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专题讨论纪实
作者:于得汶 孙本志 宋文质
单位:
关键词: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98050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劳动卫生工作”专题
第六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期间,专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劳动卫生管理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参加讨论的代表有老一辈专家教授顾学箕、刘世杰、保毓书等,有来自院校、科研单位和省、市、县专业机构以及企业的专业人员,共100余人,由此可见,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十分关注。
与会代表发言踊跃,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宏观决策的意见和建议,也有微观管理技术方法的经验,但比较集中的还是当前改革中普遍关注的如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劳动卫生立法问题
, http://www.100md.com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依法管理,加强劳动卫生法制建设应属当务之急。因此,要使我国劳动卫生管理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要把建立和健全劳动卫生有关法规放在首位。与会代表呼唤法制,呼吁卫生部领导加快立法步伐,并建议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和有关人士积极促进。但对待立法不能等待,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地方立法,以低级格的立法,促进高级格的法律和法规早日出台。同时指出,在目前劳动卫生有关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法规要充分利用,用好用足,促进劳动卫生法制化管理。
二、关于劳动卫生监督监测关系问题
许多代表认为:在我国劳动卫生管理工作中有三个问题没有解决,即监督、管理、服务混为一体,这三个问题分不开,不利于对劳动卫生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是政府执法行为,是对管理对象进行依法监督;管理则是企业自身遵章守法行为,是按照国家法规要求实行自我管理,也是履行守法义务的行为;服务是事业单位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双向的,一方面为政府行政部门担当监测与监护的出证任务,另一方面是为企业改善劳动条件进行技术咨询或技术服务。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改变不了当前我国劳动卫生管理滞后的面貌。有的代表认为:从理论上讲这三个问题能分开固然很好,按我国现在的国情,要达到这个目标还要有一个过程,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逐步实施。
, http://www.100md.com
三、关于劳动卫生工作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就是要探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劳动卫生管理模式。过去是三条线共管模式,第一条线是从中央、省、市到县有一套专业的事业单位;第二条线是劳动部门也有一套机构;第三条线是企业也有一套机构,所以造成机构重叠、任务重叠,互相争地盘。所以在改革中建立适应新形势管理模式,应列为探讨的热门话题。其次是事业单位专业机构的性质,过去是防、治、研、教、宣“五个字”,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是否还维系这个属性,这个问题也希望大家研究探讨;第三是关于专业机构的性质,防与治的关系怎样摆,不管怎样摆,不管怎样改,不应忘掉保护工人健康这个根本出发点。
四、搞市场经济必然要引入竞争机制
要使劳动卫生工作适应市场经济,也要引入竞争机制。没有人才,没有技术,就不具有竞争能力。所以,劳卫职防机构在改革中必须同时注意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不仅难以发展,必然存在生存危机。
, http://www.100md.com
五、改革的根本目的要使劳动者的健康受益
只有劳动者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几位老一辈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在改革中无论是资金投资趋向、教学方向、工作导向都应坚持保障卫生保健需求这个基本原则。
当前,劳卫职防工作除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还面临着政府机构改革、企业多种所有制的形成、企业用工制度的改变、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等多方面的新情况,这些新情况必将或者已经对现有的劳动卫生管理模式形成强烈的冲击。但是,与会代表们认为:只要在改革中遵循卫生保健事业自身的属性和规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最佳的结合,努力实践,我国的劳动卫生管理工作一定会探索出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和适应中国国情的运行机制,劳动卫生工作将会展现出崭新的局面。
(孙本志整理)
“尘肺X线诊断”专题
, http://www.100md.com
主持人:邹昌淇 胡天锡 李德鸿
本专题讨论的目的主要是征求对1986年《尘肺X线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5906-1986)的意见和建议。我国劳动卫生界老前辈刘世杰教授、著名劳动卫生学专家张琪凤教授和来自各省(市)从事尘肺诊断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代表65人参加了专题讨论会。大家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对尘肺诊断标准修订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关心,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专题讨论会首先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李德鸿研究员介绍了1998年3月美国华盛顿会议提出的对1980年ILO尘肺X线分类的修订草稿和对我国1986年尘肺X线诊断标准修订的初步意见。ILO 1998修订稿在文字上做了一些修改,更为简练明确。内容方面主要有三点修改:
