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塑料加工所致氰乙酸中毒调查
作者:李欣欣 王熙泉 王诚华 张丽敏 王适兴
单位:300020 天津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院
关键词:
废旧塑料加工所致氰乙酸中毒调查
1996年6月5日,河北省沧州市一合资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发生一起罕见的氰乙酸急性职业中毒事故,造成1人死亡,3人中毒。
一、现场调查
该厂主要生产由废旧塑料再加工而制成的鸡食槽。其工艺流程为:原料→捏合→造粒→挤出→裁断→成品。被粉碎成拇指盖大小的聚氯乙烯废旧塑料片加其它配料,经捏合罐粉碎、搅拌、混合,温度升至170℃左右,20分钟捏合一罐。捏合后的细粉料经造粒机及挤出机的两次再加温至170℃左右后,被挤压到模具中,经裁断、冷却便是成品。
, 百拇医药
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
1.在捏合罐及造粒机旁,测定了氯乙烯、氯化氢空气样品,结果均为“未检出”。
2.在捏合罐、造粒机旁采集的空气样品,用美国菲尼根公司TSQ-70型色—质联用仪进行分析,检出“以氰乙酸为主的多种有机化合物”(因缺乏氰乙酸标准物质故未作定量分析)。
3.对该厂送来的8份废旧塑料片原料样品定性检验氢氰酸,结果为“原料样品未测出氢氰酸”。
三、临床资料
捏合工均系当地农民。自5月初开工后,其中4名捏合工先后出现头昏、胸闷、乏力、记忆力减退、嗜睡等症状。至5月28日例1开始出现短暂昏迷,继而出现抽搐、幻觉、失眠等症状,先后到沧州中心医院、沧州市第二医院进行治疗,均不见好转。于6月4日转来我院。
, 百拇医药
患者入院时,呈浅昏迷。入院诊断:(1)急性氯乙烯等“毒物”中毒(2)昏迷原因待查。ECG显示:窦性心律,可见高大u波,Q-T间期明显延长,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经抢救治疗病情未见好转。于6月7日14时转往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经CT检查结果为“脑细胞大部分坏死,尤以脑垂体附近为重”。临床诊断:脑广泛性坏死。8日家属自动要求出院,9日病人死于家中。
6月10日去该厂进行空气测定时,该厂方将另一位有症状的工人(例2)送来我院就诊。该患者6月10日入院。EEG显示:异常脑电波。ECG显示:Q-T间期延长。6月12日参照空气测定结果已调整治疗方案,并查尿硫氰酸盐为0.86 mg/L。给予对症治疗,20天后痊愈出院。
6月12日厂方又送来2名有轻度症状的工人,6月14日入院。2名患者超声心动图分别显示:心动过速和E-E间距不等。心电图分别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窦缓及心律不齐。经对症治疗,患者明显好转,痊愈出院。
, 百拇医药
四、讨论
氰乙酸中毒的报道极为少见。此次中毒是由聚氯乙烯废旧塑料再加工时,捏合升温过程中产生出的氰基乙酸引起的。氯乙烯经加压液化(或加入引发剂)在40~70℃条件下聚合生成聚氯乙烯。每个聚氯乙烯分子含500~1 500个氯乙烯分子。而聚氯乙烯在真空中加温到180~300℃时,主要是脱氯化氢的分解反应,超过此温度,切断主链分解产生多种碳氢化合物。另外,聚氯乙烯树脂聚合的引发剂是偶氮二异丁腈,它的熔点为106℃,加热时形成四甲基丁二腈及氮,也可产生氰化氢。该厂在聚氯乙烯废旧塑料再加工捏合工序时,并不是真空加温。因捏合罐没有观测孔,工人须不时打开捏合罐的上口盖进行观察,于是大量氧气同时进入正在加温捏合的罐中。在较低熔点(106℃,偶氮二异丁腈)下产生出的氰化氢,和在较高温度(170℃左右,聚氯乙烯)中分解产生的碳氢化合物,以及操作时混合到捏合罐中的常温的氧,便重新排列组合生成了极不稳定的氰基乙酸。
凡能在人体组织内释出氰离子的氰化物都具有氢氰酸的共同毒性作用[1]。氰基乙酸是含有氰基原子团的分子。捏合工操作时是在室内没有通风排毒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吸入大量的氰乙酸,于是产生周身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进而出现昏迷、抽搐。此次氰乙酸中毒属非骤死的氰化物中毒,临床经过4期[2]:(1)前驱期;(2)呼吸困难期;(3)痉挛期;(4)麻痹期。中毒者在操作时每班连续工作12小时,吸入大量的氰乙酸。4位患者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特别是两位重症患者Q-T间期明显延长(多发生于急性中毒),说明毒物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氰离子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引起细胞内窒息,是毒作用的主要机制[3]。因吸入大量的氰乙酸而引起急性中毒,导致组织细胞缺氧、内窒息,以致于造成死亡是完全可能的。例1脑广泛性坏死这样的病例极为罕见。由于排除了氯乙烯、氯化氢以及原料污染氢氰酸的存在,我们认为,中毒致死原因系氰乙酸中毒是可以成立的。
, http://www.100md.com
因此,我们应吸取事故教训,对罕见的毒物亦不应掉以轻心。
参 考 文 献
[1] 王培安,刘卓宝,赵金垣等主编.职业病临床指南.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95-96.
[2]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分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5-116.
[3]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毒理分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33-135.
