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62454
气管置管护理的失当与思考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2期
     作者:王 卫

    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ICU(510010)

    关键词:

    广东医学990242 众所周知,建立和保持通畅的气道在复苏和救治危重病人中是至关重要的,而经鼻、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我科在1988年10月~1998年9月共行气管置管392例,在处理过程中有21例(5.4%)失当,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性别:男307例(78.3%),女85例(21.7%)。年龄:~20岁37例(9%),~40岁108例(28%),~60岁122例(31%),≥60岁125例(32%),平均年龄47.1岁。疾病:ARDS 64例(16.3%),急性呼衰162例(41.3%),COPD 18例(4.5%),脑外伤昏迷84例(21.5%),多发伤41例(10.4%),其他23例(6%)。
, http://www.100md.com
    1.2 置管资料 ①置管方式:经鼻插管218例(55.6%),经口插管23例(5.9%),气管切开151例(38.5%),先经口或鼻插管后改气管切开各1例。②置管时间:~5 d 61例(15.6%),~15 d 185例(47.2%),~30 d 87例(22.2%),>30 d 59例(15.1%),最长者>240 d。

    2 问题和讨论

    2.1 牢固性失度(6例)

    2.1.1 系带过细过紧(3例) 系带嵌入皮肤里,压迫而形成溃烂,且影响到头颈部浅表静脉的回流。

    2.1.2 系带过松(2例) 易发生套管脱出,特别是肥胖颈短的病人,在高枕的情况下,颈前肌肉隆起,咳嗽吸痰或转动头部时更易脱管,造成通气障碍,严重时可发生窒息。护理时应用制式系带,且系带绑成死结,不打活扣,松紧度以松通一指为宜;气管切开1周内病人不宜换外套管,因为未形成窦道,再重新置管比较困难,易造成置管中的严重缺氧。
, http://www.100md.com
    2.1.3 经鼻腔插管固定不牢(1例) 固定胶布脱落,套囊充气不良,导管在头部大幅度活动时,伸缩滑动,造成粘膜损伤出血。严重时导管可伸入一侧支气管,造成肺通气不良的后果。尤其是在上呼吸机时后果更为严重[1],一侧肺双倍通气造成过度膨胀,气流血流之比>0.8,肺静脉的血总含氧量下降。若病人患有肺大泡、肺气肿等实质性病变时,可发生肺泡破裂而出现气胸、纵隔气肿;因过度膨胀,血流阻力增大,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引起低血压。而另一侧不通气的肺脏缺少气流,静脉血得不到氧供,同样导致低氧血症,达不到插管改善通气促进氧合的目的。护理上首先固定导管,宜采用“工”字型胶布,上面横条缠绕气管导管,下面横条固定粘附于鼻唇之间。插管深度成人男性21~22 cm,女性19~21 cm。其次插管后每班测定插管深度,检查有无移位;定时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相似,双肺呼吸动度是否一致,以资鉴别。

    2.2 通畅性欠佳(4例)

    2.2.1 血块痰痂堵塞导管(2例) 置管病人多需供氧,气道里气流增大,水汽蒸发快。特别是上呼吸机时,气道内丢失水分每日超过500 mL,痰易粘稠干涸结痂,而附壁于管腔内壁致使管腔内径变小、狭窄,若不能及时发现和疏通,会产生通气障碍,严重时导致窒息。
, http://www.100md.com
    处理方法:①必须充分湿化气道,每30 min导管内注盐水3~5 ml,导管外口盖湿纱布,保持润泽;或者持续缓慢滴入盐水到导管内,每分钟2~3滴。②必须定时翻身拍背吸痰,鼓励病人将痰咳出,必要时强行吸痰。吸痰管的长度一定要伸过导管内口3~5 cm,千万不要伸不过去就半途而退;若伸不过去,极有可能是痰痂附着内壁形成狭窄;伸不过去中途退出,极易使痰痂越附越厚,管腔越来越窄。经气道冲洗反复吸痰无效时,应果断拔管重新置管,这有深刻的教训,倍该珍惜。

    2.2.2 气管导管与吸痰管不成比例(2例) 吸痰管太粗,不容易通过导管,同时两管间隙太小易造成吸痰过程中本来的缺氧进一步加重。吸痰管太细太软,易被负压吸扁或被痰块堵塞。选择吸痰管外径应占气管导管内径的2/3,>2/3进管困难,<1/2吸痰管过分纤细而不宜使用。

    2.3 清洁性不足(11例) 气管置管后,失去鼻腔的调温、过滤、湿化的保护作用,深部气道直接对外开放,尘埃菌落可直接进入气道深部。

    护理时应戴口罩,吸痰操作时必须执行无菌操作,吸一次痰更换一次痰管,应遵循先吸气管后吸鼻腔、口腔的原则。病房应定期空气消毒,尽量减少无关人员探视,减少把外来病菌带给病人的机会。

    3 参考文献

    1 吴恒义,白 涛,程多今,等.单肺机械通气的危害和防治.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7,(4):2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