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60167
浅谈博士后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张斯虹 卢圣贤 袁凯瑜 冯世容

    单位:中山医科大学科研处 广州 510089

    关键词: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000419 世纪之交,祖国高校掀起了一项引人瞻目的“211工程”建设,建设的核心是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跟上和占领面向21世纪世界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与此同时,旨在培养和选拔以拓宽知识面和独立开展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水平而又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造就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加强科学研究力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学术交流,并鼓励留学博士回国工作的博士后制度也在茁壮成长。博士后制度作为这种新型意义上的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从其产生到发展已有14年的历史,为科技战线输送了一大批人才,而博士后研究人员在重点学科建设上作用如何?本文就博士后在拓宽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促进学科交叉,学科队伍建设和增强与提高科研力量和水平所起的作用谈点认识,希望与同道们交流,以便做好学科建设和博士后的培养选拔工作。
, 百拇医药
    一、博士后拓宽和发展了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促进了学科交叉

    重点学科的建设是衡量高等院校科研水平的主要标志。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已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它关系到高等学校长远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处于关键位置的是建设具有较成熟、稳定的研究发展方向。但目前重点学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封闭,学科之间缺乏交叉渗透、多学科综合研究较少等问题。而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做为人才流动改革机制的产物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为培养和使用高水平年轻科技人员的一项重要举措。它规定未超过40周岁刚毕业的博士在获得固定岗位之前处于流动状态,进行跨学校或跨学科的流动。据统计:人体创造力最强的就是25到45岁,集中在37岁左右。可见,我国的博士后正是处于人体创造力最强作出突出贡献的年龄段。博士后研究人员一般在经过了学士 、硕士和博士阶段的系统理论学习和科研训练之后,已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扎实基础,已可从硕士、博士阶段的做课题、做项目上升到做理论、做假说的高度。这种基础扎实、创造力强的高层次科技人员进行跨学校、跨学科流动的机制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博士后为重点学科已较成熟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带来了更多的新经验、新思想,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并有利于更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清华大学1995年统计:该校十年进站的320名博士后中,有65名分别来自13个国家的51所高等院校,其余的来自国内74所院校、所。其中约有1/3的博士后从事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博士后的这些内在条件、有利因素使得他们在重点学科已有的较稳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在学科研究方向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进一步深入工作,使知识在不断横向与纵向积累的过程中产生出创造性的研究成绩,继而对重点学科研究方向起到拓宽和发展的作用。如我校国家重点学科肾内科博士后孙林,他由湖南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来我校临床医学流动站工作,他利用自己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专长对系膜增殖性肾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明本病的分子发病机制,为本病今后的基因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出站留校工作,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在该学科获得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新型腹膜透析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腹膜透析进行深入研究,发展其学科的研究方向并促进了腹膜透析多种方法的研究;又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后苏义脑博士在科研中将工程控制论与钻井工程等井下作业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井下控制工程学这一新学科领域的总体框架设计,新理论的提出拓宽和发展了其学科的研究方向;以及东北大学汤建人,他从学士到博士后都是工科,在科研工作中大胆创新,在多门学科领域的相互沟通中寻找科学研究的结合点。他用数学、力学和电工学的知识及研究方法去研究经济界比较棘手的问题通货膨胀,这一观点受到了广大专家的高度重视,他的研究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并突破了通货膨胀的方法学研究。
, 百拇医药
    由此可见,博士后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拓宽和发展了研究方向,突出了学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增强了其在全国及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博士后在重点学科学术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重点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也是学科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术队伍建设就是要抓好学术带头人特别是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并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建立起一支层次结构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但目前学科,学术队伍中存在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据1994年国家教委成果评奖的统计结果显示: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青年组(<35岁)只有65人,占总人数9.10%,中年组(36~55岁)有218人,占总人数的30.53%,老年组(>56岁)有431人,占总人数的60.36%。;中、青年两组加起来只占获奖总数的39.63%,这种获奖年龄偏大反映了我国高校的科研领域普遍存在着明显的老化现象。另外,学术队伍中的“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致使学术思想僵化,研究水平低下。而博士后作为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为补充重点学科人才,解决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不合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更多的可选性,并避免近亲繁殖。博士后富有创造力的年龄阶段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奠定了他们将在重点学科队伍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证明,在已出站的博士后中,大多数已被接受单位聘任为高级技术职务,其中一些人已成为或将成为新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博士后的流动状态,又可使其不仅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水平,并加深所在学科了解自己,从而为学科更好地选留人才。另一方面,博士后的流动促进了学术交流、提供了队伍内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机会,利于提高学术队伍整体的水平。如我校药理学博士后陶亮,其在站期间课题为“稳定表达在HEK-293细胞的三个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Ca调控功能的研究”,由于其在站期间科研工作的出色表现,出站留校后不久即被提为教研室副主任,并成为心血管药理学方面新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又如复旦大学生物学博士后余龙博士(已留校)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了17项国家、上海及国际合作的课题,并为其学科点组建了人类医学遗传实验室,成为复旦大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学科在医学分子遗传方面的学术带头人;以及北大化学博士后袁谷博士(已留校),由于他在研究中开辟了质谱法鉴定有机异构体的新领域,使他成为我国相似分析质谱法研究有机结构的新的学术带头人。
, http://www.100md.com
    可见,博士后在重点学科建设优化学术队伍,充实、提高学术梯队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从而为重点学科的持续发展贮备了力量。

