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微循环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59581
微循环与中医中药研究*
http://www.100md.com 《微循环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王殿俊

    单位:*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邮政编码 南京210028

    关键词:

    微循环学杂志/990201 微循环是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医学科学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边缘学科。 其病理生理变化基本涉及到临床较多疾病的发生、 发展和转归, 因此愈来愈被医学工作者所重视, 为多种学科所应用。

    近年来我国很多医药工作者以中医中药理论为基础, 紧密联系实际, 应用微循环来研究祖国医学, 特色独具, 获得了不少成果。 现结合笔者近年的工作实践, 就中医中药研究与微循环的应用, 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讨论。

    1 祖国医学论述与微循环

    我国古代医学在没有显微镜的宏观条件下, 通过脏象、 四诊, 特别是望诊和脉诊, 总结了血液的形成、 脉络的循行途径、 五脏开窍、 体表内脏相关以及血之功能与盛衰, 来阐明血液循环与微循环的功能。 如津液的输布, 荣养面肤、 唇舌、 毛发, 保持荣华等观念, 一方面反映了微循环的机能状态, 同时也是一个十分珍贵的经验总结, 它将朴素直观与思维推理相结合, 具有丰富的内涵, 值得深刻理解和探讨。
, 百拇医药
    1.1 血液的生成

    血的生成过程与五脏功能有关, “血者, 水谷之精也, 源源而来, 实生化于脾, 总统于心, 宣布于肺, 施泄于肾, 而灌溉一身”。

    1.2 血的运行

    “由脏而经, 由经而络, 由络而播宣皮腠, 熏肤充身泽毛”和“阴性亲内, 自皮而络, 自络而经, 自经而归趋脏腑”。 此段文字具体描述了血液从心脏排出, 经过经脉到络脉, 反复分枝逐渐变细为最细的孙络, 疏布于全身组织, 经组织物质交换后, 带着废物由孙络到络脉, 由络脉会合到经脉, 最后返回心脏的过程。

    1.3 血的功能

    “人身之血, 内行于经络、 外充于皮毛, 渗透肌肉、 滋养筋骨, 故百体和平、 运动无障”。 血液实现对器官组织的这一功能, 与微循环保证物质交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 百拇医药
    1.4 五脏外华

    华就是光彩, 外华实质是血液循环, 是循行于体表的微循环表征。 心华在面者, 凡心血充足, 则面部光泽红润。 心血不足, 则面色淡白而无华。 血运阻滞, 则面色、 唇舌青紫, 脉细涩或结代, 均是微循环障碍的一种表现。 “肾华在发”, 指出头发依赖肾精的充养。 又“发为血之余”, 说明头发依靠血的濡养, 才能生长得有光泽。 肝血、 心血不足, 则头发黄而欠光泽, 甚至脱落。 而直接参与濡养头发的是微循环。

    1.5 五官九窍与内脏的关系

    “心开窍于舌”, “舌者, 心之苗”, 说明了内脏与舌的主要关系。 心主血脉, 与舌的色泽有关; 心的功能正常, 则舌质红润, 舌体柔软、 灵活; 心血不足, 可见舌质少华; 血瘀则舌质青紫夹斑; 心火上亢, 则舌质燥红, 这些都与舌部的微循环机能状态有关。 所以中医临床诊察舌质色泽、 形态和舌苔情况, 可以分辨内脏阴阳、 气血的病理变化, 在诊断上是很重要的。 脾开窍于口, 脾为气血化生之源, 脾运强健, 则口唇色泽红润, 食欲良好; 脾运不健, 则口唇萎黄不泽。 因此, 唇、 舌部位也是临床上观察微循环的较好部位之一。 “肝开窍于目”, “肝受血而能视”, 说明肝之藏血与目的视觉功能密切相关, 肝阴血不足则双眼干涩, 视物模糊; 肝郁化火, 则目赤肿痛。 内脏病变也可以反映到眼睛的机能状态, 其间血液循环和微循环也具有颇为重要的地位。
, http://www.100md.com
    2 微循环障碍与“血瘀”及“活血化瘀”

