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的尴尬与中医学的多向度发展
作者:陈少宗 王杰
单位:陈少宗(山东针灸研究所 全息生物医学研究室,山东 济南 250014);王杰(山东省立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关键词:科学主义;传统中医学;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
医学与哲学000707摘要:近50年的中医现代化研究暴露了科学主义试图消解其他向度存在的独尊倾向,而经络实质研究、证客观化研究等方面的失败,宣告了科学主义并不是解决中医学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科学主义所遇到的这种尴尬局面表明,中医学应该有多种向度的发展,除了现代化研究这一模式之外,至少还应当有两种向度的存在,即原有形态的传统中医学体系应继续存在下去,传统中医学在技术上与西医学的结合应当受到鼓励。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7-0021-03
, 百拇医药
Awkward of Scientism and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HEN Shao-zong WANG Jie
(1.Shandong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Science,Jinan 250014,China;2.Shandong Province Hospital,Jinan 250000,China)
Abstract:Modern research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recent 50 years expose an overweening tendency of scientism extempting to exclude other aspects.Failures in the researches of merdiom substance and evidence objectiving declare that scientism is not the drug for soloing all question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This awkward situation show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should develop multidimensionally.Except the model of modern experiment researches,at least there are two other aspects,one is that the primary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ep in exist,the second is that the combination in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rdern medicine should be encouraged.
, http://www.100md.com
Key Words:scientism;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omb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1 科学并非人类知识体系的唯一构成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意志,与之相关的是价值标准,在科学主义泛化的大背景下,呈现了这样一种倾向:科学的价值标准成为了人类知识体系中压倒一切的标准,对科学的这种崇拜,使人确立了一种科学万能的信念。中医现代化研究的50年便是以这种信念作为支撑的。
事实上,科学并非人类知识体系的唯一构成。从宽泛的文化背景来讲,除了科学形态的知识之外,还有人文形态的知识。科学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自我再生的能力,这种再生性使科学成为一种自我延续、自我繁衍的系统,如果不能作适当的引导和调节,它往往会产生与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相冲突的趋向。相对而言,人文研究往往更直接地导源于生活世界本身的问题,并更敏感地折射生活世界的需要,这种需要和问题既是人文研究的出发点,也规定了人文研究的方向,它不仅使人文研究难以游离社会的现实发展,而且要求人文的思考为社会的未来走向提供文化层面的范导。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这种价值与文化的范导,无疑亦有助于抑制科学世界自我衍化可能导致的消极趋向[1]。总之,人类的知识体系并非由单一的科学成分所构成,而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以科学精神消解人文世界,或是以人文精神消解科学世界,都有悖于人类知识体系的二重构成。
, http://www.100md.com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近代之后越发疏离和对峙,并引发了唯科学主义独尊的危险性,这一点在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此种倾向应当得到扭转,这包括两方面的意思:首先破除唯科学精神独尊的信念,超越以科学精神消除人文世界的企图,承认并尊重知识体系的二重文化构成;在此基础上,加强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对话与沟通,使科学主义的价值目标与人文主义的价值目标尽可能保持一致,以实现整体上的文化整合与统一。而这一点是今天的中医学研究非常需要的。
2 科学主义“泛化”于中医学的尴尬
科学主义在中医学的“渗透”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这风风雨雨的近一个世纪中,中医学的所有主要概念和重大理论无一不曾受到过科学技术或科学方法的洗礼,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学说及三焦、命门等等,无一例外地被科学之“刀”所解剖或被科学之“眼”所透视。然而,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其结果近乎一无所获。
