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县基本灭疟后10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郑云
单位:贵州省晴隆县卫生防疫站,晴隆 561400
关键词: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000111 中图分类号:5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34(2000)01-0028-01
晴隆县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高发区,1971年发病率高达29.7/万。经长期的防治后,至1987年发病率已降至1/万以下(0.58/万),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但由于人口流动等因素,仍有少数内源性和外源性病例发生或局部暴发流行。为了解基本灭疟后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今后的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我县1988~1997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 资料来源
1988~1997年全县发生的所有疟疾(含疑似疟疾)病例,全部经血检阳性确诊后,逐个按统一的个案调查表格进行填写、登记资料及全县同期人口数据。
1.2 分析方法
将以上10年收集的疟疾个案调查资料,结合同期人口数,按时间分布、人群分布、感染来源、流行形式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晴隆县位于云贵高原中部320国道线2 382km处,海拔543~2 025m,位于北纬25°33′~26°11′及东经105°25′之间,总面积1 318.68km2,辖13个乡镇,3个驻县厂场,194个村,1 335个村民组,1 044个自然村寨,人口261 100人,山区占95%以上,是个多民族、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全国特困县。
, 百拇医药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1990年和1991年无病例发生,1988年、1989年和1992~1997年共发病58例,分别为1例、1例和9例、17例、12例、6例、6例、6例,发病率分别为0.04/万、0.04/万和0.36/万、0.68/万、0.47/万、0.23/万、0.23/万、0.23/万,年均发病率0.23/万。
58例疟疾患者分布在2~10月间,但传播季节(5~10月)发病52例,占89.66%,其中又以7月发病最高17例,占29.31%。
2.2.2 人群分布 在58例疟疾病例中,男性48例,女性10例,男女之比为4.8∶1,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发病年龄在2~53岁之间,其中2~19岁组发病15例,占25.86%。20~39岁组发病36例,占62.07%,40岁以上7例,占12.07%。农民50例,占86.21%,学生、儿童和驾驶员共8例,占13.79%。
, http://www.100md.com
2.2.3 感染来源 外源性病例43例(74.14%),内源性病例15例(25.86%)。间日疟43例(74.14%),恶性疟15例(25.86%)。15例恶性疟均属外源性病例。43例外源性病例来自贵州册亨县17例(间日疟)、云南17例(恶性疟14例、间日疟3例)、广东6例(恶性疟1例,间日疟5例)、广西2例(间日疟)、贵州普安县1例(间日疟),所有病例均无疟史,属首次发病。
2.2.4 流行形式 病例呈点多面广的新老疫区暴发与散发流行。外出回归人员暴发2起23例,占39.66%,内源性暴发流行2起12例(20.69%),外源性散发20例(34.48%),内源性散发3例(5.17%)。病例分布在9个乡(镇)、24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分别占全县乡、村、自然村总数的69.23%,12.37%和2.87%。自然村寨发病1例的有19个,2例的有6个,3例的有2个,4例以上的有4个。发病例数最多的乡是马场乡18例,村是沙子镇的文丰村10例,自然村是沙子镇文丰村的坡荣自然村19例,病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31.03%、17.24%和15.52%。
, 百拇医药
3 讨论
晴隆县在1987年基本消灭疟疾后至1993年内源性传播已基本阻断,1990年和1991年均无病例发生,1992年和1993年各发生一起外出打工回归人员疟疾暴发,从1994年起各年不断出现新老疫区(点)的外源性和内源性疟疾暴发或散发发病,这提示,在基本消灭疟疾后,不但要重视老疟区的疟疾复燃,而且要注意新疫区输入性疟疾暴发流行。
外源性病例是内源性病例的2.87倍,男性发病是女性的4.8倍,且以青壮年农民发病占绝大多数,而且发病呈点多面广现象,这与近几年来我县各乡、村青壮年男性农民外出云南、广东、广西及贵州的册亨县等地高疟区农村打工感染疟原虫发病后返回或返回后发病,造成疫点增多,疫点内人群感染发病所致。因此,在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特别是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贫困地区,在对老疟区疟疾防制工作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往返于高疟区的流动人员的疟疾监测工作,一但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患者,在取血镜检疟原虫的同时,对其进行根治疗法,对密切接触者及其周围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服药,清除疫点,以巩固抗疟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文学,周留成,苟改先.河南省1990~1994年疟疾流行病学监测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2)∶82
2,兰晓辉,等.成都市基本灭疟后疟疾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7;16(1)∶30
3,王大利.71例疟疾发病原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2)∶83
4,赵仁义,等.青山地区10年输入性疟疾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2)∶128, 百拇医药
