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学性评价应有的视角
作者:孙超
单位: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关键词:中医科学性;评价;视角
医学与哲学000709摘要:对中医的科学性评价,应考虑到评判价值的非中立性,通过对中医的历史及未来发展的分析和我们科学观念的改变去完成。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7-0027-02
A Proper Angle of View to Arbitrate the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TCM Theory
SUN Chao
(Anhui college of TCM,Hefei 230038,China)
, http://www.100md.com
Abstract:The arbitrament to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TCM should be on basis of the non-neutrality measure of value.By analyse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TCM,we must change our original views of science to expand the field of TCM in future.
Key Words:scientific character of TCM;arbitrament;angle of view
1 价值非中立性的评价视角
科学理论不仅具有经验性基础,通过经验检验去验证,同时科学还具有解释功能与实用性、工具性等价值特征。近代物理学家通过理性智能极端的专门化去体验世界,而东方“神秘主义”者则是通过直觉智能极端的专门化去体验世界[1]。不同的评价主体出于需要和价值观的差异,会对同一科学理论作出不同的评价。
, 百拇医药
中医学从认识和掌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角度,从整体上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形成了一种研究人体复杂体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学说在生命观念中的演绎;整体恒动论是在天人合一论前提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再认识,其特征是整体性及运动的系统辩证方法;而体质相异论也着眼于不同的人之间的体质差异性,从形态类型到心理、生理因素,个体的差异性是决定治法、用药的重要依据。这些阐述皆不同于西医解剖镜下的微观认识,带有丰富的人文倾向和特征。中医治病的历史久远,中医把维护人体的健康长寿、预防疾病、调节心理平衡作为研究对象,整体调节、辨证论治、自然疗法所显示的优势也至今而存。
中医科学所带有的人文特征在评价其科学性中是不可忽视的,现代科学发展中,科学日益走向人文化,如惠勒提出的“参与者宇宙”概念,卡特等提出的“人择原理”,揭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原本就存在着的统一性,科学的人性化日益成为当代科学的崇高理想。中医在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中是“单薄”的,但当我们发现科学主义发展中所分化出其自身异化产物(如唯科学主义),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自缚”障碍时,我们会在人们大喊“科学终结了”之时,面对中医而进行审视,也许会有一种新的感受。人原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实践而形成自我超越,但实践活动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掺杂着理性的、非理性的因素,其结果既有人自身的对象化,也有对象的人化。那么对于一门科学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说明。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关于健康和疾病互相转化的过程,如中医学从认识主体与客体关系角度描述认识对象,以人为出发点考虑所有环境因素对诊疗的影响,皆体现中医独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方法的结合体[2]。
, http://www.100md.com
2 回溯和前瞻的历史视角
在中西医交流剧增且西医在整体水平较有优势的状况下,中医并未像其它学科一样被西医所取代。据王吉民、傅维康编撰的《中国医史西文著作目录》所示:到1902年中国正式废科举兴学校止,中医书译成西文或西人撰述的中医药书计128种;而梁启超在1897年著《西学书目录》共载出中文西医著作为50种。可见我国近代引进西学呼声最高之时,中医西渐之势尚未逆转,至少中医不是如同其它学科一样完全被西医替代,更不用说“西化”了。近年以来,中西医之争,中医废存,风风雨雨,也未曾把中医排除在医学体系之外,且愈来愈随着非传染性疾病构成疾病谱的主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传统医学的普遍重视,显示出更强的生机和更多的发展机遇。我们只能得到这样的启示:中医具有鲜明的独立性,不可替代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只能说明中、西医的发生、发展各自遵循自己的独特范式和研究角度。
人们往往对中医理论的永恒性、理论框架的局限性及其经验的主观性做出其不符合医学科学标准的评判。我们暂且不去阐述中医在发生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人类实践水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科学方法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现代医学现有的成就或许还不能担负起中医现代化的任务,如在系统论科学方法未成熟之时,中医的“科学化”不可能过早地被诠释和阐明。中医学所固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整合的系统思维方式及以社会的人、宇宙的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精神,都是从非认识主义角度出发的,显然不合于西方文化理性主义的科学标准。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中医学的研究带来了契机,中医学以上三个观点,都和以信息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有着和谐发展的内在联系[3]。由于中医学包含了丰富的系统论、全息论及生态原理、自组织原理的因素,其理论范式本质上是适合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重视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体现了生物—社会—心理学模式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坚信在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氛围中,中医学应占有一个更合理的空间,正如普里高津所言:一个新的综合,将是把强调实验及定量表述的西方传统与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这一观点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当然,中医在未来的发展,也必须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入手,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人文社会医学,才能更好地创新完善。
