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与鳖
作者:蒲昭和
单位:
关键词:
健康世界990422
“染指”是一个常用的词。词典中说,染指比喻分取非份的利益。说起这个词来,还有一段故事,而且与鳖有关系。
据《左传·宣公四年》载,公元前605年的郑灵公元年,一天,郑国的大夫子公与子家一起上朝,忽然子公的食指无缘无故地颤动起来,就对子家说:“以前我的手指头颤动的时候,都预示着有异味可尝,看来今天又有好吃的东西了。”入朝后,果然见厨师在杀鼋(大鳖),俩人不觉好笑。子家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郑灵公。等鳖烧熟以后,郑灵公将鳖肉分食众臣,唯独不给子公。这本来是开玩笑的事情,可是子公觉得伤了面子,一气之下,就伸指向盛甲鱼的鼎里蘸上点汤,尝尝滋味就走了。于是后人就将这件事情称为“染指于鼎”。这就是染指一词的来历。
, 百拇医药
鳖,俗称“团鱼”、“甲鱼”,也许它的外形和名称欠雅(它又称“王八”,常与“戴绿帽子”同义),历来口碑不佳。但是鳖的滋味鲜美、营养丰富,又有较高的滋补作用,倒也值得行文一提。
鳖自古被列为餐桌上的珍馐,常见吃法主要有清炖和红烧等。据传,春秋时代齐桓公的近臣易牙,善烹饪,对食鳖颇有讲究,他创制了一道名为“鱼腹藏羊”的佳肴。鱼者,鳖也。此菜由鳖与羊合蒸,腥膻全无。据说,古人以鱼与羊两个字组成“鲜”字,这道菜在南宋时又叫“鳖蒸羊”,是宫廷名菜。又因北人以羊为鲜,南人以鳖为美,“鳖蒸羊”可说是集南北鲜美于一盆,既足以为美食家所称道,又名正言顺地成了国宴上常备佳肴之一。
鳖堪称美味珍品,常是款待名人显客不可缺少的。抗战前夕,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徐州上演《霸王别姬》,全城轰动。演出结束以后,东道主设宴饯行,席中有一道菜,一只白瓷盆内几只鳖漂浮在汤上,四爪张开,盆底是块块鸡肉,用筷子一拨,鳖的甲、壳、肉即行分离,食之其味似鸡似蛙,鸡块也酥如豆腐,入口即化。梅先生连吃两鳖,赞尝不已,问侍者此菜何名?答曰:“霸王别姬”。诸客闻之,莫不拍案叫绝。原来,鳖与别,鸡与姬,都是谐音,鳖鸡就是“别姬”,配合得如此巧妙,令人捧腹不已。
, 百拇医药
其实,鳖的滋味鲜美不在肉,而在鳖甲四周的柔软部分,它下垂似“裙”,故名“裙边”。其味胶质浓濡,不肥不腻,细嫩鲜香,入口时令人回味无穷。相传五代时,有一位名为谦光的僧人精于饮食,平时他酒肉不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但愿鹅生四掌,鳖留两裙。”可见他对鹅掌和鳖裙的喜爱。有趣的是,谦光并不是喜欢鳖裙的第一位僧人。据《江邻几杂志》载:“客有投晋云寺中宿者,僧为具馔馐,鳖甚美,但讶其无裙耳”。比鳖肉更诱人的裙边,当然是让烧火的和尚偷吃了。宋代仁宗皇帝一次召见江陵县令张景时问:“所食何物?”,张回答说:“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笋煮鳖裙羹。”好一个“冬笋煮鳖裙”,惹得仁宗皇帝羡慕不已,由此,鳖裙成为点缀餐桌的一道名菜而享誉天下。史书记载,从明代至清末,皇宫御膳中常提到的“水八珍”、“中八珍”中,都无不列有裙边这一珍。
中国人喜欢食鳖,首先在于鳖的滋味极鲜,营养也丰富;其次,鳖是一种补虚疗疾的佳品。中医认为,鳖肉味甘性平,滋阴、补虚、调中,有两大药用价值,一是滋阴清热,二是消肿散结,适用于阴虚、痨热、骨蒸、痞疾、崩漏等症。因鳖还有“软坚”作用,所以是抗癌食品。对于手术治疗、放疗或化疗后康复期的肿瘤病人,适当进补甲鱼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对肺结核患者、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及肝脾肿大者,也有一定疗效。但食鳖重在补阴,其味滋腻,不属阴虚患者,或胃肠道功能较弱者,则不宜多食。补而不当,可能变生它症。鳖的吃法虽多,然而补虚时仍以清炖为好,汤中也可适当加些中药。
此外,吃鳖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选择鳖。清代文人兼美食家袁枚认为:“甲鱼大则老,小则腥”,故应选择中等大小为好,滋味属上乘;二是食鳖择季节,冬季的鳖肥为最好,春秋季也可,质稍次,而夏季的鳖俗称“蚊子甲鱼”,一般不好吃,这虽然是经验之谈,倒也值得参考。, http://www.100md.com
