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读者好困惑
作者:阮小明
单位:
关键词:
医学科普读者好困惑
不久前,我到外地出差,顺路探望了从未晤面的表叔一家。表叔和表婶都是50年代的大学生。初次见到三位表兄妹,我感到十分纳闷,他们家的生活条件挺不错,怎么一个比一瘦弱。还是表妹在引导我游览风景名胜时,道出其中原委:“我们家老太太热衷于医学科普知识,就像虔诚的信徒一样,家中常年订有科普小报,今天看到文章中介绍说某种食物有营养,便经常购买,明天又看到报中说这种食物如何不好,便弃之不再吃。结果顾此失彼,倒弄得我们营养不良,个个像瘦猴似的”。
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的事例,引起了我的思考。
读者:孰是孰非无适从
, 百拇医药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经常浏览各类报刊杂志,漫不经心地总会“偶尔”发现一些见解相悖、观点迥异的医学科普文章。即便是学过几年医的我,亦不知孰是孰非,感到无所适从,下面随手撷取几例。
例一:A文说:睡觉最忌讳仰卧,仰卧者手常放胸部,压迫心肺,而且仰卧使舌根往后坠缩,影响呼吸,容易发出鼾声;B文说,仰卧睡姿有利于躯干及四肢得以充分的舒展,又有益于脊柱和骨骼的正常发育,尤其对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青少年来说,取仰卧睡姿,有利于个子长高;C文提醒人们:由于人的心脏偏左,左侧睡会压迫心脏,使血液循环不畅,宜向右卧为佳;D文却又告诫大家:肝脏在人体右侧,且是娇嫩的器官,宜小心保护,向右侧卧会对肝脏不利;还有E文介绍:俯卧压迫胸腹,阻碍呼吸,特别是婴儿会因为俯卧而猝死,还煞有介事地举出时间、地点、人物的真实例证。这下可好,科普文章写到这个份上,只得大力宣传站着睡觉的好处了。
例二:甲文声称:“大哥大”电磁辐射强度超过规定标准的几倍甚至近百倍,使用者轻则出现头晕、失眠、全身乏力的“电磁过敏症”,重则可造成细胞基因损伤,导致癌症或加剧肿瘤的进展;乙文却认为:“大哥大”的电磁辐射强度非常小,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说法无科学根据。
, 百拇医药
例三:A专家主张饭后1~2小时刷牙有利于保护牙齿;B专家认为,每次进食后,残渣留在牙齿上,会腐败而侵害牙齿,要防止这一点,必须在进食3分钟内抓紧刷牙;又有C专家郑重指出,食品往往偏酸性,受其影响,刚进过食的牙齿表面强度降低,若此时刷牙,极易破坏牙釉质。
例四:甲文道:秃头是心脏病的预兆,患病机会3倍于正常人,因为雄激素过高,影响了血液中栓塞动脉的胆固醇含量;乙文却说:秃顶者的优势之一是不易患心血管病疾患,这是由于雄激素分泌过盛,体内胆固醇不易在血管壁上沉积而发生动脉硬化之故。
还有,A刊载饮茶有助于消食化痰、除腻利尿;乙报却说茶叶中的酸易致便秘和形成结石。有的文章说使用铝制品会发生老年痴呆症,有的文章道试验者吃了许多克铝却无副作用。如此种种,“依了王法打煞,依了佛法饿煞”,使人如坠云里雾中,不知所措。
作者:良莠不齐需分辨
, 百拇医药
应该说,各种报刊上发表的医学科普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淘尽黄沙才是金”的上乘之作。从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到初通文墨的普通群众,都需要通过各种媒介汲取医学知识的营养,为其健康的生活指路导航。医学科普领域确实有广阔的天地,任君驰骋,医学科普工作者应当具有神圣感和责任感,任重而道远。
但在另一方面,全国数百种普及性杂志,数千种报纸,每日每月都刊载数以千计的医学科普文章,难免出现一些哗众取宠、危言耸听、子虚乌有的伪劣之作。甚至还有些连医学院校的大门都没跨入的人,连篇累牍地拼凑出惊世骇俗的医学科普“大作”,成为专门“炒家”。不仅消耗了宝贵的报刊版面,浪费了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更重要的是让读者学了“知识”活受罪,误人健康。
分析当今医学科普作者的现状,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从事医学工作(包括医学期刊编辑)多年,有较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坚实的文学功底,且热爱科普工作,业余时间在科普园地上笔耕不辍,写出高质量的医学科普作品。第二类是资深的专家、教授,他们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发表不少,但约请写科普文章时,却不一定写得很引人入胜,这有一个科学转化为普及的过程,必须掌握科普写作的技巧和规律。第三类是初入科普写作队伍的人,有较高的创作热情,但缺乏医学科普创作的经验和方法,写出的文章似乎是教科书的翻版,抹不掉学术论文的痕迹,缺乏可读性。
, 百拇医药
此外,还有一种“科普炒稿族”,他们到处抄袭、剪裁、移植、拼装,成批量地炮制稿件,油印传单满天飞,从通联地址看,则是某某乡、某某村的“信息组”,作者并非学医者,令编辑十分头痛。这一类人不应该算是科普作者,只是以赚稿费发财的“炒稿专业户”。
社会:呼唤科普好作品
人类正面临世纪之交的大科学时代,再也不能出现这种亵渎科学、愚弄群众的伪科学现象了。
诚然,现代医学科学突飞猛进,人们的认识从浅入深、从表入里地不断深化,过去医学中的种种观点和假设不是被科学地论证,就是被新的假设和观点所取代。医学科普作者们运用各家之言、各执一说的现象无可非议,在百花齐放的科普园地中应该是予以提倡的。
如何使医学科普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广大黎民百姓从中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迷惑,更少受一些愚弄,则是医学科普创作领域迫在眉睫的问题。
