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世界》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61718
抗精神病药能吃傻吗?——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对话
http://www.100md.com 《健康世界》 1998年第2期
     作者:姚贵忠

    单位:

    关键词:

    健康世界/980208抗精神病药物会成瘾吗?

    一般在精神科应用的药物被称作“精神药物”。精神药物共分为4大类: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用的是抗精神病药,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或称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用抗抑郁药和抗躁狂药,稳定情绪、控制焦虑、改善睡眠用抗焦虑药。这4类药物都不是固定针对某一种疾病的,而是针对症状的。比如,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现抑郁情绪,也可以用抗抑郁药;躁狂病人高度兴奋时,也可以用抗精神病药;而任何一种精神病都有可能出现睡眠障碍,所以都可以用抗焦虑药。

    所谓“成瘾”(术语叫做“依赖”),是指一个人对某种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加,服用以后就感到舒服,长时间不用就会全身难受,比如烟瘾、酒瘾、毒瘾、药瘾等。在精神药物中,只有抗焦虑药(安眠药)可以成瘾,抗精神病药等其它3类药物是不会成瘾的。
, http://www.100md.com
    医生是通过让病人睡觉来治疗精神病吗?

    前面已经提到,抗精神病药和安眠药是两类不同的精神药物,如果让病人多睡觉就能治疗精神病,那么,何不把这两类药合成一类,或者只用安眠药不就够了吗?精神病的治疗显然不只是让病人多睡觉。

    人脑内有很多神经递质,抗精神病药物是通过调节这些神经递质量的多少以及相互间的比例,来消除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绝大部分抗精神病药都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病人吃药之后就想睡觉,因此才会给人以“睡觉能治精神病”的假象。而有些药物几乎没有镇静作用,甚至还有激活作用,却也能治疗精神病。

    在精神病学的教科书里,镇静作用是作为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介绍的,但这应该从两方面来评价。如果病人的病情较轻,可以边治疗、边学习、边工作,此时镇静作用就是副作用;如果病人有明显的行为紊乱、躁动不安,镇静作用就恰好起到了治疗作用。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具有不同镇静作用的药物。
, 百拇医药
    抗精神病药可引起哪些副作用?

    1.锥体外系统反应(锥外反应) 这是抗精神病药最常见、最突出的副作用,也是专家们正在力图攻克的一个难题。它有4种表现形式:

    类帕金森氏综合征:表现为震颤、肌肉僵直、动作缓慢、表情呆板(面具脸)、碎步等。

    急性肌张力障碍:病人突然出现双眼上翻,或颈部歪向一侧,或下颌张开不能闭合等情况,多见于年轻的男病人。

    静坐不能:表现为焦虑、坐立不安、来回踱步。

    以上情况均可以用安坦对抗,一般用2毫克(1片)每天3次,最多可加至4毫克(2片)每天3次。特别是急性肌张力障碍,发作突然,病人痛苦难忍,此时家属不必惊慌,立即给病人口服2片安坦,十几分钟即可缓解。

    迟发性运动障碍:多见于长期服药者,表现为口腔周围或四肢的不自主运动,如面部肌肉抽动、下颌颤动、 四肢的舞蹈样动作、捻丸样动作等,在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此种副作用常与类帕金森综合征并存,且往往被其掩盖,在减药或停药时,才显露出现。处理方法是缓慢减药或停药,停用安坦,同时口服安定、非那根或小剂量氟哌啶醇,也可以静脉输液。总体来说,目前对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治疗效果不甚满意,也就是说,迟发性运动障碍一旦出现,很难完全缓解,因此要注意预防,即在治疗中尽量避免频繁换药、剂量过大或快速增减药等。
, http://www.100md.com
    对安坦的使用,医生们有不同的看法。由于大多数抗精神病药都有锥外反应,会给病人带来很多痛苦,增加病人对服药的抵触心理,很多医生习惯于预防性使用安坦,即在病人开始服用抗精神病药时就同时服用安坦,目的是防止锥外反应的出现,以减轻病人的不适感,增强病人服药的依从性。而有的医生则主张,安坦本身也有副作用,它可以加重病人的口干、视物模糊等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安坦会加重迟发性运动障碍。因此,应该只在锥外反应已经出现,且病人对此不能耐受的情况下,才使用安坦。

    综合上述两种意见,笔者认为,使用安坦应注意以下问题:

    (1)根据抗精神病药的品种来选择。对于锥外反应轻微的抗精神病药,加氯氮平、舒必利等,可以不必预防性使用安坦。

    (2)根据治疗的不同阶段来选择。在急性治疗期,抗精神病药的剂量较大,出现锥外反应的可能性也大,此时可以短期预防性使用安坦。而在维持治疗期,抗精神病药已减至维持量时,就要及时减少或停用安坦。
, 百拇医药
    (3)根据病人的躯体情况选择。对于老年、躯体情况较差、对药物较敏感的病人,可以预防性使用安坦,而对于其他病人,则应酌情使用安坦。