1.去掉了“简式分类”(short classification)一段的描述及有关部分的相应文字,修改稿只是描述完整分类(complete classification)。因此,今后ILO分类可能只考虑完整分类,即密集度必须以12点分级表示。
, 百拇医药
2.关于胸膜异常(pleural abnormalities),修改稿分弥漫性胸膜增厚、胸膜斑和肋膈角闭锁三部分描述。弥漫性胸膜增厚是指和闭锁的肋膈角相连的胸膜增厚,并指出正常肺尖部常可见到的胸膜不应该作为弥漫性胸膜增厚。胸膜增厚部位的记录方法是:将胸壁分为上、中、下六个段(左、右),分别记录其出现的部位。胸膜斑包括局限性胸膜增厚(宽度大于5 mm)和胸膜钙化,在记录时要注明是否有钙化。
3.标准片,ILO标准片修订稿仍是以表达不同形态、大小的小阴影密集度为中心,并考虑到适当减少标准片,增加标准片的实用性。修订稿提出:标准片将由两套组成,一套为22张全肺大片标准片,主要是为读片经验不多的读者应用;另一套是10张标准片,包括2张密集度为0/0的全肺大片和8张四分之一组合片,主要是为有经验的读片者应用。修改稿还对采用个体读片的方法、X线检查技术要求、记录等有关附录作了补充或修改。
关于对我国1986年尘肺诊断标准的修订工作,介绍了1998年3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尘肺诊断工作研讨会的情况和会议对修订标准所形成的原则意见,以及标准修订工作进展情况。这次尘肺诊断标准修订的原则是保持我国尘肺三期分级的框架,适当调整分期的界点,特别是Ⅱ期尘肺的起点,对已有充分认识和取得共识的问题作出修订,在和ILO分类标准接轨上可再前进一些,重点是研制尘肺诊断高仟伏标准片。根据上述原则,参加标准修订的单位正在就标准文字部分进行修改,然后将根据修订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动员和组织遴选标准片,再根据标准片对文字部分作适当修改或补充。
, 百拇医药
参加专题讨论会的专家和代表就1986年尘肺诊断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对修订该标准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大家认为:1986年尘肺诊断标准是一个成功的标准,它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了我国尘肺诊断标准,引用ILO分级的一些概念,规范化地描述尘肺X线影像学的改变;特别是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尘肺诊断X线标准片,从而改变了单纯用文字描述影像学改变的许多弊端,使我国尘肺诊断工作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大家也充分谈到了1986年标准的一些不足和必须修改的地方,如各期诊断基线的界定是否准确,有些可能过严,如Ⅱ期诊断起点大多数认为过高;随着经验的积累和X线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对原来的一些影像有了新的认识,如斑片条、发白区、胸膜斑等。对1986年标准片发表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主要是:
1.1986年标准片过多,使用颇为不便。
2.标准片的表达概念应是以表达用文字难以描述的尘肺X线影像学改变,即小阴影的形态、大小和密集度,主要是密集度。我国1986年标准片是以表达尘肺分期为目的,表达内容包括小阴影形态、大小、密集度以及分布范围,主要是密集度和分布范围,这和ILO标准片主要表达密集度是不同的。应该注意到,密集度和分布范围是两个概念,分布范围是完全可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
, 百拇医药
3.标准片在密集度的分级上过粗,因此一张标准片上不同肺区的相同密集度,实际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别。
4.标准片编制是以各期起点(或曰“有把握的起点”)为着眼点,但实际上标准片和标准文字描述不符,究竟何为起点,掌握有一定困难。
鉴于上述一些看法,建议新的高仟伏标准片应增加以表达密集度为目的的尘肺片,并要考虑到标准片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是简单、方便的。关于我国尘肺诊断标准和ILO分类标准的相互关系,许多人认为应该根据标准制订的原则,进一步和ILO标准接轨。
讨论中大家还就尘肺X线诊断和病理诊断的关系、如何考虑其它X线影像学检查在尘肺诊断中的意义、如何更好地做到早期诊断以及如何做好诊断质量控制和诊断人员的技术考核,如何解决我国目前职业病诊断和劳保福利待遇挂钩过紧等问题发表了许多意见。参加讨论的代表认为:尘肺诊断标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病诊断标准,是职业病防治中的一件大事。标准修订必须有卫生部领导重视,全国参与,才能保证修订后的标准是学术上先进的、国际上更易交流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家公认的、操作上可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尘肺诊断标准。
, 百拇医药
(李德鸿整理)
“工效学与新技术应用中的劳动卫生”专题
主持人:王生 郎燕英 杨磊
出席此专题讨论会的有来自地方和军队、内地和香港、院校和职防机构以及杂志编辑部的代表,达40人。共同讨论了工效学的定义、研究任务、研究哪些范围的问题及其今后在我国的发展。
根据英国人类工效学协会的定义,工效学利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工程学积累自己的知识和方法,用来研究人和职业的相互关系,目的在于促进这种关系的和谐和统一。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人的特性:人的体力能力和特性,如身体尺寸、力量和劳动姿势。精神能力和特性,如反应、理解、做决定和学习。
2.人和机器的关系:显示、控制、信息流动及自动化过程中的人机界面。
, 百拇医药
3.环境条件:热、照明、噪声、湿度、振动及其它影响舒适的因素。
4.劳动方面:疲劳、紧张、错误和事故、安全、人与工作速度的协调、耐受力、产量及效率。