单位:
关键词:
健康世界990422
“染指”是一个常用的词。词典中说,染指比喻分取非份的利益。说起这个词来,还有一段故事,而且与鳖有关系。
据《左传·宣公四年》载,公元前605年的郑灵公元年,一天,郑国的大夫子公与子家一起上朝,忽然子公的食指无缘无故地颤动起来,就对子家说:“以前我的手指头颤动的时候,都预示着有异味可尝,看来今天又有好吃的东西了。”入朝后,果然见厨师在杀鼋(大鳖),俩人不觉好笑。子家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郑灵公。等鳖烧熟以后,郑灵公将鳖肉分食众臣,唯独不给子公。这本来是开玩笑的事情,可是子公觉得伤了面子,一气之下,就伸指向盛甲鱼的鼎里蘸上点汤,尝尝滋味就走了。于是后人就将这件事情称为“染指于鼎”。这就是染指一词的来历。
, 百拇医药
鳖,俗称“团鱼”、“甲鱼”,也许它的外形和名称欠雅(它又称“王八”,常与“戴绿帽子”同义),历来口碑不佳。但是鳖的滋味鲜美、营养丰富,又有较高的滋补作用,倒也值得行文一提。
鳖自古被列为餐桌上的珍馐,常见吃法主要有清炖和红烧等。据传,春秋时代齐桓公的近臣易牙,善烹饪,对食鳖颇有讲究,他创制了一道名为“鱼腹藏羊”的佳肴。鱼者,鳖也。此菜由鳖与羊合蒸,腥膻全无。据说,古人以鱼与羊两个字组成“鲜”字,这道菜在南宋时又叫“鳖蒸羊”,是宫廷名菜。又因北人以羊为鲜,南人以鳖为美,“鳖蒸羊”可说是集南北鲜美于一盆,既足以为美食家所称道,又名正言顺地成了国宴上常备佳肴之一。
鳖堪称美味珍品,常是款待名人显客不可缺少的。抗战前夕,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徐州上演《霸王别姬》,全城轰动。演出结束以后,东道主设宴饯行,席中有一道菜,一只白瓷盆内几只鳖漂浮在汤上,四爪张开,盆底是块块鸡肉,用筷子一拨,鳖的甲、壳、肉即行分离,食之其味似鸡似蛙,鸡块也酥如豆腐,入口即化。梅先生连吃两鳖,赞尝不已,问侍者此菜何名?答曰:“霸王别姬”。诸客闻之,莫不拍案叫绝。原来,鳖与别,鸡与姬,都是谐音,鳖鸡就是“别姬”,配合得如此巧妙,令人捧腹不已。
, 百拇医药
其实,鳖的滋味鲜美不在肉,而在鳖甲四周的柔软部分,它下垂似“裙”,故名“裙边”。其味胶质浓濡,不肥不腻,细嫩鲜香,入口时令人回味无穷。相传五代时,有一位名为谦光的僧人精于饮食,平时他酒肉不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但愿鹅生四掌,鳖留两裙。”可见他对鹅掌和鳖裙的喜爱。有趣的是,谦光并不是喜欢鳖裙的第一位僧人。据《江邻几杂志》载:“客有投晋云寺中宿者,僧为具馔馐,鳖甚美,但讶其无裙耳”。比鳖肉更诱人的裙边,当然是让烧火的和尚偷吃了。宋代仁宗皇帝一次召见江陵县令张景时问:“所食何物?”,张回答说:“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笋煮鳖裙羹。”好一个“冬笋煮鳖裙”,惹得仁宗皇帝羡慕不已,由此,鳖裙成为点缀餐桌的一道名菜而享誉天下。史书记载,从明代至清末,皇宫御膳中常提到的“水八珍”、“中八珍”中,都无不列有裙边这一珍。
中国人喜欢食鳖,首先在于鳖的滋味极鲜,营养也丰富;其次,鳖是一种补虚疗疾的佳品。中医认为,鳖肉味甘性平,滋阴、补虚、调中,有两大药用价值,一是滋阴清热,二是消肿散结,适用于阴虚、痨热、骨蒸、痞疾、崩漏等症。因鳖还有“软坚”作用,所以是抗癌食品。对于手术治疗、放疗或化疗后康复期的肿瘤病人,适当进补甲鱼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对肺结核患者、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及肝脾肿大者,也有一定疗效。但食鳖重在补阴,其味滋腻,不属阴虚患者,或胃肠道功能较弱者,则不宜多食。补而不当,可能变生它症。鳖的吃法虽多,然而补虚时仍以清炖为好,汤中也可适当加些中药。
此外,吃鳖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选择鳖。清代文人兼美食家袁枚认为:“甲鱼大则老,小则腥”,故应选择中等大小为好,滋味属上乘;二是食鳖择季节,冬季的鳖肥为最好,春秋季也可,质稍次,而夏季的鳖俗称“蚊子甲鱼”,一般不好吃,这虽然是经验之谈,倒也值得参考。,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