
0.39
1997
870
62.30
1.83
2.51
0.0103
0.41
3.3 粪便污染与暴露人群 洲滩每年6-9月为涨水期, 滩地多被淹没,放牧的家畜明显减少,而人群除2月份上滩较少外,其余月份上滩活动频繁 ,主要为放牧、捕鱼、捞猪菜、戏水等。在枯水季节野粪严重污染滩地。1992年5月份雷池 江外滩野粪调查,发现野粪208堆,其中牛粪200堆(96.15%),人粪6堆(2.88%),猪粪2堆( 0.97%)。孵化结果,牛粪阳性18堆(9.0%),人、猪粪孵化均阴性。同时对耕牛调查,每天 上滩耕牛50-200头(其中外地耕牛占50%以上),每天排放牛粪达300kg以上,耕牛成为滩地主 要污染源。据1995年雷池江外滩统计,4-6月暴露人群达28429人次,涨水季节,防汛人群接 触疫水多,据1995年9月份统计,全县暴露人群达138420人。
, http://www.100md.com
4 分析与讨论
十年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提示:①经过 十年的化疗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居民粪检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1992年开始按世行贷款项 目要求分层进行化疗,效果明显,1997年居民感染率已降至1.15%。低年龄组居民感染率更 低, 新发生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显著减少,现有晚血多为高年龄组的“历史病人”〔1〕。 但各年居民感染率仍有浮动,其 中1994年高达10.37%,特别是15-19岁年龄组及农民、学生的感染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每年 仍有急血发生,在“江洪初涨”的影响下,每2-3年有一次局部暴发流行。在人群感染率 趋 于下降时,家畜保虫宿主的感染仍较严重,特别是耕牛感染率持高不下,并成为主要传染源 。②在病情减轻的同时,钉螺面积逐年增加。其主要原因是:ⅰ.随着江、洲滩地的自然增 长〔2〕,钉螺面积也逐年扩大;ⅱ.近年重点易感地带的药物灭螺力度,未能达到 压缩钉螺面积、密度和降低钉螺感染率的目的。实践证明,单纯的易感地带药物灭螺,只能 在一段 时间内降低一定范围内的钉螺密度,减少急性感染,但很难达到根治目的。③当前,耕牛仍 是主要传染源〔3,4〕。我县“三滩”面积大,水草充足,是沿江沿湖居民的天然牧 场 ,沿江(湖)居民习惯将家畜散放于滩地,据对家畜保虫宿主的调查及野粪调查,耕牛平均感 染率在5%左右,最高达14.5%。滩地牛粪占野粪的96.15%。提示耕牛是滩地的主要污染源 。④“三滩”地区是我县血防工作的重点。“三滩”地区,水位不定,多呈“冬陆夏水”状 况 ,地形复杂,植被多样化,有草滩、柳林,有方宕芦苇,气候湿润,是钉螺孳生的理想场所 ;家畜散放,滩地污染严重,沿线居民生产、生活接触疫水频繁,感染和重复感染机会多; 我县三滩有螺面积占全县有螺面积的99.45%,其中易感地带面积占“三滩”有螺面积的35 .89%。396例急性感染,均发生在“三滩”地区,可见,今后加强“三滩”地区血防工作 是我县血防工作的关键。
, http://www.100md.com
本文承蒙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宋
参考文献
1 胡鲜清,等.588例晚期血吸虫病8年追访分析. 中国血吸虫 病防治杂志 1998;10(6)∶356.
2 孙乐平,等.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江滩冲淤变化的定量研究. 中国血吸虫病 防治杂志 1998;10(4)∶212.
3 袁鸿昌,等.江湖洲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的研究.中国血吸虫病 防治杂志 1990;2(2)∶14.
4 吕大兵,等.洲滩地区耕牛血吸虫病防治的制约因素.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8;10(2)∶9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