可见,除了化学性有害因素外,工效学研究的内容几乎包罗万象。然而,其基本任务可概况为:通过工作设计使机器适合于人,这是一种理想情况;也可通过练习、锻炼和习服使人适合于机器。工效学研究应该偏重于人还是机器,尚在争论,在不同国家研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无论如何,在牵涉到人的方面,我国的劳动卫生工作者尚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代表们各抒己见,谈论了工作场所工效学、产品包括军事装备工效学及生活环境工效学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代表们认为一方面工效学在我国处于初期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卫生工作者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今后,要大力宣传、推动工效学在劳动卫生领域的研究,以增强我们改善劳动条件、改善工作生活质量的能力和手段。为此,代表们商定要进行下列几项具体工作:
, 百拇医药
1.举办工效学在劳动卫生领域应用研究讲习班;
2.《劳动医学》杂志出版工效学应用方法专辑;
3.地方和部队、院校联合申请工效学理论和应用研究大型课题。
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还涉及到我们今后科研方向、科研的作用和水平的估计,以及世纪之交劳动卫生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杨磊整理)
“生物监测与分子生物标志物”专题
主持人:沈惠麒 庄志雄 姚汝林
“生物监测与分子生物标志物”专题讨论会于1998年5月15日上午举行,来自全国各地60余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会上发言踊跃,争论激烈,一些高等医学院校院系领导和长期从事生物监测和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专家分别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操作、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开创我国“生物监测与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新局面的建设性意见。特别可喜的是,一批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体会,对进一步开展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与会代表充分交流了各单位开展生物监测与分子生物标志物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讨论会就以下问题达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
, http://www.100md.com
1.开展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目前困难较多,主要是经费不足,课题不易申请,但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展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很有必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又是一个大国,我们也要有自己的“高、精、尖”,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方面必须有一席之地。有的同志指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相对的,今天的“阳春白雪”,明天就可能变成“下里巴人”,例如,PCR技术在几年前还是高不可攀的,但今天已在我国普遍开展。
2.参加讨论的代表呼吁,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基础研究必须与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此,必须尽快发展一些简便、敏感、易于推广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以应用于现场。
3.根据我国国情,开展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不能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各单位的具体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原来已有基础的单位可继续深入开展工作,逐步推广,目前暂无条件的基层单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常规生物监测上。许多代表对我国目前常规生物监测工作的现状感到忧虑,希望学会和有关部门继续支持这项工作。
, 百拇医药
4.加强协作,联合攻关。希望一些科研实力较强的单位,如中央级的科研机构,重点高校或原来基础较好的单位牵头申请国家生物标志物的重点项目,联合各有关单位,推动生物监测和分子生物标志物科研工作的开展。
5.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高速公路,加强信息交流,互通情报,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初步拟定全国“分子生物标志物”联络点设在深圳市卫生防疫站。地址:深圳市田贝一路五号,邮政编码:518020;联系人:庄志雄。E-mail:zxzhuang@hotmail.com;Fax:0755-5532595;电话:0755-5613578,5505530。愿意加入联络网者,可按上述地址联系。
6.出版“生物监测与分子生物标志物”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学的专著,以提高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促进生物监测与分子生物标志物工作的开展和推广。
与会代表还对生物标志物的概念、敏感性、特异性、应用和推广上的一些具体问题充分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意见,体现了生动活泼和民主的学术气氛。大家一致认为,尽管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和应用当前困难不少,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有我们迎难而上,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工作,生物监测和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庄志雄整理), http://www.100md.com