(收稿:1997-12-15 修回:1998-04-06), 百拇医药
单位:300020 天津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院
关键词:
废旧塑料加工所致氰乙酸中毒调查
1996年6月5日,河北省沧州市一合资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发生一起罕见的氰乙酸急性职业中毒事故,造成1人死亡,3人中毒。
一、现场调查
该厂主要生产由废旧塑料再加工而制成的鸡食槽。其工艺流程为:原料→捏合→造粒→挤出→裁断→成品。被粉碎成拇指盖大小的聚氯乙烯废旧塑料片加其它配料,经捏合罐粉碎、搅拌、混合,温度升至170℃左右,20分钟捏合一罐。捏合后的细粉料经造粒机及挤出机的两次再加温至170℃左右后,被挤压到模具中,经裁断、冷却便是成品。
, 百拇医药
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
1.在捏合罐及造粒机旁,测定了氯乙烯、氯化氢空气样品,结果均为“未检出”。
2.在捏合罐、造粒机旁采集的空气样品,用美国菲尼根公司TSQ-70型色—质联用仪进行分析,检出“以氰乙酸为主的多种有机化合物”(因缺乏氰乙酸标准物质故未作定量分析)。
3.对该厂送来的8份废旧塑料片原料样品定性检验氢氰酸,结果为“原料样品未测出氢氰酸”。
三、临床资料
捏合工均系当地农民。自5月初开工后,其中4名捏合工先后出现头昏、胸闷、乏力、记忆力减退、嗜睡等症状。至5月28日例1开始出现短暂昏迷,继而出现抽搐、幻觉、失眠等症状,先后到沧州中心医院、沧州市第二医院进行治疗,均不见好转。于6月4日转来我院。
, 百拇医药
患者入院时,呈浅昏迷。入院诊断:(1)急性氯乙烯等“毒物”中毒(2)昏迷原因待查。ECG显示:窦性心律,可见高大u波,Q-T间期明显延长,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经抢救治疗病情未见好转。于6月7日14时转往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经CT检查结果为“脑细胞大部分坏死,尤以脑垂体附近为重”。临床诊断:脑广泛性坏死。8日家属自动要求出院,9日病人死于家中。
6月10日去该厂进行空气测定时,该厂方将另一位有症状的工人(例2)送来我院就诊。该患者6月10日入院。EEG显示:异常脑电波。ECG显示:Q-T间期延长。6月12日参照空气测定结果已调整治疗方案,并查尿硫氰酸盐为0.86 mg/L。给予对症治疗,20天后痊愈出院。
6月12日厂方又送来2名有轻度症状的工人,6月14日入院。2名患者超声心动图分别显示:心动过速和E-E间距不等。心电图分别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窦缓及心律不齐。经对症治疗,患者明显好转,痊愈出院。
, 百拇医药
四、讨论
氰乙酸中毒的报道极为少见。此次中毒是由聚氯乙烯废旧塑料再加工时,捏合升温过程中产生出的氰基乙酸引起的。氯乙烯经加压液化(或加入引发剂)在40~70℃条件下聚合生成聚氯乙烯。每个聚氯乙烯分子含500~1 500个氯乙烯分子。而聚氯乙烯在真空中加温到180~300℃时,主要是脱氯化氢的分解反应,超过此温度,切断主链分解产生多种碳氢化合物。另外,聚氯乙烯树脂聚合的引发剂是偶氮二异丁腈,它的熔点为106℃,加热时形成四甲基丁二腈及氮,也可产生氰化氢。该厂在聚氯乙烯废旧塑料再加工捏合工序时,并不是真空加温。因捏合罐没有观测孔,工人须不时打开捏合罐的上口盖进行观察,于是大量氧气同时进入正在加温捏合的罐中。在较低熔点(106℃,偶氮二异丁腈)下产生出的氰化氢,和在较高温度(170℃左右,聚氯乙烯)中分解产生的碳氢化合物,以及操作时混合到捏合罐中的常温的氧,便重新排列组合生成了极不稳定的氰基乙酸。
凡能在人体组织内释出氰离子的氰化物都具有氢氰酸的共同毒性作用[1]。氰基乙酸是含有氰基原子团的分子。捏合工操作时是在室内没有通风排毒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吸入大量的氰乙酸,于是产生周身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进而出现昏迷、抽搐。此次氰乙酸中毒属非骤死的氰化物中毒,临床经过4期[2]:(1)前驱期;(2)呼吸困难期;(3)痉挛期;(4)麻痹期。中毒者在操作时每班连续工作12小时,吸入大量的氰乙酸。4位患者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特别是两位重症患者Q-T间期明显延长(多发生于急性中毒),说明毒物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氰离子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引起细胞内窒息,是毒作用的主要机制[3]。因吸入大量的氰乙酸而引起急性中毒,导致组织细胞缺氧、内窒息,以致于造成死亡是完全可能的。例1脑广泛性坏死这样的病例极为罕见。由于排除了氯乙烯、氯化氢以及原料污染氢氰酸的存在,我们认为,中毒致死原因系氰乙酸中毒是可以成立的。
, http://www.100md.com
因此,我们应吸取事故教训,对罕见的毒物亦不应掉以轻心。
参 考 文 献
[1] 王培安,刘卓宝,赵金垣等主编.职业病临床指南.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95-96.
[2]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分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5-116.
[3]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毒理分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33-135.
(收稿:1997-12-15 修回:1998-04-0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