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教师心理素质问题的探讨
作者:余琳 万仁甫
单位: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素质
中医教育000507
在社会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劣势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突出的是教师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知识的传授可谓是"教书",那么,何谓"育人"呢?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育人"应该是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新的培养模式正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以"基础厚、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等为基本特征的高级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悄然到来,高校的教育主体亦将随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格局。它强调的是学生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在塑造学生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与人格教育的三统一。因此,现代教育要求高校教师在自身的知识、能力及人格素质上要达到更高层次,否则,难以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心理素质是推行素质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 http://www.100md.com
1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状况分析
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觉实践中形成的心理品质。优良的心理素质包括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乐于工作的兴趣、健康平和的心态、敏锐精细的感知、灵活广泛的思维、热烈有度的情感、笑对挫折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意识等等;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则大多表现为心理素质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厌倦工作、消极抱怨、追名逐利等等。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怀着忠诚教育事业的虔诚心理,恪尽职守,在教书育人的神圣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着,虽然生活清贫,但无怨无悔,勤勤恳恳,具备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高尚情操。然而,随着改革形式发展愈来愈深入,高校教师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便出现了不安心工作、缺乏敬业精神的情况。加之物质分配、教育投入、教师地位和待遇、勤政廉政、社会风气中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的现象破坏着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发挥,甚至构成了干扰教师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部分教师产生焦虑、浮躁或消极、沮丧等心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百拇医药
(1)理想和信念不明确也不太稳定。据调查,部分教师心理素质脆弱,极易受到冲击,对理想的追求淡化,甚至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动摇和怀疑;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以身垂范,甚至公然在课堂上宣扬社会中的阴暗面;或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发表一些过激言论。
(2)不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据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6.8%的教师认为自己从教的原因是由于教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敬";只有35.7%的教师乐于当教师;有5.7%的教师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卑,心理压力大。由于职业满意度低、职业荣誉感不强,部分教师敬业精神淡化,不安心本职工作,把教师作为一种暂时性的工作和谋生手段,从而采取一种应付的心理。
(3)价值取向倾斜。部分教师的心理倾向于"毫无保留地奉献,问心无愧地索取",从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观念逐步滑向实惠心理,导致价值观念取向倾斜,心理失衡,常陷入付出与索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困惑之中。
, http://www.100md.com
(4)缺乏自身修养,形象欠佳。有的教师认为社会对他不公(主要体现在工资低、住房条件差等方面),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逆反心态,因而在教学上随便应付,在治学上敷衍了事,甚至热衷于拉关系、搞庸俗的交易等等。
(5)高校人事管理机制改革步伐的落后、分配制度的不公平、评价机制的错位、考核机制的形式化,甚至操作上人为的漏洞,使不少高校教师产生心理上的消极感、失落感、愤懑感,甚至产生对抗心理、逆反心理和攀比心理。也有的教师因自身的因素,还产生了超高评价自我的心理。
2塑造健全的人格是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倘若说教书是指知识的传授,那么育人则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示范。在与学生交流接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人格方面的示范及言传身教,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自身人格的塑造既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要求。
, 百拇医药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格也称个性,一般是指具体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含以下层次:①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②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③性格: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还有诸如动机、兴情理想、信念等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健全的人格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部分。它的内容很丰富,包括:①价值观。价值观就是对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做人应具有的基本精神的价值判断。其中道德价值判断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不损人不害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恪守诚信等就是这种道德共识。它表现在职业道德上就是爱岗敬业。②人性。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社会属性包括人的阶级性、世俗性、文化性等;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有的,包括同情、怜悯、良心、亲情、慈善、仁爱、救助等。健全的人格认定的是善良人性。③基本人际态度。既要求尊重他人,不强求、不歧视、不侮辱他人;也尊重自己,不做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不拿自己的尊严、信仰做交易,即做到"自尊、自立、自爱、自强、自信"。④民族文化意识。一个人所属民族的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其产生支配性影响,民族文化是他的主导文化,具体应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来到高校不仅是"求知"还要"求实"。一位教育家比喻:"求知"好比是储存干粮,"求实"好比是装备猎枪训练打猎。大学生好比是准备出发大森林的猎人,在茫茫大森林中干粮总会吃光,而打猎才是获取粮食的可靠保证。"教书"对应"求知","育人"对应"求实",两者都很重要,前者是基础,后者则是搏击社会的真正力量。
, http://www.100md.com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对高校教师来说,知识丰富、观念更新固然重要,但是,它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的教学格言在今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这里的"身"不仅指导教师以身作则,还指对至善人格的追求和良好心理素质外在的表现。可以说,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对大学生是无形的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润物细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
3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综合措施
