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的养生
作者:散 木
单位:
关键词:
健康世界980633 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活到95岁遐龄,多得益于他的养生之道。 梁先生是大哲,岸然介守,一般人自不能相比,然而,并非不可相通或取法。特别是近来,时常看到身边一些离退休老人,日居怏怏,苦于生活无趣无聊,往往精神委顿,于是想到了梁漱溟一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命状态。
梁先生养生的第一要旨是养身先需养心,即首先需在整体气局上有一个宏观的看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想得开”。当然这个“想得开”,在梁先生那里,是哲学化、体系化的一种人生见解,是参合了儒家与佛教的思想的。在他看来,“人在世上生活,如无人生的反省,则其一生就活得太粗浅,太无味了。”生活,加上“反省”,就是理性的人生,就能生活出滋味。这是儒家的倡导。
, http://www.100md.com
梁先生知名于他早年的“文化三路向”说。他认为,文化即生活的样法,这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逐求”式的,即西方人的勘天役地,“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哭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一种是“厌离”式的,即印度人的出世宗教。“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些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妒、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
如果说“逐求”是限于“饮食男女”等等不能超拔,“厌离”又太消极,那么“郑重”式的,便是儒家执着的一种生活样式。说它“郑重”,是既在“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又在“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尤“能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天人合一,听从生命的自然安排和发挥。梁先生把这种生活样式称为“道德的路”,以区别于“世俗”的、“宗教”的生活之路。这个说法对不对且不说,但其中张示的中国式的生活态度是值得品味的。对生活不取逐求和厌离,而取“郑重”的态度,“尽力于当下之生活”,且能“心里极干净,无丝毫贪求之念”,这是养生所必取的一种人生境界。
, http://www.100md.com
其实,老年人度过人生种种关卡后,在“夕阳无限好”的晚年,大多数人是能够领悟人生而获取梁先生的见解的。
其次是“动”与“静”的辩证观。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们熟识的基本道理。梁先生也以为“人生当时时采取主动,不要落于被动。疾病之来,都是身体落于被动而反抗斗争之事,吃药又使身体在被动中,不如采取主动手段,如静坐、习拳为好”。深居简出,容易成为老年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有了病,又常常依赖药品,缺乏锻炼身体、抵御疾病的意识,也是一种常见的痼习。这都要不得。应该如梁先生所劝戒:“采取主动手段”,做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有人说,生命在于静止。梁先生也是主静的,即“一念不起,先从大脑休息入手,久之可渐渐入静”。这对调节身心很有好处。然而如何达臻“入静”的效果?梁先生又说:“我青年好佛,习静坐,始终未能一次入静,且患失眠甚重,延至中年以至六十之年,犹时时患之,后借北戴河疗养院之助略有所得。”可见“静”并非仅仅“入静”即可,要参以一定的“动”的运动项目和活动方式。
, http://www.100md.com
气功之外,梁先生推崇“诵经”。原来佛医相通。他自己诵经,并劝友人“病中宜勤诵《金刚金》文,如不能全背诵之,则背诵其一二章节亦好。如此则杂念可减,而心境可净可静。生死犹昼夜耳,不必在心”。“诵经可减少烦恼而智慧开朗,要不求甚解,贵在讽诵中不知不觉扫除执着”。当然我们不必效仿,也有不信仰的自由,而梁先生以“不求甚解”相要求,也是导人以通达地面对宗教的方法。随着工业社会的纵深和宗教政策的稳定,很多人都在关注宗教的内在价值了。作为梁先生日课工夫的“诵经”,且不说它的宗教功用,就其养生的功用,我看应该肯定。导人以“静”,每遇大事有静气,勿大悲,勿大喜……确有奇效。
梁先生日常的养生方法有气功、十二段锦、诵经
等,据其介绍,入静可“跏趺或平卧等,取其安适舒服,随意行之”,以“松静暗示法,致全身放松,大脑虚静”,至而“可任其睡去”。“入静不必喜,尤不可事后追求再现”,须“一切放下”,此为“最要诀警省语”。内功,则“衣带宽解,筋骨松弛,气沉丹田,全身上虚下实”,呼吸吐纳间,“鼻息从容自然,呼吸达于腹部”,配合入静“以心恬静而明惺(醒悟)为最好,乃将入于一念不起之境”。作功时不拘时地,但要“持久耐心”。此外,梁先生是一生坚持素食的。
梁先生的养生之谈,都是他哲学观念的外化形式,我们不一定去刻意效法,但应该汲取他所追求的养生境界。梁先生一生跌宕的经历说明,人生狂狷或有时,儒释或有时,无处不在的正是那鲜活生命的不竭流淌。, http://www.100md.com