, 百拇医药
提高科普作品质量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普创作队伍。我们应充分发挥各级科普作协、医学专业学会、报刊杂志编辑部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开展科普创作学术交流、研讨会、笔会、科普作品评奖、建立编者—作者联系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巩固、发展和壮大科普作者队伍,争取更多的专家、教授参加到创作队伍中来,提高全国医学科普创作的水平。
掌握科普作品的“度”。作为一个严肃的科普作者,创作一篇优秀的科普作品,首先要讲究它的科学性。没有科学性的文章,显然不能称之为科普作品。凡事要把握一个“度”,科普作品的这个度就是科学,把握不住科学的尺寸,就会让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言过其实或者子虚乌有的文章泛滥成灾。让那些劳累一天的人们在闲暇时,却又受到这些精神垃圾的包围,甚至被诱惑去追逐那些并不科学的“科学生活和保健方式”,增加读者的困惑,最终会失去读者。从60年代到90年代,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如鸡血疗法、红茶菌疗法、饮水疗法、摆手疗法、喝尿保健法等,都曾在全国及部分地区掀起了阵阵波澜。可以说,那些不负责的科普作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提高医学科普文章的质量,是每一个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在写作动机上应把读者当作“上帝”,要满足读者的健康保健需求,抓住读者应知、欲知和未知的问题进行创作,不能持“怎么写由我,信不信由你”的态度,以伪劣作品欺骗、折腾读者;其次从写作题材上要选择读者关心的医疗保健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吸引读者“要看”和“爱看”,这就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其三在写作技巧上要讲究通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把精深的医学理论用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通俗而不落俗套,使一般群众看得懂、理解得透,帮助读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这才是科普文章的上乘佳作。, 百拇医药
单位:
关键词:
医学科普读者好困惑
不久前,我到外地出差,顺路探望了从未晤面的表叔一家。表叔和表婶都是50年代的大学生。初次见到三位表兄妹,我感到十分纳闷,他们家的生活条件挺不错,怎么一个比一瘦弱。还是表妹在引导我游览风景名胜时,道出其中原委:“我们家老太太热衷于医学科普知识,就像虔诚的信徒一样,家中常年订有科普小报,今天看到文章中介绍说某种食物有营养,便经常购买,明天又看到报中说这种食物如何不好,便弃之不再吃。结果顾此失彼,倒弄得我们营养不良,个个像瘦猴似的”。
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的事例,引起了我的思考。
读者:孰是孰非无适从
, 百拇医药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经常浏览各类报刊杂志,漫不经心地总会“偶尔”发现一些见解相悖、观点迥异的医学科普文章。即便是学过几年医的我,亦不知孰是孰非,感到无所适从,下面随手撷取几例。
例一:A文说:睡觉最忌讳仰卧,仰卧者手常放胸部,压迫心肺,而且仰卧使舌根往后坠缩,影响呼吸,容易发出鼾声;B文说,仰卧睡姿有利于躯干及四肢得以充分的舒展,又有益于脊柱和骨骼的正常发育,尤其对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青少年来说,取仰卧睡姿,有利于个子长高;C文提醒人们:由于人的心脏偏左,左侧睡会压迫心脏,使血液循环不畅,宜向右卧为佳;D文却又告诫大家:肝脏在人体右侧,且是娇嫩的器官,宜小心保护,向右侧卧会对肝脏不利;还有E文介绍:俯卧压迫胸腹,阻碍呼吸,特别是婴儿会因为俯卧而猝死,还煞有介事地举出时间、地点、人物的真实例证。这下可好,科普文章写到这个份上,只得大力宣传站着睡觉的好处了。
例二:甲文声称:“大哥大”电磁辐射强度超过规定标准的几倍甚至近百倍,使用者轻则出现头晕、失眠、全身乏力的“电磁过敏症”,重则可造成细胞基因损伤,导致癌症或加剧肿瘤的进展;乙文却认为:“大哥大”的电磁辐射强度非常小,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说法无科学根据。
, 百拇医药
例三:A专家主张饭后1~2小时刷牙有利于保护牙齿;B专家认为,每次进食后,残渣留在牙齿上,会腐败而侵害牙齿,要防止这一点,必须在进食3分钟内抓紧刷牙;又有C专家郑重指出,食品往往偏酸性,受其影响,刚进过食的牙齿表面强度降低,若此时刷牙,极易破坏牙釉质。
例四:甲文道:秃头是心脏病的预兆,患病机会3倍于正常人,因为雄激素过高,影响了血液中栓塞动脉的胆固醇含量;乙文却说:秃顶者的优势之一是不易患心血管病疾患,这是由于雄激素分泌过盛,体内胆固醇不易在血管壁上沉积而发生动脉硬化之故。
还有,A刊载饮茶有助于消食化痰、除腻利尿;乙报却说茶叶中的酸易致便秘和形成结石。有的文章说使用铝制品会发生老年痴呆症,有的文章道试验者吃了许多克铝却无副作用。如此种种,“依了王法打煞,依了佛法饿煞”,使人如坠云里雾中,不知所措。