, 百拇医药
3 新科学哲学的观念视角
我们对中医学的未来发展的认识,首先应转变自己现有的科学哲学观念,这是我们发展中医或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基础。中医学在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观念中有着一定的逻辑合理性,科学研究和认识纲领从古代充满直观、模糊、整体特征转变发展到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还原论经典,至本世纪初,这种经典的世界图景开始变得毛病百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自然哲学中重新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新兴的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生态科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整体观念;非还原观念、非决定论观念和复杂性观念,与自然界生命的有机原则相连接。大科学观念也显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汇流的趋势,未来科学的方向已不可能仍沿着还原论的线性走向发展。这正是我们科学观念转变和重塑的基础。
无论从逻辑实证主义,还是证伪主义、历史主义到科学评价的多元标准,我们可看到对中医非科学性的评价有一个弱化的趋势。形而上学科学哲学观认为科学的目的是求真;经验论的科学哲学进一步认为科学目的是一切基于观察之上而获取与可观察现象一致的理论,理论的接受涉及理论在经验上的适当性。但当代科学已经涉及到一些非充分决定论的领域,如量子力学领域的随机性现象的存在,量子测量的相互作用性质的明显化,让人们无法作出较为客观的说明;而其解释也不可避免地与某种表达能力有关。奎因提出了用实用性标准替代证实性的观点,在意义理论方面,应把本体论的承诺与实际的经验事实区分对待。劳丹、范*弗拉森、罗蒂、法因等人认为:科学的目的并非达到真理,科学理论的存在是相对于科学家的实践而言的。理论的接受是个实用性的问题;理论的说明是个语用学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在语用学的科学说明观上,范*弗拉森认为:科学理论只是一个关于实在世界的大体模型,它不可能完全地按照某种模式说明具体现象,它必须会与使用理论的人相关。同时,理论作为模型只是包含对可能世界的认识,而说明则针对具体的现实现象[4]。人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是十分复杂而多元的系统,任何一个“科学”的医学理论均不可能是“真实”的真理体系,我们再不能以“不科学”简单地否定中医学的医学意义。我们应在世界医学发展的转折变化之时,认真地审视,合理地定位中医,才能很好地发展中医,发掘中医的潜在优势和实用价值,才能谈得上振兴中医。
作者简介:孙超(1966~),男,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现为安徽中医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卡普拉.物理学之“道”[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 邱鸿钟.论中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方法[J].医学与哲学,1999,20(1):4.
[3] 任廷革.中医研究的新思路[M].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
[4] 郑祥福.范*弗拉森与后现代科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收稿日期:2000-03-27, http://www.100md.com
单位: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关键词:中医科学性;评价;视角
医学与哲学000709摘要:对中医的科学性评价,应考虑到评判价值的非中立性,通过对中医的历史及未来发展的分析和我们科学观念的改变去完成。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7-0027-02
A Proper Angle of View to Arbitrate the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TCM Theory
SUN Chao
(Anhui college of TCM,Hefei 230038,China)
, http://www.100md.com
Abstract:The arbitrament to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TCM should be on basis of the non-neutrality measure of value.By analyse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TCM,we must change our original views of science to expand the field of TCM in future.
Key Words:scientific character of TCM;arbitrament;angle of view
1 价值非中立性的评价视角
科学理论不仅具有经验性基础,通过经验检验去验证,同时科学还具有解释功能与实用性、工具性等价值特征。近代物理学家通过理性智能极端的专门化去体验世界,而东方“神秘主义”者则是通过直觉智能极端的专门化去体验世界[1]。不同的评价主体出于需要和价值观的差异,会对同一科学理论作出不同的评价。
, 百拇医药
中医学从认识和掌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角度,从整体上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形成了一种研究人体复杂体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学说在生命观念中的演绎;整体恒动论是在天人合一论前提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再认识,其特征是整体性及运动的系统辩证方法;而体质相异论也着眼于不同的人之间的体质差异性,从形态类型到心理、生理因素,个体的差异性是决定治法、用药的重要依据。这些阐述皆不同于西医解剖镜下的微观认识,带有丰富的人文倾向和特征。中医治病的历史久远,中医把维护人体的健康长寿、预防疾病、调节心理平衡作为研究对象,整体调节、辨证论治、自然疗法所显示的优势也至今而存。
中医科学所带有的人文特征在评价其科学性中是不可忽视的,现代科学发展中,科学日益走向人文化,如惠勒提出的“参与者宇宙”概念,卡特等提出的“人择原理”,揭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原本就存在着的统一性,科学的人性化日益成为当代科学的崇高理想。中医在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中是“单薄”的,但当我们发现科学主义发展中所分化出其自身异化产物(如唯科学主义),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自缚”障碍时,我们会在人们大喊“科学终结了”之时,面对中医而进行审视,也许会有一种新的感受。人原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实践而形成自我超越,但实践活动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掺杂着理性的、非理性的因素,其结果既有人自身的对象化,也有对象的人化。那么对于一门科学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说明。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关于健康和疾病互相转化的过程,如中医学从认识主体与客体关系角度描述认识对象,以人为出发点考虑所有环境因素对诊疗的影响,皆体现中医独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方法的结合体[2]。