, http://www.100md.com 2.1 经络现代化研究工作的失败
经络现代化研究的初衷是要弄清楚经络的本质,进而建立起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经络理论。然而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经络既不是已经发现的某种结构或某个系统或某几种结构的特异组合体,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经络可能是某种尚未发现的特殊结构。关于这几十年的工作,刘澄中教授曾将其总结为三派两流,即经络生物物理学派、经络生理学派、临床经络现象学派及正常生命现象论流派与临床经络现象论流派。经络生物物理学派认为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它理应具备与自然界完全统一的物理属性。正像一条金属线,它既可导电,又能反射光、导热、传声一样。这一学派以其十大突破性进展(隐性感传线、低阻线、高振动声线、截肢与动植物的低阻高振动声线、循经表皮菲薄沟槽、三维立体结构等)而得以宣布证实了经络系统的客观存在。经络生理学派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中的一个复杂系统、机能联络系统和反应系统。在功能上它具有稳定性和循经络穴位线性,有10厘米/秒级的传导速度,有潜伏期、乏感传期以及可阻滞性与效应性等生理学特征。在结构上,它可能是人体表面游离神经末梢或轴索分枝沿经络穴位的特异定位或特殊构型。上述两大学派已经结合成为正常生命论流派,这一流派主要以寻找经络在外周的物质基础的最高目标。而临床疾病现象论流派认为,循经感传及其他经络现象都属于临床现象,它们和临床疾病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因果关系,主张经络现象的客观过程在中枢,与大脑皮层的功能障碍有关[2]。可以看出,目前的三派两流远没有解决经络的实质问题,不管是外周论者还是中枢论者都不能对所有的经络问题作出较全面的揭示。另外,经络学说属于传统中医学体系内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理论,然而,上述谈到的三派两流均没有传统经络学说那样的指导作用。可以说三派两流均已远离了针灸临床实践的需要[3],从获取针灸临床的指导理论这个角度来讲,不但经络实质研究是失败的,整个经络学的现代化研究都是失败的。
, http://www.100md.com
2.2 证客观化研究的失败
中医证的客观化研究也就是中医诊断的客观化研究。由于中医对证的诊断缺乏客观化的标准,这使得经验成了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游灵”,让人难以把握。所以不少人认为,只要解决了证的客观化问题,中医学就可以走出困境。然而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这项工作是失败的。譬如国家“七五”攻关计划中脾气虚证的研究,该项研究获取了几十项与脾气虚证有关的客观指标,运用的方法包括透射扫描电镜分析、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分析等先进技术,广泛涉及到消化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能量代谢系统等,应该说该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在这几十项相关的客观指标中却没有一项称得上是脾气虚证的特异性指标。譬如运用血液流变学研究血瘀证的情况,在中医典型的血瘀证范畴内,有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并不典型,如肝硬化属于典型的血瘀证,但肝硬化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不呈现出高粘状态;而并不属于血瘀证范畴的病证,有的却呈现出血液流变学的典型改变,如属于热证范畴的感染性疾病,属于水肿范畴的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血液流变学检测即出现血粘度增高的趋势。事实上,中医证的客观化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失败。因为中医的一个证往往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而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虽然多种疾病能够呈现出类同的临床症状,但这些疾病之间往往具有本质的差异,它们一般都具有自己的特异性客观指标,如果将这些互不关联乃至相互对立的指标作为某一个证的客观指标,很显然,它们当中的任何一项都不可能成为该证的特异性指标,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形。
, http://www.100md.com
3 中医学的多向度发展
3.1原有形态的传统中医学体系的存在应当受到尊重
原有形态的中医学体系的继续存在应当受到尊重,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是其存在并应当受到尊重的基础。关于传统中医学的学术性质至今仍有分岐,有人认为中医学的学术性质属自然哲学,有人认为中医学是科学,有人认为中医学属潜科学,还有人认为中医学是一门技艺。无论中医学的学术性质是什么,其临床疗效是学术界所公认的,这一点是传统中医学存在至今并将继续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传统中医学内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其继续存在下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科学与人文的分野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渐趋明昕起来的,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光阴才有了二者在今天的分裂、对峙局面。而在近代之前,科学与人文是处于一种相互混杂的胶着状态。“E*A佰特在谈到牛顿以前的科学时,曾指出:‘至于前牛顿科学,那在英国和在大陆都与前牛顿哲学属于同一个运动:科学就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属于思辨形态的哲学,科学与自然哲学的融合,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科学与形上观念的纠缠。”