单位:贵州省晴隆县卫生防疫站,晴隆 561400
关键词: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000111 中图分类号:5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34(2000)01-0028-01
晴隆县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高发区,1971年发病率高达29.7/万。经长期的防治后,至1987年发病率已降至1/万以下(0.58/万),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但由于人口流动等因素,仍有少数内源性和外源性病例发生或局部暴发流行。为了解基本灭疟后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今后的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我县1988~1997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 资料来源
1988~1997年全县发生的所有疟疾(含疑似疟疾)病例,全部经血检阳性确诊后,逐个按统一的个案调查表格进行填写、登记资料及全县同期人口数据。
1.2 分析方法
将以上10年收集的疟疾个案调查资料,结合同期人口数,按时间分布、人群分布、感染来源、流行形式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晴隆县位于云贵高原中部320国道线2 382km处,海拔543~2 025m,位于北纬25°33′~26°11′及东经105°25′之间,总面积1 318.68km2,辖13个乡镇,3个驻县厂场,194个村,1 335个村民组,1 044个自然村寨,人口261 100人,山区占95%以上,是个多民族、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全国特困县。
, 百拇医药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1990年和1991年无病例发生,1988年、1989年和1992~1997年共发病58例,分别为1例、1例和9例、17例、12例、6例、6例、6例,发病率分别为0.04/万、0.04/万和0.36/万、0.68/万、0.47/万、0.23/万、0.23/万、0.23/万,年均发病率0.23/万。
58例疟疾患者分布在2~10月间,但传播季节(5~10月)发病52例,占89.66%,其中又以7月发病最高17例,占29.31%。
2.2.2 人群分布 在58例疟疾病例中,男性48例,女性10例,男女之比为4.8∶1,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发病年龄在2~53岁之间,其中2~19岁组发病15例,占25.86%。20~39岁组发病36例,占62.07%,40岁以上7例,占12.07%。农民50例,占86.21%,学生、儿童和驾驶员共8例,占13.79%。
, http://www.100md.com
2.2.3 感染来源 外源性病例43例(74.14%),内源性病例15例(25.86%)。间日疟43例(74.14%),恶性疟15例(25.86%)。15例恶性疟均属外源性病例。43例外源性病例来自贵州册亨县17例(间日疟)、云南17例(恶性疟14例、间日疟3例)、广东6例(恶性疟1例,间日疟5例)、广西2例(间日疟)、贵州普安县1例(间日疟),所有病例均无疟史,属首次发病。
2.2.4 流行形式 病例呈点多面广的新老疫区暴发与散发流行。外出回归人员暴发2起23例,占39.66%,内源性暴发流行2起12例(20.69%),外源性散发20例(34.48%),内源性散发3例(5.17%)。病例分布在9个乡(镇)、24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分别占全县乡、村、自然村总数的69.23%,12.37%和2.87%。自然村寨发病1例的有19个,2例的有6个,3例的有2个,4例以上的有4个。发病例数最多的乡是马场乡18例,村是沙子镇的文丰村10例,自然村是沙子镇文丰村的坡荣自然村19例,病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31.03%、17.24%和15.52%。
, 百拇医药
3 讨论
晴隆县在1987年基本消灭疟疾后至1993年内源性传播已基本阻断,1990年和1991年均无病例发生,1992年和1993年各发生一起外出打工回归人员疟疾暴发,从1994年起各年不断出现新老疫区(点)的外源性和内源性疟疾暴发或散发发病,这提示,在基本消灭疟疾后,不但要重视老疟区的疟疾复燃,而且要注意新疫区输入性疟疾暴发流行。
外源性病例是内源性病例的2.87倍,男性发病是女性的4.8倍,且以青壮年农民发病占绝大多数,而且发病呈点多面广现象,这与近几年来我县各乡、村青壮年男性农民外出云南、广东、广西及贵州的册亨县等地高疟区农村打工感染疟原虫发病后返回或返回后发病,造成疫点增多,疫点内人群感染发病所致。因此,在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特别是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贫困地区,在对老疟区疟疾防制工作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往返于高疟区的流动人员的疟疾监测工作,一但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患者,在取血镜检疟原虫的同时,对其进行根治疗法,对密切接触者及其周围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服药,清除疫点,以巩固抗疟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文学,周留成,苟改先.河南省1990~1994年疟疾流行病学监测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2)∶82
2,兰晓辉,等.成都市基本灭疟后疟疾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7;16(1)∶30
3,王大利.71例疟疾发病原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2)∶83
4,赵仁义,等.青山地区10年输入性疟疾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2)∶1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