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苯中毒研究半个世纪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尹松年 李桂兰
单位:100050 北京,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990401 苯在工业上的应用始于100年前,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苯的应用日益广泛,遍布全世界。苯还是汽车废气中的两种主要致癌物之一,环境空气中苯的浓度也有增高的趋势。
1897年,Nenoir与Claude报道了第1例苯作业工人白血病。此后,有关苯的毒性、致癌性及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广泛注意并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近20年来关于苯的毒性与危害的国际专题会议举行过多次,其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苯是现代数万种工业化学品中受到广泛、持久和深入研究的少数化学物之一。1996年《美国工业医学杂志》主编Landrigan曾发表专文“苯与血液研究100年”,文中着重指出了我国在苯白血病研究方面的成就。
, http://www.100md.com
我国在50年代初期已可查到有关苯中毒的研究报告,如薛汉麟对急性、慢性苯中毒的调查报告。苯在油漆、喷漆行业,在生产和使用农药666、DDT及制药等行业已有较多的应用。调查报告表明:当时苯接触浓度高,中毒发生率也高,少数工厂高达30%~40%。因此,为解决苯中毒的诊断和治疗等实际问题,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制定了苯中毒诊断标准和苯在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MAC)。1956年国家建委、卫生部发布的《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中,苯的MAC为80 mg/m3,1962年《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将苯的MAC修改为50 mg/m3,1979年再次修改为40 mg/m3,并且规定苯在地面水中MAC为2.5 mg/m3,在居民区大气中MAC为0.8 mg/m3。1965年卫生部首次发布《苯中毒的诊断、治疗和处理方法(草案)》,1974年正式发布《苯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此后,于1982年及1997年又经过两次修订。
, 百拇医药 1978年,卫生部组织全国开展苯、铅、汞等5种职业中毒的普查。全国接触苯与含苯溶剂的工人约50万人,苯中毒患病率为0.5%。同时发现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白血病9例。基于对19 969个工厂的空气中苯浓度测定数据统计分析,苯浓度几何均值为18.1 mg/m3,超过卫生标准(40 mg/m3)的样本占39.4%。随后在12个城市开展的苯作业工人回顾性队列调查证明苯白血病显著增多,苯作业组白血病30例,对照组白血病4例,SMR为5.74。苯组白血病患者接触苯浓度范围大约在10~1 000 mg/m3。这两项大规模调查研究先后于1982年、1986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奖。1987年根据这些调查结果,苯白血病在我国首次被确定为8种职业肿瘤之一。
近10多年来通过国内协作与国际合作,关于苯中毒和致癌性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通过对苯及混苯作业工人尿中各种代谢物的分析与比较,尿酚、儿茶酚、氢醌及粘糠酸与接苯浓度均呈线性相关,并且发现接触苯与甲苯混合物的工人尿中代谢物呈相互抑制现象。有关苯与人血红蛋白加合物的形成,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对苯作业工人的血样进行了研究,发现苯代谢物——Hb加合物与接苯浓度有剂量-反应关系,接苯浓度为0、≤31及>31 ppm的3组工人,苯-Hb加合物分别为32.0、46.7及129.0 pmol/g Hb;苯与动物DNA加合物形成,最早在体外试验中得到证实,我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首次报告了在苯染毒动物血液、骨髓、肝脏中测出了苯代谢物——DNA加合物。苯对染色体畸变及染色体原位杂交(FISH)的研究发现,除一般结构畸变外,还发现苯作业工人的淋巴细胞5、7、8、9号染色体畸变频率较高。苯对细胞色素氧化酶(CYP2E1、P4502E1)及还原型辅酶Ⅱ:醌氧化还原酶(NQO1,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的初步研究发现,苯中毒人群CYP2E1快型及NQO1突变型的中毒危险性增高约7.6倍。苯作业工人淋巴细胞Ki-ras基因突变以及苯白血病骨髓癌基因N-ras突变的研究等都取得较理想的结果,其中多属于国际上首次报告或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合作,在国内12个城市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苯中毒与白血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于1995年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此外苯在城市工厂车间空气中的浓度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反映了工厂的预防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 http://www.100md.com
同期,我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也很有成效,有关苯的研究在国外杂志发表后,受到国际机构(IARC、IPCS)及相关书、刊的广泛引用,应邀出席各种有关苯的国际会议,应邀作为WHO顾问,出席IPCS讨论苯的标准文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席发言权。
当前,在这世纪之交的年代,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乡镇企业与三资企业出现的苯危害问题不容忽视。许多用含苯氯丁胶粘制皮鞋的生产还是在简陋小房,甚至在住宅内进行的,苯浓度很高,例如温州市鞋类生产现场苯超标达73%,苯中毒发病率也高,有些厂还拒绝进行监测和检查。其中一大批急性重度中毒病人经治疗得以恢复或好转,他们的预后很值得随访研究。苯是芳香族化合物中最简单的化学物,可它的毒性与致癌性的分子机制仍不甚明了。苯与DNA形成加合物及其诱导的DNA突变,与染色体畸变及细胞转化的关系,苯对生殖功能及其子代的影响等问题,都有待于我国毒理学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21世纪作出新的贡献。