[1]形成于两千多年之前的中医学,其强烈的思辨特征,根本无法让我们站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轻松析别她是科学,还是非科学抑或是人文学科。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对其进行现代化的研究,根本无法从现代科学意义上获取与这门远古学科中对等的概念和理论,也就是说科学的实证在此毫无意义。但是科学实证的失败,并不能表明远古学科的人文精神就可以不受尊重。第三,渗透于传统中医学内浓烈的民族情感是其继续存在下去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医学毕竟属于民族医学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待中医学的存在与发展问题上,必然透聚着十分复杂的民族情感,如果站在非民族虚无主义的角度,就应当意识到这一复杂问题的不可磨灭性。因此,从尊重民族情感的角度来讲,应当理解原有形态的传统中医学的存在。退一步讲,即使传统中医学的临床阵地还有可能萎缩下去,其史学文化价值也将与中华民族同在[5]。
, 百拇医药
3.2 传统中医学在技术上与西医学的结合将主导中医临床实践
虽然科学主义在中医学的“泛化”遇到了十分尴尬的局面,而原有形态的传统中医学的存在也需要得到尊重,但是传统中医学在实际应用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否则就不会有中医现代化或中西医结合的呼声了。这其中如何准确进行中医的临床诊断便是一直困扰学术界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认为,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应当接受传统中医学在技术上与西医学相结合的模式,这便是“以病统证”或“以病规范证”[4]。因为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失败的原因在于“一证串多病”,所以要打破这种局面就只有一个方法,即重新建立一套“一证对一病”的构架,确立“以病规范证”的模式,这是解决中医诊断客观化的主要乃至唯一的途径。尽管这样的客观化诊断的味道并不“纯正”,但这种技术上的结合毕竟非常实用。可以预见,传统中医学在技术上与西医学的这种结合将主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3.3 传统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将继续下去
, 百拇医药
科学主义“泛化”于中医学的尴尬,源于对传统中医学概念、理论的实证化研究的理念,但这项工作的失败并不会驱逐科学主义在中医学的存在。传统中医学、针灸学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是科学主义扎根于这一领域的最好理由。中医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必须要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机理揭示;再者,中医针灸疗法临床疗效的提高也需要探索现代化科学意义上的指导理论,这两方面的研究才会产生真正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学科领域,譬如全息生物医学的产生、现代时间针灸学的开拓及现代针灸学体系的建立便是这种探索的结果。显然,这样的现代化研究已经超越了原来的实证理念。
4 尾言
粗看起来,本文所阐述的观点似乎彼此抵触:既表明了科学主义“泛化”于中医学的尴尬局面,又强调科学主义应继续扎根于这一领域;既要让传统中医学存在下去,又要让中医学在技术上与西医学的结合主导中医的临床实践,还要让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继续下去。事实上,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并不自相矛盾,我们只是认为中医学的发展应该有多种向度,至少也应该有本文所阐述的这三种向度的存在,而不是单一的现代化模式或单一的传统模式,并且这多种向度的发展及相关的研究群体之间应当彼此认同、相互尊重。任何单一向度的存在或发展都难以充分展现中医学的光辉。当然,对于大多数的研究个体而言,很难既要在原有形态的传统中医学体系内求得学术发展,又要打破这种形态,去求得两种不同医学体系在技术上的恰当结合,或对其进行现代化的研究。这里所强调的是,无论你是赞成何种向度存在的个体,都应当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既倾注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应对其他向度的存在给予相当的关切。倾注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或发展模式,并不一定要以否定其他向度的存在为前提。每一种向度的存在肯定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需要一种豁达、宽容的文化姿态和文化氛围。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陈少宗(1963~),男,山东昌邑人,山东针灸研究所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全息生物医学、现代时间针灸学及相关哲学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国荣.科学的形上之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 刘澄中.中国经络现象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医学与哲学,1996(6):292.
[3] 陈少宗.经络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背离[J].医学与哲学,1997(增):18.
[4] 陈少宗.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误区[J].医学与哲学,1998(7):360.
[5] 陈少宗.传统中医学面临危机的根源与发展模式的选择[J].医学与哲学,1993(10):23.
