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教育》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59103
传染病健康教育的重点环节
http://www.100md.com 《中国健康教育》 1999年第2期
     作者:孙学礼 刘元

    单位:孙学礼 030013,太原铁路中心卫生防疫站;刘元 030012,山西省卫生防疫站

    关键词:健康教育;传染病

    中国健康教育990220 摘 要 本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从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因素入手,对传染病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重点对象及传播方式和时机等环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传染病健康教育中在个人健康行为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政府行为的开发教育,政府行为应与个人行为教育并重。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需要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措施,需要有关部门的配合和协作,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和支持,而健康教育正是开发领导、协调部门、动员组织群众的桥梁,是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健康教育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起着不可取代的先导和促进作用,已成为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拟用系统分析方法从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入手,对传染病健康教育的重点环节进行探讨。
, 百拇医药
    图1 传染病发生与流行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图

    一、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生物学基础。三个环节能否相互连接和协同起作用,还必须通过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即流行过程始终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1](见系统分析图)研究传染病健康教育的重点环节,必须综合考虑影响传染病发生的诸多因素,研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因素是研究传染病健康教育重点环节的基础。

    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健康信息的传播贯穿始终。基于上述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因素,分析传染病健康教育的重点环节,就是围绕健康教育内容对象、方法和时机等方面。分析哪些因素通过人为因素可以改变;在所有可改变因素中,哪些是最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则可认为是某些病的健康教育重点。
, 百拇医药
    二、传染病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1.针对生物学基础的教育内容:

    (1)有关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即各种传染病的一般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主要危害,必要的疫情及预测预报情况,使大家对传染病引起警觉且具备一般和必要的预防知识。

    (2)控制传染源的知识:动物源性及虫媒传染病传染源的控制知识和方法,如鼠源性传染病中鼠疫、行性出血热等疾病,要向群众宣传鼠的危害、灭鼠的方法,使群众自觉参与灭鼠等。传染病患者和带菌者作为传染源,要进行隔离和管理知识的教育,特别对家庭隔离病人更应注意此方面的教育。其次,随着卫生知识的普及,注意教育公众正确对待传染病患者,防止对常见、多发传染病病人隔离的轻视和麻痹,而对病死率高、少见传染病和感染者的恐惧倾向。如对待痢疾病人,隔离意识差;对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恐惧害怕,这方面应该加以引导和教育。

    (3)切断传播病途径的知识:针对不同类型传染病传播途径,教给大家相应的预防知识,如消化道传染病,采取“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措施,防止病从口入;又如性传播疾病,主要教育大家洁身自爱,注意不良性行为等。
, http://www.100md.com
    (4)提高人群免疫力的知识:主要是普及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的知识。在我国,由于政府的重视、卫生与其它部门的努力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计免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这与健康教育有一定关系,但随着计划免疫工作深入开展和面临消灭和消除一些传染病(如脊灰、麻疹)的艰巨形势,这方面的健康教育仍是一重点,必须做好。

    2.针对社会影响因素方面的教育内容:

    既然传染病发生影响因素中,社会因素起着一定的作用,那么传染病健教内容就不能忽视有关方面的内容。

    (1)传染病有关法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由行政管理转入法制管理,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是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为了深入贯彻实施有关法规,必须宣传传染病法规内容与知识,使大家知法懂法,并自觉地守法,以便共同做好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 百拇医药
    (2)政府行为的有关内容:传染病防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疾病预防和控制是政府行为,卫生部门和其它部门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此项工作。《传染病防治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制订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笔者认为:传染病防治的政府行为包括三方面内容:传染病防治的卫生资源投入(人、财、物)、管理力度(行政管理、法制管理)、动员社会参与(群众及有关部门)和决策能力。健康教育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干预,应包括对政府行为的干预,即人们所说的开发领导。

