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西护理杂志》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63375
喷雾与滴药疗法用于气管切开后抗感染效果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山西护理杂志》 1998年第2期
     作者:车 杰 卢玉淑 汪明欣 周玉红 苑新蕾 李培建 王文犀

    单位:0710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

    关键词:喷雾法;滴药法;气管切开护理;肺部感染

    山西护理杂志980207摘要 在气管切开护理中,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喷雾法与常规滴药法的效果。结果显示:喷雾法药物在呼吸道内的分布、分布的均匀性、部位的深浅以及用药剂量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滴药法。临床观察也证明,气管切开后喷雾给药组在控制体温、痰量变化、拔管时间、痰培养与胸片方面也明显优于滴药法。说明气管切开后喷雾给药更能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Study on Anti-infective Effects of Aerosol and Dropping Therapy After Tracheotomy
, 百拇医药
    Che Jie,Lu Yushu,Wang Mingxin et al (No.252 Hospital of PLA,Hebei 071000 China)

    Abstract In nursing care of tracheotomized patients,the effects of both aerosol and routine dropping therapy were observed.Animal experiment showed that in aerosol therapy after tracheotomy the drug distribution,homogeneity,depth and dosage were all better than in dropping therapy.Clinical observation also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of temperature,amount of sputum,extraction of canula-extracting time,sputum culture and X-ray chest film in the former were better than in the latter.It suggested that the aerosol therapy after tracheotomy to prevent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is more effective.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Aerosol therapy Dropping therapy Nursing care of tracheotomy Pulmonary infection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472

    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1],彻底的排痰与气管内给药是重要的护理措施。为预防呼吸道感染,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有:气管内滴药或注药;每6 h~8 h超声雾化吸入1次;持续气管内滴入液体湿化。气管内滴药或注药用药量小,且药物不易到达肺内,只能在气管内起抑菌和湿润痰液的作用。用药量大则有丢失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弊端[2],易诱发医原性支气管哮喘。超声雾化吸入时,意识不清病人无法配合做深呼吸,药液一般不易到达肺组织,且因时间间隔长,故意识不清或痰液多且粘稠者不宜使用。持续滴入液体湿化,必须严格控制滴速3gtt/min~5gtt/min[1],并保证及时吸痰,如不设专人护理很难执行。为找到一种简便易行的气管内给药法,自1996年3月对气管切开护理中喷雾法与滴药法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与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动物实验

    1.1 动物实验 健康纯种日本大耳白兔27只,体重3.2kg~3.7kg,雌雄不限,月龄6个月~7个月。

    1.2 实验分组 将27只白兔随机分为滴药组(A组)和喷药组(B组),根据用药时体位的不同,又将每组分为平卧位组(A1;B1)、右侧卧位组(A2;B2)和左侧卧位组(A3;B3)三个亚组。

    1.3 实验方法 腹腔注射硫喷妥钠40 mg/kg,注射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浓度[3]。6s后动物处于麻醉状态。将兔子束于固定架上,头部抬高10 cm,行气管切开术,造成气管切开模型,同时建立静脉液路。用直径0.4cm、长5cm的塑料管(一次性输血器),从切口处插入气管4cm。用喉喷雾器喷入2%亚甲蓝0.2ml或滴入2%亚甲蓝液0.4ml,维持原卧位10min,然后静脉推注10%氯化钾10ml致死。取气管及肺,观察气管、双肺表面亚甲蓝液的染色分布并作记录,然后切开肺叶,观察肺叶蓝染情况[4]
, 百拇医药
    1.4 实验结果 A组9只兔解剖所见:气管至支气管分叉处可见长为2cm~3cm的蓝染,左、右支气管亦出现不规则蓝染。其中A2组2只兔右肺部分组织有不均匀少量点状蓝染。A3组1只兔左肺细小支气管内有不规则蓝染,余6只兔肺组织未见蓝染。B组三种体位下,18只兔均可见气管、支气管均匀蓝染。其中B1组双肺组织出现均匀蓝染,B2组、B3组除卧侧肺组织均匀蓝染外,对侧肺组织也出现点片状蓝染。统计学分析,喷药组肺组织蓝染明显多于滴药组(见表1)。

