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护理学杂志》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62861
预防输血反应方法的对比观察
http://www.100md.com 《护理学杂志》 1999年第5期
     作者:李静

    单位: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血研所,北京 100044

    关键词:

    护理学杂志990536

    白血病及血液疾患病人,因反复多次输血易发生输血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我科1997年1~5月对42例病人采用不同方法预防输血反应,结果显示,采用地塞米松和白细胞过滤器、X线照射法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效果佳,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42例病人(输血244例次),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5~70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5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混合性白血病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其它血液疾患3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根据医嘱将输血病人分为5组。第1组:48例次,在输全血或成分血前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10 ml;第2组:50例次,输血前静滴磷酸地塞米松2.5 mg;第3组:46例次,在输血时使用白细胞过滤器;第4组:50例次,输血前将血制品经X线照射30 min;第5组:50例次,在输血前静脉滴注磷酸地塞米松2.5 mg同时使用白细胞过滤器。

    2 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第1、2组各5例次,第3组4例次,第4、5组无输血反应,经统计学χ2检验,第1、2、3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第3、4组χ2=0.44,P<0.05,有统计学意义。第4、5组与前3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X线照射法或地塞米松与白细胞过滤器的联合应用预防输血反应的作用优于其它3种方法。

    3 讨论
, 百拇医药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由于人类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均为同种异型抗原及多次输入的白细胞及其它抗原物质与受体内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的抗体所致,由于在人或同种而不同品系的动物其个体内的有核细胞表面,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HLA的存在,经临床发现,多次输血的病人会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与病人血液中存在的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HLA抗原的抗体有关,若供者血液中含高效价此类抗体,也可引发这种输血反应,当机体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过程,称为免疫应答。输血时的各种血液成分因来自不同的个体,对受者而言都属同种异体蛋白,可引起供者体内的免疫系统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发生。当机体被某种抗原致敏后,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时所发生一种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结果表现为机体组织损伤和(或)功能紊乱。根据上述免疫学的初次应答原理,当受者初次接受抗原物质后并不产生应答,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物质后才出现免疫应答,并以一定的临床症状表现出来,而产生抗体的速度快且量大。
, http://www.100md.com
    为预防输血反应,通常在输血前静脉滴入地塞米松和10%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为肾上腺皮质类人工合成激素,作用广泛,可影响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包括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网状内皮系统消除颗粒或细胞的作用,可使淋巴细胞溶解,以致淋巴结、脾及胸腺中淋巴细胞耗竭。此作用对T细胞较明显,其中辅助性T细胞减少更显著,还可降低自身免疫性抗体水平,可缓解过敏反应及对抗异体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1];另外其抗毒素作用,抗休克作用及对代谢的影响皆有利于对过敏反应所引起的病理性改变的对抗和缓解。10%葡萄糖酸钙为电解质平衡调节药,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壁的致密性,使渗出减少,具有抗过敏作用。但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多,抗体产生的速度快且量大时,少量的药物不能抑制免疫应答的发生[1]

    白细胞过滤器是60年代国外使用的一种预防输血反应的医疗器具,主要材料为尼龙纤维、棉花、醋酸纤维素纤维、涤纶纤维、聚乙烯醇多孔片等,它以机械筛滤、直接吸附或间接吸附原理,捕获血中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及由白细胞贮存的巨细胞病毒(CMV)和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Ⅰ型病毒(HTLV-Ⅰ)抗血小板抗体等[2]。最大优点是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滤除率高,预防与输血有关的某些病毒感染,和地塞米松联合使用效果较满意。但该过滤器依靠进口,价格昂贵,不易广泛使用。
, 百拇医药
    X线照射是将血在输血前先置直线加速器的X线下照射30 min(或放射源为钴),在照射同时机器可对血袋自动进行均速的摇动,以求均匀照射,剂量为2 000 cGy,X线可破坏血中引起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灭活免疫活性细胞。X线照射因效果明显且价格低,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其将血制品放置在自然温度的时间较长,可增加血细胞被破坏的可能性。另外,因放射线引起的基因突变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61~423

    2 杨天楹,肖星甫,田兆嵩主编.临床输血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466

    (1998-12-17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