3.1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待遇,增强其社会自豪感,夯实其心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校教师作为人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自身多种多样的需求,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应当甘为人梯"、"教师是红烛"等充满光环色彩的宣传口号下错误地忽略这一群体的普遍而基本的需求,从而一味脱离实际地强调教师要"奉献、奉献、再奉献"。应该从满足人的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出发,高度重视教师的多种需求。当前高校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还非常低,物质需求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来说仍是第一位的需求,政府和高校应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生活待遇问题。另外,满足精神需求也十分重要。高校教师对尊严、荣誉、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也急为迫切和突出。精神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内心就会失去平衡,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就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说到人的需求的5大层次:即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假如高校教师生活艰难,在社会上"居无所、食单一、穿无新",许多基本需求不能够得到应有的满足,心理状况会如何呢?从心理学分析,人的需求如果部分得到满足,渴求程度就会加大,就会给人带来新的更加刺激的联想。反之,如果长久无法得到满足,渴求程度就会日益降低,从而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就会处于"零状态"。所以,切实解决高校教师物质和精神生活待遇刻不容缓。最近,清华大学大幅度提高教职工工资使各高校教师为之振奋。
, http://www.100md.com
3.2加强平等、民主、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
针对高校教师的心理特征,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提高其心理素质为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工作机制。高校教师早已厌倦那种行政手段过多介入的做法。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善于疏导,注意发扬民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工作做到高校教师的心灵深处去。要通过主体人的觉悟及能动性产生工作效果,纠正原有的心理失衡,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从而于无形中促进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
3.3强化高校教师的人格自我完善意识
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较高,但人格方面参差不齐。如个别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等权力接受学生的礼物,这就是教师心理素质很差的表现。因此,高校教师人格意识的强化十分重要。健全的心理素质是知、情、意在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协调,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形成强烈的"为人师表"的自我人格建构意识。一方面,高校教师应该自尊、自重、自爱、自强自息,增强师德意识。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要作出表率,以促成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高尚、健全的心理素质的渴望;另一方面,要倡导高校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进修、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因为,教师心理素质的完善、发展和提高,从根本上讲,在于教师主体心理的内在转化,所以高校教师应自觉生动地寻找自身心理素质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去克服这些缺点,形成高尚、独立的人格。
, 百拇医药
3.4树立现代终生教育观,加强教师综合素质方面的继续教育
综合素质继续教育包括师德强化、文明行为再教育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但最根本的还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强化。如对新教师应加强其对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规范的培训,使他们在继续教育中更直接形象地领悟和掌握教育工作者的正确行为方式,从而使其心理素质在一开始便有一个良好的表现。这种"大教育"观念的树立,有助于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能够更好地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胜任工作。
余琳,女,45岁,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0-02-25), 百拇医药
单位: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素质
中医教育000507
在社会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劣势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突出的是教师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知识的传授可谓是"教书",那么,何谓"育人"呢?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育人"应该是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新的培养模式正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以"基础厚、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等为基本特征的高级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悄然到来,高校的教育主体亦将随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格局。它强调的是学生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在塑造学生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与人格教育的三统一。因此,现代教育要求高校教师在自身的知识、能力及人格素质上要达到更高层次,否则,难以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心理素质是推行素质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 http://www.100md.com
1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状况分析
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觉实践中形成的心理品质。优良的心理素质包括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乐于工作的兴趣、健康平和的心态、敏锐精细的感知、灵活广泛的思维、热烈有度的情感、笑对挫折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意识等等;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则大多表现为心理素质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厌倦工作、消极抱怨、追名逐利等等。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怀着忠诚教育事业的虔诚心理,恪尽职守,在教书育人的神圣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着,虽然生活清贫,但无怨无悔,勤勤恳恳,具备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高尚情操。然而,随着改革形式发展愈来愈深入,高校教师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便出现了不安心工作、缺乏敬业精神的情况。加之物质分配、教育投入、教师地位和待遇、勤政廉政、社会风气中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的现象破坏着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发挥,甚至构成了干扰教师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部分教师产生焦虑、浮躁或消极、沮丧等心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百拇医药
(1)理想和信念不明确也不太稳定。据调查,部分教师心理素质脆弱,极易受到冲击,对理想的追求淡化,甚至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动摇和怀疑;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以身垂范,甚至公然在课堂上宣扬社会中的阴暗面;或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发表一些过激言论。
(2)不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据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6.8%的教师认为自己从教的原因是由于教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敬";只有35.7%的教师乐于当教师;有5.7%的教师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卑,心理压力大。由于职业满意度低、职业荣誉感不强,部分教师敬业精神淡化,不安心本职工作,把教师作为一种暂时性的工作和谋生手段,从而采取一种应付的心理。
(3)价值取向倾斜。部分教师的心理倾向于"毫无保留地奉献,问心无愧地索取",从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观念逐步滑向实惠心理,导致价值观念取向倾斜,心理失衡,常陷入付出与索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困惑之中。