    表1 两组兔肺组织蓝染情况

    只 组别

    例数

    肺组织

    蓝染
, 百拇医药
    肺组织

    无蓝染

    A组

    9

    3

    6

    B组

    18

    18

    0

    注:χ2=11.81 P<0.01

    2 临床观察

    2.1 试验条件 室温20℃~22℃,相对湿度50%~60%,病室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须按保护性隔离要求穿隔离衣、戴帽子和口罩。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病房3次。
, 百拇医药
    2.2 试验方法 气管切开后病人,每2h按平卧位右侧卧位平卧位左侧卧位要求变换体位,从气管切开套管口处喷入或滴入药液(生理盐水20ml、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104U)。因体位不同会影响药物在肺组织内的分布[4]。故左肺炎症重时喷药或滴药时可多取左侧卧位,反之取右侧卧位,双肺背侧炎症重时取仰卧位。在给药后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的体温、痰量、痰培养、胸片及气管套管拔管时间,然后进行对比。

    2.3 观察对象与分组 气管切开病人60例,年龄35岁~50岁,男48例,女12例。原发病为脑外伤、脑出血和脑瘤等术后。既往体健,无呼吸道疾病史。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滴药组,每2 h按体位顺序变换给药1次,每次滴入4ml。B组为喷药组,同上法每次用喉喷雾器喷入2 ml。

    2.4 试验结果

    2.4.1 体温 给药前病人的平均体温相差较小,A组平均为37.13℃,B组平均为37.32℃,用药后两组病人体温恢复正常所需平均时间不同,A组需20.33d,B组需15.70d,经统计学检验:t=1.82,P<0.05。结果提示B组病人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A组。
, 百拇医药
    2.4.2 痰量与拔管时间 两组给药方法对病人痰量的影响(见表2)。因痰量变化不同,气管套管拔管时间不同,A组拔管时间平均为28.12d,B组为20.32d。

    2.4.3 痰培养与胸片 在观察期间,A组15例病人每月2次痰培养均阳性者占50.0%,11例病人胸片示肺部感染,占36.7%。B组中有6例每月两次痰培养均阳性,占总数的20.0%。4例胸片示肺部感染,占总数的13.3%。

    3 讨论

    3.1 呼吸道内药物分布与分布的均匀性 本试验结果表明,A组动物无论采取平卧位、侧卧位,药物很难到达肺叶,仅有2只达到肺组织且分布部位局限,量少,不均匀。B组动物试验结果因体位不同药液在肺组织染色分布也不同,无论采取平卧位、侧卧位,药物均达肺组织。可见喷雾给药法扩大了药物在呼吸道内分布的范围,增加了药物分布的均匀性。表2 滴药法和喷药法对痰量影响的比较 分组
, 百拇医药
    第15日平均痰量1)

    第30日平均痰量2)

    例数

    痰量(ml)

    例数

    痰量(ml)

    A组

    30

    280

    14

    130

    B组

, 百拇医药     30

    150

    4

    20

    1) t=1.74 P<0.01

    2) t=2.58 P<0.05

    3.2 部位的深浅与给药剂量 A组动物与B组动物在相同卧位时显示,B组在喷药时压力作用下较A组在肺组织内分布部位深,且用药剂量小,喷雾给药仅占滴药剂量的1/2。用药剂量大对气管粘膜的刺激性较强,直接刺激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间隙中的杯状细胞,使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纤毛运动需要适当条件,粘液分泌过多,纤毛运动不能有效地运行[5],使痰液增多变稠,排出困难。喷雾给药法,则避免了上述弊端。因雾滴在压力作用下均匀地进入气管、肺组织,降低了药液对支气管粘膜的刺激,从而增加局部用药的疗效,达到局部预防感染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3.3 抗感染效果 气管切开术是为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而实施治疗的手段。在本试验中,观察指标:体温、痰量、拔管时间、痰培养、胸片等均显示B组效果优于A组,证明气管切开后,喷雾给药较滴药法在预防肺部感染方面效果好。

    参考文献

    1 张德操,陈筱云,李明凤等.老年呼吸衰竭的呼吸道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87,22(8):359

    2 王雅民.气管切开患儿的术后护理.河北医药杂志,1994,16(6):123

    3 施新犹.医学实验动物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23

    4 王丹玲,叶海花,吕文斌等.气管内置管注药最佳部位和体位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5,30(6):351

    5 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02

    作者简介:车杰,女,1962年出生,保定人,1991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护理系,护士长,主管护师。

    (收稿日期:19971210 修回日期:1998030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