收稿日期:2000-03-13
, 百拇医药
单位:陈少宗(山东针灸研究所 全息生物医学研究室,山东 济南 250014);王杰(山东省立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关键词:科学主义;传统中医学;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
医学与哲学000707摘要:近50年的中医现代化研究暴露了科学主义试图消解其他向度存在的独尊倾向,而经络实质研究、证客观化研究等方面的失败,宣告了科学主义并不是解决中医学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科学主义所遇到的这种尴尬局面表明,中医学应该有多种向度的发展,除了现代化研究这一模式之外,至少还应当有两种向度的存在,即原有形态的传统中医学体系应继续存在下去,传统中医学在技术上与西医学的结合应当受到鼓励。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7-0021-03
, 百拇医药
Awkward of Scientism and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HEN Shao-zong WANG Jie
(1.Shandong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Science,Jinan 250014,China;2.Shandong Province Hospital,Jinan 250000,China)
Abstract:Modern research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recent 50 years expose an overweening tendency of scientism extempting to exclude other aspects.Failures in the researches of merdiom substance and evidence objectiving declare that scientism is not the drug for soloing all question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This awkward situation show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should develop multidimensionally.Except the model of modern experiment researches,at least there are two other aspects,one is that the primary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ep in exist,the second is that the combination in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rdern medicine should be encouraged.
, http://www.100md.com
Key Words:scientism;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omb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1 科学并非人类知识体系的唯一构成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意志,与之相关的是价值标准,在科学主义泛化的大背景下,呈现了这样一种倾向:科学的价值标准成为了人类知识体系中压倒一切的标准,对科学的这种崇拜,使人确立了一种科学万能的信念。中医现代化研究的50年便是以这种信念作为支撑的。
事实上,科学并非人类知识体系的唯一构成。从宽泛的文化背景来讲,除了科学形态的知识之外,还有人文形态的知识。科学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自我再生的能力,这种再生性使科学成为一种自我延续、自我繁衍的系统,如果不能作适当的引导和调节,它往往会产生与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相冲突的趋向。相对而言,人文研究往往更直接地导源于生活世界本身的问题,并更敏感地折射生活世界的需要,这种需要和问题既是人文研究的出发点,也规定了人文研究的方向,它不仅使人文研究难以游离社会的现实发展,而且要求人文的思考为社会的未来走向提供文化层面的范导。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这种价值与文化的范导,无疑亦有助于抑制科学世界自我衍化可能导致的消极趋向[1]。总之,人类的知识体系并非由单一的科学成分所构成,而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以科学精神消解人文世界,或是以人文精神消解科学世界,都有悖于人类知识体系的二重构成。
, http://www.100md.com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近代之后越发疏离和对峙,并引发了唯科学主义独尊的危险性,这一点在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此种倾向应当得到扭转,这包括两方面的意思:首先破除唯科学精神独尊的信念,超越以科学精神消除人文世界的企图,承认并尊重知识体系的二重文化构成;在此基础上,加强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对话与沟通,使科学主义的价值目标与人文主义的价值目标尽可能保持一致,以实现整体上的文化整合与统一。而这一点是今天的中医学研究非常需要的。
2 科学主义“泛化”于中医学的尴尬
科学主义在中医学的“渗透”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这风风雨雨的近一个世纪中,中医学的所有主要概念和重大理论无一不曾受到过科学技术或科学方法的洗礼,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学说及三焦、命门等等,无一例外地被科学之“刀”所解剖或被科学之“眼”所透视。然而,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其结果近乎一无所获。