, http://www.100md.com
2 回溯和前瞻的历史视角
在中西医交流剧增且西医在整体水平较有优势的状况下,中医并未像其它学科一样被西医所取代。据王吉民、傅维康编撰的《中国医史西文著作目录》所示:到1902年中国正式废科举兴学校止,中医书译成西文或西人撰述的中医药书计128种;而梁启超在1897年著《西学书目录》共载出中文西医著作为50种。可见我国近代引进西学呼声最高之时,中医西渐之势尚未逆转,至少中医不是如同其它学科一样完全被西医替代,更不用说“西化”了。近年以来,中西医之争,中医废存,风风雨雨,也未曾把中医排除在医学体系之外,且愈来愈随着非传染性疾病构成疾病谱的主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传统医学的普遍重视,显示出更强的生机和更多的发展机遇。我们只能得到这样的启示:中医具有鲜明的独立性,不可替代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只能说明中、西医的发生、发展各自遵循自己的独特范式和研究角度。
人们往往对中医理论的永恒性、理论框架的局限性及其经验的主观性做出其不符合医学科学标准的评判。我们暂且不去阐述中医在发生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人类实践水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科学方法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现代医学现有的成就或许还不能担负起中医现代化的任务,如在系统论科学方法未成熟之时,中医的“科学化”不可能过早地被诠释和阐明。中医学所固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整合的系统思维方式及以社会的人、宇宙的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精神,都是从非认识主义角度出发的,显然不合于西方文化理性主义的科学标准。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中医学的研究带来了契机,中医学以上三个观点,都和以信息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有着和谐发展的内在联系[3]。由于中医学包含了丰富的系统论、全息论及生态原理、自组织原理的因素,其理论范式本质上是适合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重视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体现了生物—社会—心理学模式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坚信在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氛围中,中医学应占有一个更合理的空间,正如普里高津所言:一个新的综合,将是把强调实验及定量表述的西方传统与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这一观点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当然,中医在未来的发展,也必须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入手,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人文社会医学,才能更好地创新完善。
, 百拇医药
3 新科学哲学的观念视角
我们对中医学的未来发展的认识,首先应转变自己现有的科学哲学观念,这是我们发展中医或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基础。中医学在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观念中有着一定的逻辑合理性,科学研究和认识纲领从古代充满直观、模糊、整体特征转变发展到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还原论经典,至本世纪初,这种经典的世界图景开始变得毛病百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自然哲学中重新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新兴的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生态科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整体观念;非还原观念、非决定论观念和复杂性观念,与自然界生命的有机原则相连接。大科学观念也显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汇流的趋势,未来科学的方向已不可能仍沿着还原论的线性走向发展。这正是我们科学观念转变和重塑的基础。
无论从逻辑实证主义,还是证伪主义、历史主义到科学评价的多元标准,我们可看到对中医非科学性的评价有一个弱化的趋势。形而上学科学哲学观认为科学的目的是求真;经验论的科学哲学进一步认为科学目的是一切基于观察之上而获取与可观察现象一致的理论,理论的接受涉及理论在经验上的适当性。但当代科学已经涉及到一些非充分决定论的领域,如量子力学领域的随机性现象的存在,量子测量的相互作用性质的明显化,让人们无法作出较为客观的说明;而其解释也不可避免地与某种表达能力有关。奎因提出了用实用性标准替代证实性的观点,在意义理论方面,应把本体论的承诺与实际的经验事实区分对待。劳丹、范*弗拉森、罗蒂、法因等人认为:科学的目的并非达到真理,科学理论的存在是相对于科学家的实践而言的。理论的接受是个实用性的问题;理论的说明是个语用学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在语用学的科学说明观上,范*弗拉森认为:科学理论只是一个关于实在世界的大体模型,它不可能完全地按照某种模式说明具体现象,它必须会与使用理论的人相关。同时,理论作为模型只是包含对可能世界的认识,而说明则针对具体的现实现象[4]。人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是十分复杂而多元的系统,任何一个“科学”的医学理论均不可能是“真实”的真理体系,我们再不能以“不科学”简单地否定中医学的医学意义。我们应在世界医学发展的转折变化之时,认真地审视,合理地定位中医,才能很好地发展中医,发掘中医的潜在优势和实用价值,才能谈得上振兴中医。
作者简介:孙超(1966~),男,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现为安徽中医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卡普拉.物理学之“道”[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 邱鸿钟.论中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方法[J].医学与哲学,1999,20(1):4.
[3] 任廷革.中医研究的新思路[M].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
[4] 郑祥福.范*弗拉森与后现代科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收稿日期:2000-03-2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