    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细胞、 组织、 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 其中包括血液、 淋巴液、 组织液在微血管、 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组织间隙内的循环。 狭意的微循环, 可以理解为直接参与细胞、 组织物质交换的血液循环, 包括微动脉、 毛细血管、 微静脉范畴的血液循环。

    2.1 微循环障碍

    指微循环水平的形态和功能紊乱,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 出现全身或局部性的微循环灌流与组织需要不相适应, 灌流量明显降低, 组织缺血、 缺氧, 组织代谢障碍, 进一步则出现组织变性坏死、 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变化。

    2.2 血瘀

    中医和西医对血瘀的概念有共同之处。 西医认为各种病因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的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微循环障碍)所致的血液淤积现象, 便是血瘀。 如微血管扩张、 充血、 血管内栓塞、 血管破裂、 血液外溢、 未被吸收的血块等等。 中医对血瘀的概念, 除包括上述血瘀外, 还有更广泛的涵义, 如滞血、 留血、 闭血、 蓄血、 干血、 老血、 败血、 贼血、 恶血、 积聚、 瘕症、 偏瘫、 狂躁等等, 从不同的角度, 描绘出血瘀的性质。
, 百拇医药
    198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订出的血瘀证诊断标准, 也体现了上述特点, 它们是: (1) 血紫暗或有瘀斑、 瘀点。 (2) 典型涩脉或无脉。 (3) 痛有定处(或久痛、 锥刺性痛或不喜按)。 (4) 瘀血腹症。 (5) 症积。 (6) 离经之血(出血或外伤瘀血)。 (7) 皮肤粘膜瘀斑, 脉络异常。 (8) 痛经伴色黑, 有血块或闭经。 (9) 肌肤甲错。 (10) 偏瘫麻木。 (11) 瘀血狂躁。 (12) 理化检查具有血液循环瘀滞表现。

    根据近年来对中医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资料证实, 血瘀证是一个与微循环障碍联系十分密切的病理过程, 表现为微血管形态、 功能状态、 血液流变性发生改变, 组织代谢障碍等, 临床上见心、 脑及周围血管病、 糖尿病、 硬皮病、 妇科痛经、 新生儿硬肿症、 各种温热病、 厥脱症以及老年性疾病等, 从甲襞、 球结膜、 口唇、 舌尖部位的微循环观察, 均发现程度不同的紊乱、 畸形管袢增加, 微血管扭曲瘤样改变, 血液缓慢, 管袢及微血管丛瘀血, 红细胞聚集, 白细胞贴壁滚动, 袢顶瘀血或微血管周围渗液、 出血等微循环障碍性改变, 这些改变可以反映血瘀的性质和程度, 血瘀证动物实验研究主要表现有: (1) 微血管畸形, 管径比例失常。 (2) 血细胞聚集、 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3) 血粘度增加、 血色暗红。 (4) 微血管周围渗出或出血、 组织水肿。 (5) 微血管狭窄、 血栓或闭塞等。
, 百拇医药
    2.3 活血化瘀治则

    临床上形成“血瘀证”的原因很多, 可概括为二方面: 一是由于外伤出血、 或气虚失血、 或血热妄行等原因, 造成血离经脉, 停积于体内, 未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 形成瘀血。 二是由于气虚推动无力, 或气机不利, 或血寒经脉拘急, 或血与热结等, 使血液运行不畅, 阻滞于脏腑经络, 形成瘀血。 具体的有: (1) 气虚、 (2) 气滞、 (3) 血虚、 (4) 寒邪、 (5) 热邪、 (6) 外伤等病因, 均可影响津、 气、 血之间的关系, 而形成瘀血, 引起疾病的发作。 我们应用冻伤、 压伤和热毒等造成血瘀证动物模型, 结果表明其在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方面, 大多出现了相应的异常变化。 因此中医治疗血瘀证时, 根据病因症状, 采用辨证论治。 气虚者则以补气活血, 气滞者则以行气活血, 血虚者则以补血养血, 寒凝血瘀则以温经散寒, 热入营血则以清热解毒、 凉血化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微循环障碍也可以得到改善和消除。