单位:
关键词: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98050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劳动卫生工作”专题
第六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期间,专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劳动卫生管理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参加讨论的代表有老一辈专家教授顾学箕、刘世杰、保毓书等,有来自院校、科研单位和省、市、县专业机构以及企业的专业人员,共100余人,由此可见,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十分关注。
与会代表发言踊跃,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宏观决策的意见和建议,也有微观管理技术方法的经验,但比较集中的还是当前改革中普遍关注的如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劳动卫生立法问题
, http://www.100md.com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依法管理,加强劳动卫生法制建设应属当务之急。因此,要使我国劳动卫生管理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要把建立和健全劳动卫生有关法规放在首位。与会代表呼唤法制,呼吁卫生部领导加快立法步伐,并建议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和有关人士积极促进。但对待立法不能等待,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地方立法,以低级格的立法,促进高级格的法律和法规早日出台。同时指出,在目前劳动卫生有关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法规要充分利用,用好用足,促进劳动卫生法制化管理。
二、关于劳动卫生监督监测关系问题
许多代表认为:在我国劳动卫生管理工作中有三个问题没有解决,即监督、管理、服务混为一体,这三个问题分不开,不利于对劳动卫生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是政府执法行为,是对管理对象进行依法监督;管理则是企业自身遵章守法行为,是按照国家法规要求实行自我管理,也是履行守法义务的行为;服务是事业单位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双向的,一方面为政府行政部门担当监测与监护的出证任务,另一方面是为企业改善劳动条件进行技术咨询或技术服务。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改变不了当前我国劳动卫生管理滞后的面貌。有的代表认为:从理论上讲这三个问题能分开固然很好,按我国现在的国情,要达到这个目标还要有一个过程,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逐步实施。
, http://www.100md.com
三、关于劳动卫生工作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就是要探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劳动卫生管理模式。过去是三条线共管模式,第一条线是从中央、省、市到县有一套专业的事业单位;第二条线是劳动部门也有一套机构;第三条线是企业也有一套机构,所以造成机构重叠、任务重叠,互相争地盘。所以在改革中建立适应新形势管理模式,应列为探讨的热门话题。其次是事业单位专业机构的性质,过去是防、治、研、教、宣“五个字”,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是否还维系这个属性,这个问题也希望大家研究探讨;第三是关于专业机构的性质,防与治的关系怎样摆,不管怎样摆,不管怎样改,不应忘掉保护工人健康这个根本出发点。
四、搞市场经济必然要引入竞争机制
要使劳动卫生工作适应市场经济,也要引入竞争机制。没有人才,没有技术,就不具有竞争能力。所以,劳卫职防机构在改革中必须同时注意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不仅难以发展,必然存在生存危机。
, http://www.100md.com
五、改革的根本目的要使劳动者的健康受益
只有劳动者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几位老一辈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在改革中无论是资金投资趋向、教学方向、工作导向都应坚持保障卫生保健需求这个基本原则。
当前,劳卫职防工作除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还面临着政府机构改革、企业多种所有制的形成、企业用工制度的改变、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等多方面的新情况,这些新情况必将或者已经对现有的劳动卫生管理模式形成强烈的冲击。但是,与会代表们认为:只要在改革中遵循卫生保健事业自身的属性和规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最佳的结合,努力实践,我国的劳动卫生管理工作一定会探索出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和适应中国国情的运行机制,劳动卫生工作将会展现出崭新的局面。
(孙本志整理)
“尘肺X线诊断”专题
, http://www.100md.com
主持人:邹昌淇 胡天锡 李德鸿
本专题讨论的目的主要是征求对1986年《尘肺X线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5906-1986)的意见和建议。我国劳动卫生界老前辈刘世杰教授、著名劳动卫生学专家张琪凤教授和来自各省(市)从事尘肺诊断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代表65人参加了专题讨论会。大家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对尘肺诊断标准修订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关心,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专题讨论会首先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李德鸿研究员介绍了1998年3月美国华盛顿会议提出的对1980年ILO尘肺X线分类的修订草稿和对我国1986年尘肺X线诊断标准修订的初步意见。ILO 1998修订稿在文字上做了一些修改,更为简练明确。内容方面主要有三点修改:
