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之死的教训
作者:周一谋
单位:
关键词:
健康世界/980133
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是进士出身,先后做过杭州、湖州等地州官,又任翰林学士、侍讲学士,官至礼部尚书。然而,因屡遭谪贬,一生历尽坎坷,直到暮年才从琼州(在今海南省境内)等地赦还,最后死于江苏常州。关于苏轼的死因,很值得认真研究,从中可以总结出深刻的教训。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时值炎暑季节。一天,苏轼与友人——大书画家米芾一道乘船游览名胜古迹。其时烈日吐焰,酷暑难当,舟中更是闷热不堪。苏轼解衣露坐,贪风纳凉,同时大量饮用冰水。到了半夜,忽然暴下急泻不止,及至第二天,全身软弱乏力,疲惫不堪。当此之时,必须严格禁食肥腻,只可饮些米汤或绿豆汤之类(大米稀粥或绿豆稀粥也可),治疗则宜服清热解暑之剂,然后卧床安心静养。却因苏轼素来喜服温补药,竟然选用黄芪等药熬粥服食,致使暑邪无法及时排解。更有甚者,米芾决定在第三天设宴款待苏轼。所办筵席十分丰盛,除了猪鸡鸭鱼等普通荤食外,还有其他山珍海味。米芾素知苏轼能豪饮豪食,席间觥筹交错,只顾频频举杯不断劝酒敬菜。殊不知此时苏轼已是病号,应当严格控制饮食。苏轼当时胃口不好,食欲不佳,本不打算多吃,无奈盛情难却,生怕伤了老朋友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来一个舍命陪君子,勉强吞下不少酒肉肴馔。这一来,无异于雪上加霜。苏轼赴宴之后,病势陡然加重,更加暴下泄泻。从此胸膈作胀,饮食不进,夜不能寐。几天以后,热毒转甚,继而全身高热不退,齿间流血。这时,却仍然迷信人参、茯苓和麦门冬等补药,继续服之不辍,致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前后仅二十多天,就与世长辞了,死时年66岁。
, 百拇医药
从苏轼生病到死亡的全过程来看,至少有如下几点值得人们注意。
第一,饮食不能失控。苏轼毕竟是年逾花甲之人了,酷暑季节适当喝些冷饮是可以的,但过食冷饮则非常有害,再加上贪风纳凉,故患暴下之疾。在已经生病和腹泻不止的情况下,根本不应该出席任何宴会。过食膏梁厚味,即使对于健康人也会成为致病因素,更何况是高龄病号呢?苏轼之疾亦属“病从口入”之列,可以说,他的病主要是吃出来的。平时应注意节制饮食,生病期间,尤其应把住嘴巴关。
第二,有病不可迷信温补药。苏轼患的是暑热病,不服清热解毒的寒凉之剂,却始终迷信温补药。殊不知温补之剂亦可使人丧生。针对苏轼的病情,清人陆以在《冷庐医话》中作了这样的评论:“病暑饮冷暴下,不宜服黄芪,殆误服之。胸胀热雍,牙血泛滥,又不宜服人参、麦门冬。噫,此非为补药所误耶?”另一位医家也说:“药不对病,以致伤生,窃为(苏)公惜之云云。”
第三,无病不可滥服补药。现今有的人认为,凡补药皆有益而无害,因而无病也常服补药。其实这种看法和做法完全是错误的。诚然,补药对于虚羸多病者来说,只要对症,确能收到较好的补养功效,但并非人人都适用。若身体壮实,正气不虚,一味滥服补药,反而会招致各种药源性疾病。即使是人参、鹿茸之类的补药,倘若用之不当,照样会损伤身体,甚或导致丧命的危险。据《景岳全书发挥》记载,有个刚满20岁的小伙子名叫沈赤文,尚在读书,正准备结婚。其父爱子甚笃,为了增强儿子的体质,便配制大补剂全鹿丸一料,分给儿子及其三个同学服用。待服药几个月以后,沈赤文忽浑身作痛,渐渐腹中块痛,消瘦不食,渴喜冷饮;后服酒蒸大黄丸,下黑块无数,用水浸之,胖如黑豆,始知为全鹿丸所化。不数日热极而死。其他三个同服此药的青年,一个患喉痹,一个患肛门毒,另一个咳嗽吐血,全都相继死去。全鹿丸系由一头整鹿(去皮及头蹄)加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黄芪、锁阳、肉苁蓉等30多味温补药加工炮制而成,常用来治疗肾阳亏损所致的精神衰疲、神志不安、头眩耳聋、盗汗遗精、腰膝无力,以及妇女血亏、崩漏、带下等症。上述4个青年小伙子阳气正旺,体质不虚,却无病而服如此峻猛的温补剂,终于招致断送性命的药害。由此可知,滥服补药亦可杀人,当引以为戒。, 百拇医药