    3 微循环与中药研究
, 百拇医药
    3.1 复方研究是中医中药研究的重点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基础, 因此临床用药多为复方。 广泛应用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特点, 因此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是一个方向, 在微循环药理的研究中, 对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的研究, 无疑是重要而经常采取的; 在研究的方法上(复方、 单味、 单体), 则按其具体条件具体对待。

    3.2 药效药理与微循环药理相结合

    药物对某种疾病或某一器官具有特殊的药理作用, 并可能对微循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药理作用, 因此在观察一种药物的微循环药理时, 要与该药的基本药效药理相结合。

    3.3 微循环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脉络宁”(原名“797”)用以治疗血栓闭塞性周围血管等疾病时, 能够改善微循环障碍, 可引起机体血管扩张、 血液灌注量增加, 同时使血粘度下降、 红细胞解聚, 从而使微循环血流速度加快。 甲襞微循环在用药前后进行比较, 其管袢长度和数目、 输出输入枝口径比例、 袢顶瘀血程度、 流态、 流速等的改善比较明显。 “陈皮注射液”(商品名: 升压灵)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 从中毒性休克犬的球结膜微循环观察中发现, 升压灵可使微血流增快, 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 红细胞电泳率增加; 可使大鼠肠系膜、 小鼠耳廓微血管收缩。 其作用机理与兴奋肾上腺素能α受体有关。 “参芪冲剂”可使大白鼠胃肠微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网交点增加, 血流速度加快, 具有改善胃肠系统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作用。 “清热解毒4号”可增加肾血流量, 降低血管通透性, 改善微循环, 并有轻度的退热作用。 “痛经散”(商品名: 月月舒)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 具有扩张子宫韧带微血管, 增加微血流, 拮抗肾上腺素对微血管的收缩作用, 从而改善了子宫部位的微循环。 甲襞微循环在用药后, 管袢轮廓、 排列、 口径比例、 长度、 数目、 袢顶瘀血程度、 管袢渗出和出血以及血流速度均有明显的改善。 丹参具有活血补血作用, 吸丹参香烟后, 可使甲襞微循环管袢清晰度增加、 数目增多、 长度增加, 血流速度加快, 对香烟作用于微循环的不良效应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通脉灵”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治疗硬皮病有一定的疗效, 用药后甲襞微循环的改善, 首先表现为血流速度和毛细血管压力好转, 继而针刺反应好转, 渗血减少, 血细胞聚集减轻, 而畸形管袢的好转常在治疗数月后才能有所见效。 川芎对微循环障碍有肯定的作用, 它不仅可扩张微血管口径, 而且可加快流速、 增加流量、 改善血液流态、 增加单位面积的毛细血管数, 对川芎反应最强的是微动脉, 微静脉次之, 然后是毛细血管。 “虎杖4号”可使微动脉扩张、 血流加快和毛细血管数增多。 它既能改善微循环, 又能改善心功能, 是抗休克比较理想的药物之一。 “清气凉营”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具有退热、 抑制出血热、 流感病毒, 保护和扩张微血管, 降低血浆粘度和血管通透性, 抑制凝血机能亢进, 改善微循环流速和流态。 “乳痛灵”是治疗乳腺增生的有效方药, 实验证明乳痛灵可降低乳腺增生模型球结膜微循环异常改变的发生率, 抑制乳腺病理性增生, 药效机理与降低血中雌二醇浓度有关等等。

    以上所述的有关祖国医药学与微循环理论关系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辨证论治, 均不断得以证实并收到一定的疗效。 目前中医中药的研究发展极快, 本文中所例举不过沧海一粟。 总之, 通过对中医药的不断再认识与发掘, 人们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汤剂煎熬, 在剂型改革中应用了现代的医技手段, 取复方或单方中药, 针对临床的疾病, 制成针剂、 片剂, 且不失药效, 体现了当今中医药研究者对祖国医药继承与发扬, 是“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的又一典范。

    收稿日期:本文1999-01-04收到, 1999-04-16接受,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