1.去掉了“简式分类”(short classification)一段的描述及有关部分的相应文字,修改稿只是描述完整分类(complete classification)。因此,今后ILO分类可能只考虑完整分类,即密集度必须以12点分级表示。
, 百拇医药
2.关于胸膜异常(pleural abnormalities),修改稿分弥漫性胸膜增厚、胸膜斑和肋膈角闭锁三部分描述。弥漫性胸膜增厚是指和闭锁的肋膈角相连的胸膜增厚,并指出正常肺尖部常可见到的胸膜不应该作为弥漫性胸膜增厚。胸膜增厚部位的记录方法是:将胸壁分为上、中、下六个段(左、右),分别记录其出现的部位。胸膜斑包括局限性胸膜增厚(宽度大于5 mm)和胸膜钙化,在记录时要注明是否有钙化。
3.标准片,ILO标准片修订稿仍是以表达不同形态、大小的小阴影密集度为中心,并考虑到适当减少标准片,增加标准片的实用性。修订稿提出:标准片将由两套组成,一套为22张全肺大片标准片,主要是为读片经验不多的读者应用;另一套是10张标准片,包括2张密集度为0/0的全肺大片和8张四分之一组合片,主要是为有经验的读片者应用。修改稿还对采用个体读片的方法、X线检查技术要求、记录等有关附录作了补充或修改。
关于对我国1986年尘肺诊断标准的修订工作,介绍了1998年3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尘肺诊断工作研讨会的情况和会议对修订标准所形成的原则意见,以及标准修订工作进展情况。这次尘肺诊断标准修订的原则是保持我国尘肺三期分级的框架,适当调整分期的界点,特别是Ⅱ期尘肺的起点,对已有充分认识和取得共识的问题作出修订,在和ILO分类标准接轨上可再前进一些,重点是研制尘肺诊断高仟伏标准片。根据上述原则,参加标准修订的单位正在就标准文字部分进行修改,然后将根据修订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动员和组织遴选标准片,再根据标准片对文字部分作适当修改或补充。
, 百拇医药
参加专题讨论会的专家和代表就1986年尘肺诊断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对修订该标准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大家认为:1986年尘肺诊断标准是一个成功的标准,它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了我国尘肺诊断标准,引用ILO分级的一些概念,规范化地描述尘肺X线影像学的改变;特别是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尘肺诊断X线标准片,从而改变了单纯用文字描述影像学改变的许多弊端,使我国尘肺诊断工作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大家也充分谈到了1986年标准的一些不足和必须修改的地方,如各期诊断基线的界定是否准确,有些可能过严,如Ⅱ期诊断起点大多数认为过高;随着经验的积累和X线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对原来的一些影像有了新的认识,如斑片条、发白区、胸膜斑等。对1986年标准片发表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主要是:
1.1986年标准片过多,使用颇为不便。
2.标准片的表达概念应是以表达用文字难以描述的尘肺X线影像学改变,即小阴影的形态、大小和密集度,主要是密集度。我国1986年标准片是以表达尘肺分期为目的,表达内容包括小阴影形态、大小、密集度以及分布范围,主要是密集度和分布范围,这和ILO标准片主要表达密集度是不同的。应该注意到,密集度和分布范围是两个概念,分布范围是完全可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
, 百拇医药
3.标准片在密集度的分级上过粗,因此一张标准片上不同肺区的相同密集度,实际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别。
4.标准片编制是以各期起点(或曰“有把握的起点”)为着眼点,但实际上标准片和标准文字描述不符,究竟何为起点,掌握有一定困难。
鉴于上述一些看法,建议新的高仟伏标准片应增加以表达密集度为目的的尘肺片,并要考虑到标准片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是简单、方便的。关于我国尘肺诊断标准和ILO分类标准的相互关系,许多人认为应该根据标准制订的原则,进一步和ILO标准接轨。
讨论中大家还就尘肺X线诊断和病理诊断的关系、如何考虑其它X线影像学检查在尘肺诊断中的意义、如何更好地做到早期诊断以及如何做好诊断质量控制和诊断人员的技术考核,如何解决我国目前职业病诊断和劳保福利待遇挂钩过紧等问题发表了许多意见。参加讨论的代表认为:尘肺诊断标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病诊断标准,是职业病防治中的一件大事。标准修订必须有卫生部领导重视,全国参与,才能保证修订后的标准是学术上先进的、国际上更易交流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家公认的、操作上可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尘肺诊断标准。
, 百拇医药
(李德鸿整理)
“工效学与新技术应用中的劳动卫生”专题
主持人:王生 郎燕英 杨磊
出席此专题讨论会的有来自地方和军队、内地和香港、院校和职防机构以及杂志编辑部的代表,达40人。共同讨论了工效学的定义、研究任务、研究哪些范围的问题及其今后在我国的发展。
根据英国人类工效学协会的定义,工效学利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工程学积累自己的知识和方法,用来研究人和职业的相互关系,目的在于促进这种关系的和谐和统一。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人的特性:人的体力能力和特性,如身体尺寸、力量和劳动姿势。精神能力和特性,如反应、理解、做决定和学习。
2.人和机器的关系:显示、控制、信息流动及自动化过程中的人机界面。
, 百拇医药
3.环境条件:热、照明、噪声、湿度、振动及其它影响舒适的因素。
4.劳动方面:疲劳、紧张、错误和事故、安全、人与工作速度的协调、耐受力、产量及效率。