, http://www.100md.com
(4)缺乏自身修养,形象欠佳。有的教师认为社会对他不公(主要体现在工资低、住房条件差等方面),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逆反心态,因而在教学上随便应付,在治学上敷衍了事,甚至热衷于拉关系、搞庸俗的交易等等。
(5)高校人事管理机制改革步伐的落后、分配制度的不公平、评价机制的错位、考核机制的形式化,甚至操作上人为的漏洞,使不少高校教师产生心理上的消极感、失落感、愤懑感,甚至产生对抗心理、逆反心理和攀比心理。也有的教师因自身的因素,还产生了超高评价自我的心理。
2塑造健全的人格是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倘若说教书是指知识的传授,那么育人则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示范。在与学生交流接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人格方面的示范及言传身教,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自身人格的塑造既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要求。
, 百拇医药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格也称个性,一般是指具体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含以下层次:①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②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③性格: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还有诸如动机、兴情理想、信念等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健全的人格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部分。它的内容很丰富,包括:①价值观。价值观就是对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做人应具有的基本精神的价值判断。其中道德价值判断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不损人不害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恪守诚信等就是这种道德共识。它表现在职业道德上就是爱岗敬业。②人性。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社会属性包括人的阶级性、世俗性、文化性等;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有的,包括同情、怜悯、良心、亲情、慈善、仁爱、救助等。健全的人格认定的是善良人性。③基本人际态度。既要求尊重他人,不强求、不歧视、不侮辱他人;也尊重自己,不做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不拿自己的尊严、信仰做交易,即做到"自尊、自立、自爱、自强、自信"。④民族文化意识。一个人所属民族的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其产生支配性影响,民族文化是他的主导文化,具体应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来到高校不仅是"求知"还要"求实"。一位教育家比喻:"求知"好比是储存干粮,"求实"好比是装备猎枪训练打猎。大学生好比是准备出发大森林的猎人,在茫茫大森林中干粮总会吃光,而打猎才是获取粮食的可靠保证。"教书"对应"求知","育人"对应"求实",两者都很重要,前者是基础,后者则是搏击社会的真正力量。
, http://www.100md.com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对高校教师来说,知识丰富、观念更新固然重要,但是,它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的教学格言在今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这里的"身"不仅指导教师以身作则,还指对至善人格的追求和良好心理素质外在的表现。可以说,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对大学生是无形的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润物细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
3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综合措施
3.1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待遇,增强其社会自豪感,夯实其心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校教师作为人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自身多种多样的需求,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应当甘为人梯"、"教师是红烛"等充满光环色彩的宣传口号下错误地忽略这一群体的普遍而基本的需求,从而一味脱离实际地强调教师要"奉献、奉献、再奉献"。应该从满足人的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出发,高度重视教师的多种需求。当前高校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还非常低,物质需求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来说仍是第一位的需求,政府和高校应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生活待遇问题。另外,满足精神需求也十分重要。高校教师对尊严、荣誉、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也急为迫切和突出。精神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内心就会失去平衡,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就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说到人的需求的5大层次:即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假如高校教师生活艰难,在社会上"居无所、食单一、穿无新",许多基本需求不能够得到应有的满足,心理状况会如何呢?从心理学分析,人的需求如果部分得到满足,渴求程度就会加大,就会给人带来新的更加刺激的联想。反之,如果长久无法得到满足,渴求程度就会日益降低,从而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就会处于"零状态"。所以,切实解决高校教师物质和精神生活待遇刻不容缓。最近,清华大学大幅度提高教职工工资使各高校教师为之振奋。
, http://www.100md.com
3.2加强平等、民主、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
针对高校教师的心理特征,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提高其心理素质为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工作机制。高校教师早已厌倦那种行政手段过多介入的做法。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善于疏导,注意发扬民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工作做到高校教师的心灵深处去。要通过主体人的觉悟及能动性产生工作效果,纠正原有的心理失衡,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从而于无形中促进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
3.3强化高校教师的人格自我完善意识
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较高,但人格方面参差不齐。如个别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等权力接受学生的礼物,这就是教师心理素质很差的表现。因此,高校教师人格意识的强化十分重要。健全的心理素质是知、情、意在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协调,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形成强烈的"为人师表"的自我人格建构意识。一方面,高校教师应该自尊、自重、自爱、自强自息,增强师德意识。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要作出表率,以促成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高尚、健全的心理素质的渴望;另一方面,要倡导高校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进修、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因为,教师心理素质的完善、发展和提高,从根本上讲,在于教师主体心理的内在转化,所以高校教师应自觉生动地寻找自身心理素质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去克服这些缺点,形成高尚、独立的人格。
, 百拇医药
3.4树立现代终生教育观,加强教师综合素质方面的继续教育
综合素质继续教育包括师德强化、文明行为再教育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但最根本的还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强化。如对新教师应加强其对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规范的培训,使他们在继续教育中更直接形象地领悟和掌握教育工作者的正确行为方式,从而使其心理素质在一开始便有一个良好的表现。这种"大教育"观念的树立,有助于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能够更好地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胜任工作。
余琳,女,45岁,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0-02-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