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60114
筑巢引凤开发留学人员智力资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彭远慧 邓可刚 邓灵燕 伍经平 李幼平

    单位:610041 成都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处

    关键词: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000217 留学人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创新体系和学科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我院1988年到1998年的11年间,通过各种渠道先后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留学人员182人(其中博士20人、硕士82人,本科63人、大中专17人),短期出国考察、学术交流609人。现留学人员已学成回国134人,为派出的73.6%。“支持出国、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是我国留学工作的长期政策,因此,怎样吸引确有真才实学的出国留学人员积极参与国内建设,怎样保证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内能真正发挥作用,安心服务,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我院的具体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制定规划,引进人才
, http://www.100md.com
    根据我院医、教、研的工作基础和人才条件,配合我校“211”建设立项,医院制定了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理清了人才队伍,确定出各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骨干和后备力量,对急缺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的学科,从留学人员中优选出研究方向与我院学科发展方向一致的高层次人才,有计划地重点引进,从而有利于国内外科研在高水平上接轨。例如医院从1995年起,陆续从美国、日本等引进一批40岁左右的优秀高层次留学人员,及时补充到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已有的人才梯队优势互补,为我院“211”重点学科建设的申报、立项、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德国学成回国的周总光教授回国后作为普通外科的学术骨干,积极将自已在胰腺微循环研究方面的工作融合到科室“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优势中去,使科室争取到1997年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建设项目1项,本人也争取到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1项,获省科委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同时负责组建医院的微循环流变学实验室,培养这个学科的研究生,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二、改善科研条件,吸引人才
, 百拇医药
    能否吸引优秀高层次出国留学人员回院服务,让他们真正留下来,干下去的关键之一,在于有没有与国外接轨的工作条件。虽然生活条件、子女教育、个人待遇、职称、职务对吸引和留住留学回国人员不无影响,但对大多数留学回国人员和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在国内得到与国外相同或相近甚至更好的工作条件,以保证他们在国外的科研课题能在国内继续延伸并推广应用。因此,医院领导在医院经济还不宽裕的条件下,就于1995年启动了科研硬件条件的改善。从1994年~1998年的5年间,我院自筹为主,用于重点学科建设、科研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期刊图书订购的经费逐年上升,总计投入3 672.5万元,新建开放实验室4个;调整改建研究生实验室2个;购置大型高档专用设备15台套;新建生物制剂中试基地;新建信息大楼、计算机中心、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室;扩建医院图书馆;改善我院主办的全国公开发行的6个杂志的工作条件;新建并逐步完善了院内中、外文医学文献光盘检索系统……,为回国人员创造了与国外相近甚至更好的工作环境,保证了他们继续从事高水平科研。同时为他们带动国内高层次科研,争取国际合作研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争取了宝贵时间。
, 百拇医药
    例如从日本学成回国的魏于全教授,医院拨设备款500万元为他新建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3年来已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面上课题各一项,国家教委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四川省科委重点项目基金及跨世纪人才基金等多项资助。从美国学成回国的李幼平研究员用医院拨给的500万元设备款创建移植免疫实验室,2年多来,已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分题牵头1项、面上课题2项、四川省科委重点课题等多项资助,同时与先后从加拿大、英国留学归来的王家良教授、刘鸣副教授合作,创建首家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已获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基金、中澳机构间合作研究基金、WHO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专局及引智办等多项资助。医院还拨款500万元为从美国归来的赵连三研究员新建生物工程制剂中试基地。此外,医院还为核医学科、骨科、精神科、眼科、医学遗传室……等的留学回国人员和科技工作者配套建设分子核医学实验室、组织工程学实验室、眼科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精神病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医学遗传及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保证了留学回国人员有用武之地;学科梯队有课题可做;后备力量和研究生有老师可咨询;因而保证了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医院近5年课题获准数呈上升趋势,5年纵横向课题经费达4 400.28元,投入产出比达1∶1.2。
, 百拇医药
    表1 1996~1998年我院留学回国科技人员科研基金中标情况 年份