, http://www.100md.com 2.1 经络现代化研究工作的失败
经络现代化研究的初衷是要弄清楚经络的本质,进而建立起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经络理论。然而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经络既不是已经发现的某种结构或某个系统或某几种结构的特异组合体,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经络可能是某种尚未发现的特殊结构。关于这几十年的工作,刘澄中教授曾将其总结为三派两流,即经络生物物理学派、经络生理学派、临床经络现象学派及正常生命现象论流派与临床经络现象论流派。经络生物物理学派认为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它理应具备与自然界完全统一的物理属性。正像一条金属线,它既可导电,又能反射光、导热、传声一样。这一学派以其十大突破性进展(隐性感传线、低阻线、高振动声线、截肢与动植物的低阻高振动声线、循经表皮菲薄沟槽、三维立体结构等)而得以宣布证实了经络系统的客观存在。经络生理学派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中的一个复杂系统、机能联络系统和反应系统。在功能上它具有稳定性和循经络穴位线性,有10厘米/秒级的传导速度,有潜伏期、乏感传期以及可阻滞性与效应性等生理学特征。在结构上,它可能是人体表面游离神经末梢或轴索分枝沿经络穴位的特异定位或特殊构型。上述两大学派已经结合成为正常生命论流派,这一流派主要以寻找经络在外周的物质基础的最高目标。而临床疾病现象论流派认为,循经感传及其他经络现象都属于临床现象,它们和临床疾病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因果关系,主张经络现象的客观过程在中枢,与大脑皮层的功能障碍有关[2]。可以看出,目前的三派两流远没有解决经络的实质问题,不管是外周论者还是中枢论者都不能对所有的经络问题作出较全面的揭示。另外,经络学说属于传统中医学体系内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理论,然而,上述谈到的三派两流均没有传统经络学说那样的指导作用。可以说三派两流均已远离了针灸临床实践的需要[3],从获取针灸临床的指导理论这个角度来讲,不但经络实质研究是失败的,整个经络学的现代化研究都是失败的。
, http://www.100md.com
2.2 证客观化研究的失败
中医证的客观化研究也就是中医诊断的客观化研究。由于中医对证的诊断缺乏客观化的标准,这使得经验成了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游灵”,让人难以把握。所以不少人认为,只要解决了证的客观化问题,中医学就可以走出困境。然而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这项工作是失败的。譬如国家“七五”攻关计划中脾气虚证的研究,该项研究获取了几十项与脾气虚证有关的客观指标,运用的方法包括透射扫描电镜分析、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分析等先进技术,广泛涉及到消化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能量代谢系统等,应该说该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在这几十项相关的客观指标中却没有一项称得上是脾气虚证的特异性指标。譬如运用血液流变学研究血瘀证的情况,在中医典型的血瘀证范畴内,有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并不典型,如肝硬化属于典型的血瘀证,但肝硬化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不呈现出高粘状态;而并不属于血瘀证范畴的病证,有的却呈现出血液流变学的典型改变,如属于热证范畴的感染性疾病,属于水肿范畴的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血液流变学检测即出现血粘度增高的趋势。事实上,中医证的客观化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失败。因为中医的一个证往往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而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虽然多种疾病能够呈现出类同的临床症状,但这些疾病之间往往具有本质的差异,它们一般都具有自己的特异性客观指标,如果将这些互不关联乃至相互对立的指标作为某一个证的客观指标,很显然,它们当中的任何一项都不可能成为该证的特异性指标,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形。
, http://www.100md.com
3 中医学的多向度发展
3.1原有形态的传统中医学体系的存在应当受到尊重
原有形态的中医学体系的继续存在应当受到尊重,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是其存在并应当受到尊重的基础。关于传统中医学的学术性质至今仍有分岐,有人认为中医学的学术性质属自然哲学,有人认为中医学是科学,有人认为中医学属潜科学,还有人认为中医学是一门技艺。无论中医学的学术性质是什么,其临床疗效是学术界所公认的,这一点是传统中医学存在至今并将继续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传统中医学内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其继续存在下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科学与人文的分野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渐趋明昕起来的,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光阴才有了二者在今天的分裂、对峙局面。而在近代之前,科学与人文是处于一种相互混杂的胶着状态。“E*A佰特在谈到牛顿以前的科学时,曾指出:‘至于前牛顿科学,那在英国和在大陆都与前牛顿哲学属于同一个运动:科学就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属于思辨形态的哲学,科学与自然哲学的融合,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科学与形上观念的纠缠。”