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哲学》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59343
全科医学的诞生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必然与展望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2期
     作者:杨松

    单位:杨松(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 流行病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222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2-0053-02

    1 全科医学的起源

    18~19世纪,近代医学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基础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尚处于未分化阶段,当时的医生是不分科的。他们将内、外科等学科知识和药剂知识结合起来,遂逐渐形成了通科医生。这些通科医生都受欢迎和尊敬。因为他们在病人处于危难之际能及时地给予病人及亲属帮助和安慰,从病到离世一直陪伴着患者、亲属及其家庭,成为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和健康咨询者。但是进入20世纪后,随着化学、生理学、物理学及细菌学等边缘学科的发展,医学知识量呈迅猛增长,尤其是二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先进的医疗技术为医生们(通科医生)提供了有效的“武器”,对过去束手无策的传染病、流行病、营养缺乏等病症有了降服的手段,一改过去医生那种“协助疗病者”的形象。由于医学知识飞速发展,使当时从事通科医疗的医生们认识到,他们不可能掌握医学上所有知识,致力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会更容易些,故在本世纪初,分出了儿、妇、产、内、外等医学专科。随着近代先进医疗器械、技术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已形成了专门科室的专科又派生出亚专科,这种趋向使医院的规模越办越大,科室越分越细,仪器越发展越精密,这种导向使得人们对大医院和专科医生产生无条件崇拜。与此同时,社区中由于没有高科技的医疗仪器设备和知名的医疗专家,而处于被遗忘的境地,故我国解放初期各社区设立的群防站、卫生站等最基层的初级卫生保健单位,逐渐被冷落。
, http://www.100md.com
    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儿童、青壮年病死率下降,老年人寿命延长,人口的急剧的膨胀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的改变,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导致心理、社会因素疾病的增加;医院规划越来越大,科室越分越细,仪器越发展越精,从一个侧面导致了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医生们只注意到病人的“病”,忽视了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人。此外,医院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精密仪器的更新、医疗成本的增加,使得医院的服务十分昂贵,住院标准日益提高,以致某些个人某些单位难以承受。综上可见,老年化社会的来临,老年病及慢性病的增加,他们不可能都送到大医院接受治疗;他们需要社区的基层保健照顾,大医院也不可能把所有患心理障碍性病人收进医院,但他们需要预防、治疗和康复,需要心理行为指导,需要陪伴他们的医疗照顾(care),而不仅仅单纯是医院里的精确的生物诊断和治疗(cure);昂贵的医院治疗使一些病人对医院望而却步,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尽可能去医院就诊,因此忽略了预防性治疗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不少病人,一旦确诊却病入膏肓。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被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替代,疾病的病因不再是生物学因素,还必须虑及病人的病及病人所处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付疾病不光要依赖医生的作用,还须用卫生保健制度。故人们又呼唤全科医生及全科医学的回归。全科医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 http://www.100md.com
    2 全科医学的诞生

    1964年,美国家庭考试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Practice,ABFP)成立,标志着美国第20个医学专科——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的诞生。家庭医学突出了立足社区、家庭为单位的特色。1966年,首次家庭/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训练课程在加拿大的3所大学医院开设(Calgary、McMaster、Western Ontario University),目前,加拿大所有医学院均没有家庭/全科医学系,家庭医师的数量已占所有医师的50%,40%~50%的医学生毕业后选择家庭/全科住院医师训练。1972年,世界全科医学专门组织—世界全科/家庭医师学会(World organiz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s,academies and academic associa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family physicians,WONCA)成立,至1986年已有近40个国家加入了WONCA。自WONCA成立到1995年6月已召开了14次世界性学术会议和多次的区域性会议。最近的第十四届全科医学会议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来自66个国家3 000多代表出席了会议,WONCA主席Peter.C.Y.Lee博士,前两任主席Dr.Rujakumar和Dr.Donald.W.Rae及下任主席瑞典的Dr.Goran.Sjonell出席了大会,我国来自北京、天津、广州、佳木斯等地的19位代表及卫生部外事司司长,北京全科医学会理事李士绰也出席了大会。在历届会议上交流的大量学术论文和全国家庭/全科医学界主办的多种学术刊物表明,这一学科的发展已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得到了医学界和公众的认可。
, http://www.100md.com
    3 全科医学引入我国的必然

    回顾我国的近代医学史,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的卫生工作方针就确定了为广大基层服务的宗旨。城乡三级医疗网的设立,广大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积极努力,为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8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医疗保健工作越来越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基层卫生队伍的新途径。1988年,世界家庭医学会组织主席Dr.Rajakumar访问我国并倡仪在中国逐步开展全科医疗制度。我国有关领导人和一些有识之士也敏锐感觉到,发展这一新学科会对我国初保事业的提高大有裨益。1989年首届国际全科医学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广州等也成立了全科医学会并在北京的首都医学院设立了全科医疗培训中心。1992年3月,全国60余名学员接受首届全国全科医师培训班的训练。从此,全国性的全科医疗试点工作在我国全面铺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浙江、黑龙江、新疆、河南等省市先后开展了这项工作。1991、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两届全国全科医学理论研讨会。1995年在北京又召开了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疗实践研讨会。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1]我国明确规定:“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内容是: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及老、幼、妇、残的保健等”。可见全科医学适应了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全科医学模式的引入也可以提高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9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质量;有利于解决社会老龄化、疾病谱改变的问题;有利于解决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平均和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生物、心理、社会多层面照顾;有利于第二次卫生革命的成功;有利于加快实现HFA/2000(即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
, 百拇医药
    4 展望

    全科医学诞生于6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我国的发展也仅10年时间。由于全科医学是集防、治、保、康、健、计六位一体的医学模式,服务手段采用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等方面的理论及高新技术为社会群体服务,卫生服务对象远远超出了疾病。其理论的先进性、全面性,实践的可操作性等优点,很快在我国得到发展。1998年6月我国创立了《中国全科医学杂志》,该杂志的问世顺应了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是国家领导人、卫生行政人员及不少医学专家关心、支持后的结晶,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经济上还欠发达,发展全科医学势在必行。首先,卫生管理决策部门、高等医学院校及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对当前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人员(尤其是广大基层和农村)、全科医生严重匮乏现状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足够认识,将全科医生的培养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来抓;其次卫生决策部门要高度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制定适于该学科发展的政策[2];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全科医学,近50%医生都将成为全科医生,而严重缺乏全科医师的现状启示我们,培养大批合格全科医生迫在眉睫,其中科研院校责任重大。培养全科人才是发展医学的关键[3]。国外是各医学院校经过全科专业培养,取得全科学历才能到社区工作,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1∶1。而我国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上述任务显然不切实际。必须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办学方式培养全科人才。加大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对现有医务人员进行轮训和培养,提倡夜大和函授教育等,使之能尽快适应全科工作的特点。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杨松(1970~),男,重庆人,现为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流行病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梁万年,顾溪,汪雪梅.全科医学知识问答(四)[J].中国全科医学,1999,2(1):74.

    [2]王素瑛,刘利艶.发展全科医学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J].中国全科医学,1999年增刊.

    [3]糜建民,王和国.培养全科人才是发展全科医疗的关键[J].中国全科医学,1999年增刊.

    收稿日期:1999-10-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