    三、 博士后增强和提高了重点学科的科研力量和水平

    我国的博士后制度规定,博士后在站期间为国家正式职工而且只进行科研工作。这一规定既保障了博士后的生活待遇,又使博士后在最旺盛、最富创造力的时期有更充沛的时间、精力进行科学研究。而高等院校的重点学科,一般都已具备了较为成熟和稳定的研究方向,高水平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完备的科研条件、充足的科研经费及良好的学术环境。这些无疑为博士后充分发挥科研水平、 加深研究深度,并在科研过程中,以科研为纽带,促进学科间联合,互相交叉、渗透,从而整体提高了重点学科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力量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博士后制度作为新型意义上的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从其产生到发展已为科技战线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据统计:全国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间平均每人参与和承担2~3项重要的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占40%;平均每人在国际上发表论文1.5篇, 在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4篇,在国内一般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平均每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0.5项。经过培养和锻炼,一大批出站博士后已成为重点学科的科技骨干和新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入选中,博士后约占15%~20%左右。另据资料统计:统计我校1999年前出站的38名博士后,他们在站期间做为课题负责人独立申请到的课题有93项,平均每人2.4项,金额总数为403.3万元,从23万元到1.5 万元不等,平均每人10.6万元。其中,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在站博士后有11人,占总在站人数的28.9%。近3年来我校在站博士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中标/申请率平均为22%,远大于全校中标率的10%,较全国中标率的数字也高出8个百分点。在1998年以来第23到2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的中标中,我校博士后中标占广东省博士后中标总数的52.4%。我校博士后流动站从1991年~1996年录用的博士后的共18名,其中在重点学科的博士后11名,占总数的61%,他们申请到和单位资助的资金共约为80万, 占总数的71.4% ,发表论文数共63篇,占总数71.6 %,论著共5篇,占总数的100%,均较非重点学科的博士后多。可见,博士后对重点学科的科研工作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具体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博士后顾日国博士,他在礼貌现象、言语行为理论和话语分析三个方面已进入国际研究的先进行列。近年来他筹建和主持了4个工商局项目和国家“八五”计划项目,主持召开了两次国际研讨会,并先后获93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科研一等奖和94年北京社科优秀论文一等奖。
, 百拇医药
    由上可见,博士后在重点学科中成长,并为重点学科拓宽和发展研究方向、补充和壮大学术队伍,提高整体的科研力量和水平,促进科研项目完成,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重大项目立项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对重点学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实践证明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年轻科技人才,这些博士后为重点学科的建设起了相当积极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丽芳,周静,李雄文,等.1994年国家教委成员评奖分析与思考.研究与发展管理,1995,7(6)107∶112.

    2,张斯虹,卢圣贤,袁凯瑜,等.重视高层次人才—博士后的培养.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9,12∶235-237.

    (收稿日期:1999-12-2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