[1]形成于两千多年之前的中医学,其强烈的思辨特征,根本无法让我们站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轻松析别她是科学,还是非科学抑或是人文学科。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对其进行现代化的研究,根本无法从现代科学意义上获取与这门远古学科中对等的概念和理论,也就是说科学的实证在此毫无意义。但是科学实证的失败,并不能表明远古学科的人文精神就可以不受尊重。第三,渗透于传统中医学内浓烈的民族情感是其继续存在下去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医学毕竟属于民族医学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待中医学的存在与发展问题上,必然透聚着十分复杂的民族情感,如果站在非民族虚无主义的角度,就应当意识到这一复杂问题的不可磨灭性。因此,从尊重民族情感的角度来讲,应当理解原有形态的传统中医学的存在。退一步讲,即使传统中医学的临床阵地还有可能萎缩下去,其史学文化价值也将与中华民族同在[5]。
, 百拇医药
3.2 传统中医学在技术上与西医学的结合将主导中医临床实践
虽然科学主义在中医学的“泛化”遇到了十分尴尬的局面,而原有形态的传统中医学的存在也需要得到尊重,但是传统中医学在实际应用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否则就不会有中医现代化或中西医结合的呼声了。这其中如何准确进行中医的临床诊断便是一直困扰学术界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认为,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应当接受传统中医学在技术上与西医学相结合的模式,这便是“以病统证”或“以病规范证”[4]。因为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失败的原因在于“一证串多病”,所以要打破这种局面就只有一个方法,即重新建立一套“一证对一病”的构架,确立“以病规范证”的模式,这是解决中医诊断客观化的主要乃至唯一的途径。尽管这样的客观化诊断的味道并不“纯正”,但这种技术上的结合毕竟非常实用。可以预见,传统中医学在技术上与西医学的这种结合将主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3.3 传统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将继续下去
, 百拇医药
科学主义“泛化”于中医学的尴尬,源于对传统中医学概念、理论的实证化研究的理念,但这项工作的失败并不会驱逐科学主义在中医学的存在。传统中医学、针灸学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是科学主义扎根于这一领域的最好理由。中医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必须要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机理揭示;再者,中医针灸疗法临床疗效的提高也需要探索现代化科学意义上的指导理论,这两方面的研究才会产生真正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学科领域,譬如全息生物医学的产生、现代时间针灸学的开拓及现代针灸学体系的建立便是这种探索的结果。显然,这样的现代化研究已经超越了原来的实证理念。
4 尾言
粗看起来,本文所阐述的观点似乎彼此抵触:既表明了科学主义“泛化”于中医学的尴尬局面,又强调科学主义应继续扎根于这一领域;既要让传统中医学存在下去,又要让中医学在技术上与西医学的结合主导中医的临床实践,还要让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继续下去。事实上,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并不自相矛盾,我们只是认为中医学的发展应该有多种向度,至少也应该有本文所阐述的这三种向度的存在,而不是单一的现代化模式或单一的传统模式,并且这多种向度的发展及相关的研究群体之间应当彼此认同、相互尊重。任何单一向度的存在或发展都难以充分展现中医学的光辉。当然,对于大多数的研究个体而言,很难既要在原有形态的传统中医学体系内求得学术发展,又要打破这种形态,去求得两种不同医学体系在技术上的恰当结合,或对其进行现代化的研究。这里所强调的是,无论你是赞成何种向度存在的个体,都应当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既倾注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应对其他向度的存在给予相当的关切。倾注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或发展模式,并不一定要以否定其他向度的存在为前提。每一种向度的存在肯定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需要一种豁达、宽容的文化姿态和文化氛围。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陈少宗(1963~),男,山东昌邑人,山东针灸研究所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全息生物医学、现代时间针灸学及相关哲学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国荣.科学的形上之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 刘澄中.中国经络现象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医学与哲学,1996(6):292.
[3] 陈少宗.经络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背离[J].医学与哲学,1997(增):18.
[4] 陈少宗.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误区[J].医学与哲学,1998(7):360.
[5] 陈少宗.传统中医学面临危机的根源与发展模式的选择[J].医学与哲学,1993(10):23.
收稿日期:2000-03-13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