作者:良莠不齐需分辨
, 百拇医药
应该说,各种报刊上发表的医学科普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淘尽黄沙才是金”的上乘之作。从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到初通文墨的普通群众,都需要通过各种媒介汲取医学知识的营养,为其健康的生活指路导航。医学科普领域确实有广阔的天地,任君驰骋,医学科普工作者应当具有神圣感和责任感,任重而道远。
但在另一方面,全国数百种普及性杂志,数千种报纸,每日每月都刊载数以千计的医学科普文章,难免出现一些哗众取宠、危言耸听、子虚乌有的伪劣之作。甚至还有些连医学院校的大门都没跨入的人,连篇累牍地拼凑出惊世骇俗的医学科普“大作”,成为专门“炒家”。不仅消耗了宝贵的报刊版面,浪费了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更重要的是让读者学了“知识”活受罪,误人健康。
分析当今医学科普作者的现状,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从事医学工作(包括医学期刊编辑)多年,有较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坚实的文学功底,且热爱科普工作,业余时间在科普园地上笔耕不辍,写出高质量的医学科普作品。第二类是资深的专家、教授,他们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发表不少,但约请写科普文章时,却不一定写得很引人入胜,这有一个科学转化为普及的过程,必须掌握科普写作的技巧和规律。第三类是初入科普写作队伍的人,有较高的创作热情,但缺乏医学科普创作的经验和方法,写出的文章似乎是教科书的翻版,抹不掉学术论文的痕迹,缺乏可读性。
, 百拇医药
此外,还有一种“科普炒稿族”,他们到处抄袭、剪裁、移植、拼装,成批量地炮制稿件,油印传单满天飞,从通联地址看,则是某某乡、某某村的“信息组”,作者并非学医者,令编辑十分头痛。这一类人不应该算是科普作者,只是以赚稿费发财的“炒稿专业户”。
社会:呼唤科普好作品
人类正面临世纪之交的大科学时代,再也不能出现这种亵渎科学、愚弄群众的伪科学现象了。
诚然,现代医学科学突飞猛进,人们的认识从浅入深、从表入里地不断深化,过去医学中的种种观点和假设不是被科学地论证,就是被新的假设和观点所取代。医学科普作者们运用各家之言、各执一说的现象无可非议,在百花齐放的科普园地中应该是予以提倡的。
如何使医学科普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广大黎民百姓从中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迷惑,更少受一些愚弄,则是医学科普创作领域迫在眉睫的问题。
, 百拇医药
提高科普作品质量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普创作队伍。我们应充分发挥各级科普作协、医学专业学会、报刊杂志编辑部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开展科普创作学术交流、研讨会、笔会、科普作品评奖、建立编者—作者联系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巩固、发展和壮大科普作者队伍,争取更多的专家、教授参加到创作队伍中来,提高全国医学科普创作的水平。
掌握科普作品的“度”。作为一个严肃的科普作者,创作一篇优秀的科普作品,首先要讲究它的科学性。没有科学性的文章,显然不能称之为科普作品。凡事要把握一个“度”,科普作品的这个度就是科学,把握不住科学的尺寸,就会让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言过其实或者子虚乌有的文章泛滥成灾。让那些劳累一天的人们在闲暇时,却又受到这些精神垃圾的包围,甚至被诱惑去追逐那些并不科学的“科学生活和保健方式”,增加读者的困惑,最终会失去读者。从60年代到90年代,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如鸡血疗法、红茶菌疗法、饮水疗法、摆手疗法、喝尿保健法等,都曾在全国及部分地区掀起了阵阵波澜。可以说,那些不负责的科普作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提高医学科普文章的质量,是每一个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在写作动机上应把读者当作“上帝”,要满足读者的健康保健需求,抓住读者应知、欲知和未知的问题进行创作,不能持“怎么写由我,信不信由你”的态度,以伪劣作品欺骗、折腾读者;其次从写作题材上要选择读者关心的医疗保健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吸引读者“要看”和“爱看”,这就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其三在写作技巧上要讲究通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把精深的医学理论用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通俗而不落俗套,使一般群众看得懂、理解得透,帮助读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这才是科普文章的上乘佳作。,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