(收稿:1999-01-06 修回:1999-05-01), 百拇医药
单位:100050 北京,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990401 苯在工业上的应用始于100年前,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苯的应用日益广泛,遍布全世界。苯还是汽车废气中的两种主要致癌物之一,环境空气中苯的浓度也有增高的趋势。
1897年,Nenoir与Claude报道了第1例苯作业工人白血病。此后,有关苯的毒性、致癌性及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广泛注意并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近20年来关于苯的毒性与危害的国际专题会议举行过多次,其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苯是现代数万种工业化学品中受到广泛、持久和深入研究的少数化学物之一。1996年《美国工业医学杂志》主编Landrigan曾发表专文“苯与血液研究100年”,文中着重指出了我国在苯白血病研究方面的成就。
, http://www.100md.com
我国在50年代初期已可查到有关苯中毒的研究报告,如薛汉麟对急性、慢性苯中毒的调查报告。苯在油漆、喷漆行业,在生产和使用农药666、DDT及制药等行业已有较多的应用。调查报告表明:当时苯接触浓度高,中毒发生率也高,少数工厂高达30%~40%。因此,为解决苯中毒的诊断和治疗等实际问题,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制定了苯中毒诊断标准和苯在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MAC)。1956年国家建委、卫生部发布的《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中,苯的MAC为80 mg/m3,1962年《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将苯的MAC修改为50 mg/m3,1979年再次修改为40 mg/m3,并且规定苯在地面水中MAC为2.5 mg/m3,在居民区大气中MAC为0.8 mg/m3。1965年卫生部首次发布《苯中毒的诊断、治疗和处理方法(草案)》,1974年正式发布《苯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此后,于1982年及1997年又经过两次修订。
, 百拇医药 1978年,卫生部组织全国开展苯、铅、汞等5种职业中毒的普查。全国接触苯与含苯溶剂的工人约50万人,苯中毒患病率为0.5%。同时发现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白血病9例。基于对19 969个工厂的空气中苯浓度测定数据统计分析,苯浓度几何均值为18.1 mg/m3,超过卫生标准(40 mg/m3)的样本占39.4%。随后在12个城市开展的苯作业工人回顾性队列调查证明苯白血病显著增多,苯作业组白血病30例,对照组白血病4例,SMR为5.74。苯组白血病患者接触苯浓度范围大约在10~1 000 mg/m3。这两项大规模调查研究先后于1982年、1986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奖。1987年根据这些调查结果,苯白血病在我国首次被确定为8种职业肿瘤之一。
近10多年来通过国内协作与国际合作,关于苯中毒和致癌性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通过对苯及混苯作业工人尿中各种代谢物的分析与比较,尿酚、儿茶酚、氢醌及粘糠酸与接苯浓度均呈线性相关,并且发现接触苯与甲苯混合物的工人尿中代谢物呈相互抑制现象。有关苯与人血红蛋白加合物的形成,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对苯作业工人的血样进行了研究,发现苯代谢物——Hb加合物与接苯浓度有剂量-反应关系,接苯浓度为0、≤31及>31 ppm的3组工人,苯-Hb加合物分别为32.0、46.7及129.0 pmol/g Hb;苯与动物DNA加合物形成,最早在体外试验中得到证实,我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首次报告了在苯染毒动物血液、骨髓、肝脏中测出了苯代谢物——DNA加合物。苯对染色体畸变及染色体原位杂交(FISH)的研究发现,除一般结构畸变外,还发现苯作业工人的淋巴细胞5、7、8、9号染色体畸变频率较高。苯对细胞色素氧化酶(CYP2E1、P4502E1)及还原型辅酶Ⅱ:醌氧化还原酶(NQO1,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的初步研究发现,苯中毒人群CYP2E1快型及NQO1突变型的中毒危险性增高约7.6倍。苯作业工人淋巴细胞Ki-ras基因突变以及苯白血病骨髓癌基因N-ras突变的研究等都取得较理想的结果,其中多属于国际上首次报告或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合作,在国内12个城市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苯中毒与白血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于1995年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此外苯在城市工厂车间空气中的浓度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反映了工厂的预防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 http://www.100md.com
同期,我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也很有成效,有关苯的研究在国外杂志发表后,受到国际机构(IARC、IPCS)及相关书、刊的广泛引用,应邀出席各种有关苯的国际会议,应邀作为WHO顾问,出席IPCS讨论苯的标准文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席发言权。
当前,在这世纪之交的年代,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乡镇企业与三资企业出现的苯危害问题不容忽视。许多用含苯氯丁胶粘制皮鞋的生产还是在简陋小房,甚至在住宅内进行的,苯浓度很高,例如温州市鞋类生产现场苯超标达73%,苯中毒发病率也高,有些厂还拒绝进行监测和检查。其中一大批急性重度中毒病人经治疗得以恢复或好转,他们的预后很值得随访研究。苯是芳香族化合物中最简单的化学物,可它的毒性与致癌性的分子机制仍不甚明了。苯与DNA形成加合物及其诱导的DNA突变,与染色体畸变及细胞转化的关系,苯对生殖功能及其子代的影响等问题,都有待于我国毒理学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21世纪作出新的贡献。
(收稿:1999-01-06 修回:1999-05-0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