单位:
关键词:
健康世界/980133
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是进士出身,先后做过杭州、湖州等地州官,又任翰林学士、侍讲学士,官至礼部尚书。然而,因屡遭谪贬,一生历尽坎坷,直到暮年才从琼州(在今海南省境内)等地赦还,最后死于江苏常州。关于苏轼的死因,很值得认真研究,从中可以总结出深刻的教训。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时值炎暑季节。一天,苏轼与友人——大书画家米芾一道乘船游览名胜古迹。其时烈日吐焰,酷暑难当,舟中更是闷热不堪。苏轼解衣露坐,贪风纳凉,同时大量饮用冰水。到了半夜,忽然暴下急泻不止,及至第二天,全身软弱乏力,疲惫不堪。当此之时,必须严格禁食肥腻,只可饮些米汤或绿豆汤之类(大米稀粥或绿豆稀粥也可),治疗则宜服清热解暑之剂,然后卧床安心静养。却因苏轼素来喜服温补药,竟然选用黄芪等药熬粥服食,致使暑邪无法及时排解。更有甚者,米芾决定在第三天设宴款待苏轼。所办筵席十分丰盛,除了猪鸡鸭鱼等普通荤食外,还有其他山珍海味。米芾素知苏轼能豪饮豪食,席间觥筹交错,只顾频频举杯不断劝酒敬菜。殊不知此时苏轼已是病号,应当严格控制饮食。苏轼当时胃口不好,食欲不佳,本不打算多吃,无奈盛情难却,生怕伤了老朋友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来一个舍命陪君子,勉强吞下不少酒肉肴馔。这一来,无异于雪上加霜。苏轼赴宴之后,病势陡然加重,更加暴下泄泻。从此胸膈作胀,饮食不进,夜不能寐。几天以后,热毒转甚,继而全身高热不退,齿间流血。这时,却仍然迷信人参、茯苓和麦门冬等补药,继续服之不辍,致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前后仅二十多天,就与世长辞了,死时年66岁。
, 百拇医药
从苏轼生病到死亡的全过程来看,至少有如下几点值得人们注意。
第一,饮食不能失控。苏轼毕竟是年逾花甲之人了,酷暑季节适当喝些冷饮是可以的,但过食冷饮则非常有害,再加上贪风纳凉,故患暴下之疾。在已经生病和腹泻不止的情况下,根本不应该出席任何宴会。过食膏梁厚味,即使对于健康人也会成为致病因素,更何况是高龄病号呢?苏轼之疾亦属“病从口入”之列,可以说,他的病主要是吃出来的。平时应注意节制饮食,生病期间,尤其应把住嘴巴关。
第二,有病不可迷信温补药。苏轼患的是暑热病,不服清热解毒的寒凉之剂,却始终迷信温补药。殊不知温补之剂亦可使人丧生。针对苏轼的病情,清人陆以在《冷庐医话》中作了这样的评论:“病暑饮冷暴下,不宜服黄芪,殆误服之。胸胀热雍,牙血泛滥,又不宜服人参、麦门冬。噫,此非为补药所误耶?”另一位医家也说:“药不对病,以致伤生,窃为(苏)公惜之云云。”
第三,无病不可滥服补药。现今有的人认为,凡补药皆有益而无害,因而无病也常服补药。其实这种看法和做法完全是错误的。诚然,补药对于虚羸多病者来说,只要对症,确能收到较好的补养功效,但并非人人都适用。若身体壮实,正气不虚,一味滥服补药,反而会招致各种药源性疾病。即使是人参、鹿茸之类的补药,倘若用之不当,照样会损伤身体,甚或导致丧命的危险。据《景岳全书发挥》记载,有个刚满20岁的小伙子名叫沈赤文,尚在读书,正准备结婚。其父爱子甚笃,为了增强儿子的体质,便配制大补剂全鹿丸一料,分给儿子及其三个同学服用。待服药几个月以后,沈赤文忽浑身作痛,渐渐腹中块痛,消瘦不食,渴喜冷饮;后服酒蒸大黄丸,下黑块无数,用水浸之,胖如黑豆,始知为全鹿丸所化。不数日热极而死。其他三个同服此药的青年,一个患喉痹,一个患肛门毒,另一个咳嗽吐血,全都相继死去。全鹿丸系由一头整鹿(去皮及头蹄)加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黄芪、锁阳、肉苁蓉等30多味温补药加工炮制而成,常用来治疗肾阳亏损所致的精神衰疲、神志不安、头眩耳聋、盗汗遗精、腰膝无力,以及妇女血亏、崩漏、带下等症。上述4个青年小伙子阳气正旺,体质不虚,却无病而服如此峻猛的温补剂,终于招致断送性命的药害。由此可知,滥服补药亦可杀人,当引以为戒。,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