    (3)公共卫生道德及不良风俗习惯教育的内容:很多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与不良的公共卫生行为及风俗习惯有关。因此,这两方面的教育也十分重要,通过教育逐步使大家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道德,改变不良卫生行为和习惯,减少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如当前我国控制HIV/AIDS的感染和流行,针对通过静脉吸毒(特别是混用注射器)这一主要传播方式[2],在人群中加强性观念和危险行为的教育显得十分迫切。
, 百拇医药
    三、传染病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

    1.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政府领导者的传染病防治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政府对防治的重视程度,所以,只有首先向各级政府的领导宣传,才能使他们认识和重视这项工作,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并进行科学决策。其次,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也是传染病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他们是一个部门的决策者,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和号召力,他们重视了才能很好地完成政府交给本部门的有关防治工作。

    2.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所谓高危人群是指由于某些人群的一些共同特点,决定了这部分人群中发生某种传染病的危险性比较高。对高危人群要进行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根据结果,对这部分人群采取可行的、针对性教育和干预措施。重点人群则应包括;在校学生及医院的门诊、住院患者,饮食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首先,传染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应利用学校这一传播知识的场所,抓好中小学生的传染病健康教育。因为他们所占比例大,最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当他们步入社会后,就会对改善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环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利用医院这一特殊场所,把传染病健康教育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贯穿诊治工作的始终,利用病人求医时最易接受健康教育的心理,寓教育于诊治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http://www.100md.com
    饮食、公共场所(饮水)等从业人员,由于其职业特点,传播疾病的危险性较大。故应把传染病健康教育作为从业人员健康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进行强化教育。其中,个体从业人员又是这部分人群中培训教育的重点对象。

    四、传染病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与时机

    1.传播方式:主要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主要包括卫生专业人员接受病人或家属的咨询,健康教育人员与受教育者的谈话,中小学生的卫生课,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等,这种传播方式的优点是不受媒体限制,针对性强,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可以有一定的交流。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形式的多样化,大众传播是传染病健康教育的主要传播方式,如:通过卫生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特别是随着目前电视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播形式更是趋势向生活化和商品化:可用电视公益广告、商品的外包装等形式进行有关内容宣传教育。

, http://www.100md.com     2.传播时机:传染病健康教育应该是经常、持久的,应结合日常的预防保健、传染病防治和计划免疫工作,把传染病健康教育贯穿其始终,但是为了突出效果,也应选择有利时机,如: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特点,在流行季节前进行宣传教育;结合每年的有关卫生日,进行健康教育,如“4.25”儿童计免宣传日、强化免疫日、艾滋病日等;传染病流行时,要有针对性、突击性地进行防止疾病发生和疫性扩散的健康教育,如消毒、隔离、检疫、预防接种等卫生知识及行为教育;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或创建卫生城市的时机。进行传染病健康教育,在我国这两项活动是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参与卫生防病工作的好方式,同时也是对各级领导乃至普通公民进行防病教育的极佳时机。

    传染病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和时机,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对象等实际,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不可一概而论。

    五、建议

    1.在个人健康行为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政府行为的开发教育,政府行为开发教育应与个人行为教育并重。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笔者认为,这种行为不仅仅指个体或每个人所采取的健康的行为,更重要的还应包括前述的政府行为。政府行为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前提和保障因素,对传染病防治而言政府行为比个体行为更重要。在对个体行为与政府行为教育和干预的过程中,二者的区别只是对象的不同,内容上的侧重点不同,以及方式方法上的区别。
, http://www.100md.com
    2.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内容,除医学卫生方面的内容外,不能忽视社会影响因素的内容,并加强传染病学与行为科学的合作研究,通过研究社会行为,为传染病健康教育及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3.传染病健康教育中,应使用“健康教育”一词,避免使用“卫生宣传”,因为卫生宣传教育基本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播,而现在的工作内容远不止于此。

    参考文献

    1 陈志新.见:连志浩,主编.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6-159

    2 李河,张孔来.HIV/AIDS有关的社会行为学研究进展.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2):120.

    (收稿:1998-09-18 修回:1999-01-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