可见,除了化学性有害因素外,工效学研究的内容几乎包罗万象。然而,其基本任务可概况为:通过工作设计使机器适合于人,这是一种理想情况;也可通过练习、锻炼和习服使人适合于机器。工效学研究应该偏重于人还是机器,尚在争论,在不同国家研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无论如何,在牵涉到人的方面,我国的劳动卫生工作者尚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代表们各抒己见,谈论了工作场所工效学、产品包括军事装备工效学及生活环境工效学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代表们认为一方面工效学在我国处于初期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卫生工作者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今后,要大力宣传、推动工效学在劳动卫生领域的研究,以增强我们改善劳动条件、改善工作生活质量的能力和手段。为此,代表们商定要进行下列几项具体工作:
, 百拇医药
1.举办工效学在劳动卫生领域应用研究讲习班;
2.《劳动医学》杂志出版工效学应用方法专辑;
3.地方和部队、院校联合申请工效学理论和应用研究大型课题。
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还涉及到我们今后科研方向、科研的作用和水平的估计,以及世纪之交劳动卫生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杨磊整理)
“生物监测与分子生物标志物”专题
主持人:沈惠麒 庄志雄 姚汝林
“生物监测与分子生物标志物”专题讨论会于1998年5月15日上午举行,来自全国各地60余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会上发言踊跃,争论激烈,一些高等医学院校院系领导和长期从事生物监测和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专家分别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操作、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开创我国“生物监测与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新局面的建设性意见。特别可喜的是,一批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体会,对进一步开展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与会代表充分交流了各单位开展生物监测与分子生物标志物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讨论会就以下问题达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
, http://www.100md.com
1.开展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目前困难较多,主要是经费不足,课题不易申请,但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展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很有必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又是一个大国,我们也要有自己的“高、精、尖”,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方面必须有一席之地。有的同志指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相对的,今天的“阳春白雪”,明天就可能变成“下里巴人”,例如,PCR技术在几年前还是高不可攀的,但今天已在我国普遍开展。
2.参加讨论的代表呼吁,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基础研究必须与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此,必须尽快发展一些简便、敏感、易于推广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以应用于现场。
3.根据我国国情,开展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不能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各单位的具体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原来已有基础的单位可继续深入开展工作,逐步推广,目前暂无条件的基层单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常规生物监测上。许多代表对我国目前常规生物监测工作的现状感到忧虑,希望学会和有关部门继续支持这项工作。
, 百拇医药
4.加强协作,联合攻关。希望一些科研实力较强的单位,如中央级的科研机构,重点高校或原来基础较好的单位牵头申请国家生物标志物的重点项目,联合各有关单位,推动生物监测和分子生物标志物科研工作的开展。
5.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高速公路,加强信息交流,互通情报,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初步拟定全国“分子生物标志物”联络点设在深圳市卫生防疫站。地址:深圳市田贝一路五号,邮政编码:518020;联系人:庄志雄。E-mail:zxzhuang@hotmail.com;Fax:0755-5532595;电话:0755-5613578,5505530。愿意加入联络网者,可按上述地址联系。
6.出版“生物监测与分子生物标志物”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学的专著,以提高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促进生物监测与分子生物标志物工作的开展和推广。
与会代表还对生物标志物的概念、敏感性、特异性、应用和推广上的一些具体问题充分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意见,体现了生动活泼和民主的学术气氛。大家一致认为,尽管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和应用当前困难不少,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有我们迎难而上,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工作,生物监测和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庄志雄整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