    (4)减少安坦的用量。应尽可能地摸索出能预防锥外反应的安坦最低剂量,从2毫克每日2次开始,如果不够,再一片一片地加量,直到找出适宜剂量为止。有的病人出现锥外反应是有时间规律的。比如,有的用长效针剂治疗的病人,只在打针后的第2、3天出现锥外反应,对这样的病人,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这两三天内预防性服用安坦,而其它时间则不用。

    (5)用其它药物替代安坦。安定、非那根等药也有治疗锥外反应的作用,可以用它们与安坦交替服用,来防止锥外反应的出现。

    2.过度镇静 多数抗精神病药都会使病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困倦、乏力等症状,即使病人服药之后睡眠增多,对身体也没有多大伤害,但如果病人边服药边工作,则要千万注意安全,避免出现事故,特别是不要操作机器、驾驶车辆等。
, 百拇医药
    3.药源性焦虑、抑郁 少数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出现烦躁、无故发脾气、坐立不安、情绪低落等表现,请家属注意,这不一定是病情所致,而有可能是药物的副作用造成的。这两种情况在临床上很难鉴别,家属最好及时把情况告诉医生,以便对症处理。

    4.体位性低血压 有些病人在突然站立,特别是睡醒觉刚刚起床的时候,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这种现象叫做“体位性低血压”——由于身体的位置变化而导致的低血压。出现这种副作用时,一定要嘱咐病人缓慢起床、缓慢站立,特别是夜间起床去厕所时,应打开灯,扶着墙或家具行走,以免摔伤。

    5.肝脏损害 多表现为单项转氨酶升高,病人多无不适感,可给予肝泰乐、维生素C等保肝药物,并每月化验肝功能。这种副作用在减药或停药后大多可以消除。

    6.血液系统损害 多数抗精神病药,特别是氯氮平,可能造成血液白细胞下降,因此应每月化验血常规(服用氯氮平时,应1~2周化验一次),如果发现白细胞低于4 000/立方毫米,应立即停药,给予升白细胞的药物,如利血生、维生素B4等。
, http://www.100md.com
    7.内分泌系统损害 可出现体重增加、泌乳、月经紊乱、性欲减退、阳痿等,这些副作用也是可逆的,必要时减药或换药。

    8.抗胆碱能副作用 表现为口干、便秘、排尿困难、视力模糊等,可用舒雅乐、通便灵或针灸等对症治疗。

    9.皮肤过敏反应 皮肤散在性丘疹,以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多见,可给予扑尔敏、维生素C等抗过敏药。一旦确定为药物过敏,应立即停药,并且以后禁用此种药物。

    如何看待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

    应当承认,精神病的治疗现状还是很落后的。它表现在,治疗的机理还不完全清楚,治疗的手段也不够多样,药物的副作用很多,而且有些是很严重的副作用。从家属的角度讲,谁也不愿意自已的家人患精神病。但既然已经被医生确诊为精神病了,就必须正视这样一种治疗的现状,任何怨天尤人、讳疾忌医、犹豫不决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 http://www.100md.com
    由于害怕西医治疗的副作用,家属们就千方百计去寻找其它治疗方法。各种宣传媒介也时有报导用中药、针灸、气功等方法治疗精神病,但对这些方法,目前尚缺乏科学的评价,只有电针、生物反馈治疗等对稳定情绪、改善睡眠有所帮助,却难以治疗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那些街头广告上宣称的“祖传秘方”、“一次包好”等把戏,更不可轻易相信,否则,时间、金钱的损失是小,延误了病情是大。

    治疗中出现各种副作用,这确实是令人担心和头疼的事情,但是在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的时候,也只好接受它。这就好比外科手术一样,在人身上开一刀,用人为的创伤来治疗疾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高明的、也是很残酷的方法。既然人们能够普遍接受外科手术这种治疗方法,那么,药物引起的副作用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在具体的治疗当中,首先,要选择既有效、副作用又轻的药物,并摸索出最低的有效剂量;其次,在服用某种药物治疗时,家属应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该药各种可能的副作用,密切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最后,要区别副作用的轻重,既不要让轻型的副作用影响治疗,更不能忽视严重的副作用。
, http://www.100md.com
    总之,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的过程中,完全不出现副作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思想上接受,在行动上小心,力求把副作用降低到最小。

    吃药,会吃傻吗?

    很多病人服用抗精神病药以后,出现表情呆板、脖子发硬、四肢发僵、动作迟缓,给家属造成这样一种印象:病人吃药吃“傻”了。

    普通人说的“傻”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智力低下的傻,病人的理解力、计算力、判断力等智力水平全面低下,这是真正的“傻”;另一种是智力水平正常,但脑子反应慢,考虑事情不周全,这是假“傻”。

    精神病人服药时出现的上述反应,是一种药物的副作用(锥外反应),病人表面上发呆发愣,面部表情缺乏,但智力水平没有下降,减药或停药后可以消失, 因此是假“傻”。假如病人吃了医生给的药,真的变傻了,医生岂不成了千古罪人?(待续)

    本文作者为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