    全院基金项目中标总数

    其中自然科学基金中标数

    全院

    回国人员

    %

    全院

    回国人员

    %

    1996

    73

    23
, http://www.100md.com
    31.51

    17

    8

    47.06

    1997

    45

    18

    40.00

    24

    11

    45.83

    1998

    79
, http://www.100md.com
    35

    44.30

    17

    10

    58.82

    合计

    197

    76

    38.58

    58

    29

    50

    注:上表所列的基金数系我院牵头的省厅级以上课题或项目基金,不包括校基金和院基金。表2 1996~1998年我院留学回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情况 年份
, 百拇医药
    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发表科技论文的情况

    全院

    回国人员

    %

    1996

    113

    18

    15.93

    1997

    117

    21

    17.95

    1998
, http://www.100md.com
    139

    58

    41.73

    合计

    369

    97

    26.29

    注:上表统计的论文数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表3 1996~1998年我院留学回国人员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年份

    国家、部、省、市级三等奖以上获奖数

    全院(项)

    回国人员(项)
, http://www.100md.com
    %

    1996

    22

    17

    77.27

    1997

    14

    11

    78.57

    1998

    16

    11

    68.75
, 百拇医药
    合计

    52

    39

    75

    注:1996~1998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留学回国人员占9项(81.82%),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其中1项留学回国人员排名第3和第5),其项目负责人均为留学回国人员。

    三、更新观念,人尽其才

    吸引高层次出国留学人员回院服务并让他们安心干下去的关键之二,在于能否实现与国外接轨的工作效率。只要能保证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内工作有同国外一样甚至更高的工作效率,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愿意,并且可以安下心来服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各级职能处室转变观念,真正确立并端正服务意识,改革所有束缚科研发展,限制效率提高的陈规陋习,让规章、政策、制度、信息渠道、服务流程更科学、效率更高。应该说这比硬件改造更困难,否则,再好的硬件也难留得住人,即使留下人,也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 百拇医药
    我院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并且初见成效。例如医院对开放实验室建设实行因人设室,因室选人。对选中的实验室主任,给以财权、人权、物权,用人允许他们院内外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允许他们根据课题需要招聘或解聘实验人员;允许他们在医院规定的奖金范围内自主决定奖金分配,奖勤罚懒;允许他们自主决定课题投标和研究开发方向;允许他们在任期内对实验室的发展、建设、人、财、物全权负责;允许他们在统筹安排好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上再次短期出国进修、交流……,从而大大激励了他们的工作热情,科研成绩显著。例如我院从美国学成回国的程惊秋教授回国仅1年,就获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探索项目和国家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各1项,为主承担医院开放实验室系统购置大型设备的技术论证,科研实验大楼用户设计,GLP建设等大型项目的论证,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受到全院上下一致好评。

    四、以学科建设促人才成长

    人才应以才能和贡献为依据,年龄并非固有属性。我院在抓学科建设时,重视发挥留学回国人员作用,对他们充分信任,因才施用,对他们委以重任、压担子、配备条件,保证他们充分发挥潜能。目前我院43位学术带头人中,留学回国人员占34人(79.07%);45位学术骨干中,留学回国人员占25人(55.56%);32位后备力量中,留学回国人员占16人(50%)。同时重视学术带头人的再提高,于1998年底启动院士培育工程。从我院优势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首批遴选出5位进入院士培育工程,每人给予10万元启动经费,用于请人分担科研、教学、著书立说中的一般劳动和本人发表文章、学术交流等。这5位教授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早期留学回国人员,按期学成回国后,一直在本学科的建设中埋头苦干,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或专业;担任本专业学会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成为本学科专业杂志的主编或副主编;并在本专业内有较深学术造诣,公认为名符其实的学术带头人。能在花甲之年获此资助,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学科的发展,正是依靠他们的以身作则,才得以带动中青年人才的爱岗敬业、奋斗拼搏,才保证了我们的学科建设后继有人,形成良性循环。当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人才资源就象一个人才库,只有保持人才库的进口、出口两头畅通,才能保持人才库在高水准、高活力、高效益上实现动态平衡。总之,唯有人尽其才,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只有培养人才,才有可用之才。这是一种充满哲理的平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蔡力.改革开放中的四川高校外事.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223-359.

    (收稿日期:1999-02-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