单位:
关键词:
健康世界980633 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活到95岁遐龄,多得益于他的养生之道。 梁先生是大哲,岸然介守,一般人自不能相比,然而,并非不可相通或取法。特别是近来,时常看到身边一些离退休老人,日居怏怏,苦于生活无趣无聊,往往精神委顿,于是想到了梁漱溟一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命状态。
梁先生养生的第一要旨是养身先需养心,即首先需在整体气局上有一个宏观的看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想得开”。当然这个“想得开”,在梁先生那里,是哲学化、体系化的一种人生见解,是参合了儒家与佛教的思想的。在他看来,“人在世上生活,如无人生的反省,则其一生就活得太粗浅,太无味了。”生活,加上“反省”,就是理性的人生,就能生活出滋味。这是儒家的倡导。
, http://www.100md.com
梁先生知名于他早年的“文化三路向”说。他认为,文化即生活的样法,这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逐求”式的,即西方人的勘天役地,“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哭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一种是“厌离”式的,即印度人的出世宗教。“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些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妒、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
如果说“逐求”是限于“饮食男女”等等不能超拔,“厌离”又太消极,那么“郑重”式的,便是儒家执着的一种生活样式。说它“郑重”,是既在“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又在“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尤“能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天人合一,听从生命的自然安排和发挥。梁先生把这种生活样式称为“道德的路”,以区别于“世俗”的、“宗教”的生活之路。这个说法对不对且不说,但其中张示的中国式的生活态度是值得品味的。对生活不取逐求和厌离,而取“郑重”的态度,“尽力于当下之生活”,且能“心里极干净,无丝毫贪求之念”,这是养生所必取的一种人生境界。
, http://www.100md.com
其实,老年人度过人生种种关卡后,在“夕阳无限好”的晚年,大多数人是能够领悟人生而获取梁先生的见解的。
其次是“动”与“静”的辩证观。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们熟识的基本道理。梁先生也以为“人生当时时采取主动,不要落于被动。疾病之来,都是身体落于被动而反抗斗争之事,吃药又使身体在被动中,不如采取主动手段,如静坐、习拳为好”。深居简出,容易成为老年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有了病,又常常依赖药品,缺乏锻炼身体、抵御疾病的意识,也是一种常见的痼习。这都要不得。应该如梁先生所劝戒:“采取主动手段”,做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有人说,生命在于静止。梁先生也是主静的,即“一念不起,先从大脑休息入手,久之可渐渐入静”。这对调节身心很有好处。然而如何达臻“入静”的效果?梁先生又说:“我青年好佛,习静坐,始终未能一次入静,且患失眠甚重,延至中年以至六十之年,犹时时患之,后借北戴河疗养院之助略有所得。”可见“静”并非仅仅“入静”即可,要参以一定的“动”的运动项目和活动方式。
, http://www.100md.com
气功之外,梁先生推崇“诵经”。原来佛医相通。他自己诵经,并劝友人“病中宜勤诵《金刚金》文,如不能全背诵之,则背诵其一二章节亦好。如此则杂念可减,而心境可净可静。生死犹昼夜耳,不必在心”。“诵经可减少烦恼而智慧开朗,要不求甚解,贵在讽诵中不知不觉扫除执着”。当然我们不必效仿,也有不信仰的自由,而梁先生以“不求甚解”相要求,也是导人以通达地面对宗教的方法。随着工业社会的纵深和宗教政策的稳定,很多人都在关注宗教的内在价值了。作为梁先生日课工夫的“诵经”,且不说它的宗教功用,就其养生的功用,我看应该肯定。导人以“静”,每遇大事有静气,勿大悲,勿大喜……确有奇效。
梁先生日常的养生方法有气功、十二段锦、诵经
等,据其介绍,入静可“跏趺或平卧等,取其安适舒服,随意行之”,以“松静暗示法,致全身放松,大脑虚静”,至而“可任其睡去”。“入静不必喜,尤不可事后追求再现”,须“一切放下”,此为“最要诀警省语”。内功,则“衣带宽解,筋骨松弛,气沉丹田,全身上虚下实”,呼吸吐纳间,“鼻息从容自然,呼吸达于腹部”,配合入静“以心恬静而明惺(醒悟)为最好,乃将入于一念不起之境”。作功时不拘时地,但要“持久耐心”。此外,梁先生是一生坚持素食的。
梁先生的养生之谈,都是他哲学观念的外化形式,我们不一定去刻意效法,但应该汲取他所追求的养生境界。梁先生一生跌宕的经历说明,人生狂狷或有时,儒释或有时,无处不在的正是那鲜活生命的不竭流淌。,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