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频共振仪治疗早期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作者:高福秀 赵东霞 张念祖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030001
关键词:
山西护理杂志000221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84(2000)02-0075-01
Effects on Audio Frequency Resonance Meter to Treat Early-stage Secretory Otitis Media
Gao Fuxiu Zhao Dongxia Zhang Nianzu
(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Shanxi 030001 China)
, http://www.100md.com
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之势[1]。用抗生素、咽鼓管通气及鼓膜按摩等常规治疗,有时难以取得满意疗效。1998年5月—1999年4月通过对门诊60例72耳早期分泌性中耳炎病人,应用抗生素、咽鼓管通气加声频共振仪治疗,并与24例28耳同期常规治疗者进行观察比较,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1998年5月—1999年4月在门诊就诊的早期分泌性中耳炎84例100耳。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7岁,平均37.5岁。病程最短的3 d,最长的24 d,平均13.5 d。病人主诉耳闷胀感或者伴有耳鸣、头闷、听力下降。临床检查:鼓膜内陷,光锥明显缩短,有的鼓膜呈淡红色或黄色,有的已有液平面或有钙化、瘢痕。鼓膜活动减弱或消失。纯音测听:听阈为0 dB~40 dB。声导抗测试:鼓室压图曲线38耳为C型,45耳为B型,17耳为A型(不典型)。既往有分泌性中耳炎27耳,曾行鼓膜穿刺6耳。韦伯试验结果均偏向患侧(或较重侧)。将8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72耳,对照组24例28耳。纯音测试在隔声室内进行。隔声室符合国际标准组织(ISO)8253规定的标准,采用FONIXFA-18临床诊断听力计,经校准符合GB 4854-54(IOS 389),按8253规定操作。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治疗组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a) 药物:1%麻黄素、可的松滴鼻液滴鼻,每次2滴,每日3次;口服红霉素,每次0.375 g,每日3次,连服5 d。
b) 行咽鼓管通气及鼓膜按摩,每日各1次,共10次。
c) 用声频共振仪(航天工业总公司,沈阳新圳医用电子仪器公司制造)治疗,每日1次。具体操作方法:让病人侧卧,患耳向上,将复方丹参注射液2 ml、地塞米松1 mg混匀后注入外耳道,再将副极板置于对侧颊部。根据病人感觉调节超声强度,直至感觉适宜。持续25 min,10次为一个疗程。
1.2.2 对照组采用如下治疗方法:
a) 药物:用1%麻黄素、可的松滴鼻液滴鼻,每次2滴,每日3次;口服红霉素,每次0.375 g,每日3次,连用5 d。
, http://www.100md.com
b) 用咽鼓管通气及鼓膜按摩,每日各1次,共10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一个疗程后,耳闷胀感、耳鸣头闷等消失,自觉听力正常。纯音测听:各频率听阈恢复为0 dB~15 dB,声导抗检查,鼓室压图曲线为A型。
好转:治疗一个疗程后,耳鸣、耳闷胀感减轻,但鼓膜活动稍差。纯音测听:语言频率(500 Hz~2 000 Hz)为0 dB~25 dB,各频率均值为22.5 dB。听力轻度下降[2],曲线稍不规则。声导抗检查,鼓室压有所改善,但鼓室峰顶稍偏负压侧。
无效:治疗一个疗程后,耳鸣、耳闷胀感等症状无改善,纯音测听:各频率听阈均值为26 dB~40 dB,无改善,鼓室压图曲线仍为B型或C型。病人自觉听力无好转。
2 结果(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耳 组别
耳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治疗组
72
65
5
2
97.22
, http://www.100md.com
对照组
28
19
4
5
82.14
注:χ2=8.962,P<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是由于咽鼓管粘膜肿胀,管腔阻塞,使中耳的通气、引流不畅而导致的一系列中耳腔病理变化。中耳粘膜对低度感染的反应是渗出体液[1]。声频共振仪治疗早期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通过局部声、频、热、电、磁的微细按摩等自然物理因素和中药制剂等化学因素同步叠加透入病灶,使渗出液不致机化。声频叠加共振的声、频、热、电、磁细胞按摩立体效应,能使凝胶转化为溶胶状态,促进物质交换,继而加速代谢,提高半透膜的渗透作用,使药物的透入量大大增加,并增加透入深度。这种细胞按摩的立体效应,能完好地保存药物的成分,使其药理作用不受破坏。这无疑使药物的作用准确及时地发挥,疗效明显提高,发炎组织明显减轻。同时药物在局部组织内形成分子堆、离子堆并保持一定的浓度,缓慢地渗入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缓慢的药物作用可使渗出液通过纤毛运动的作用经咽鼓管排出,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用声频共振治疗仪治疗早期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明显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但对于病程较长者,因咽鼓管阻塞粘膜肿胀的状况长时间得不到改善,液体在鼓室内停留时间较久,变成粘稠的胶样物,直到病灶机化,鼓室硬化。声频共振仪无法通过细微按摩等自然物理因素使病灶改善。所以病情较重的病人可用置管等方法加以改善病情。
作者简介:高福秀,女,1956年出生,山西省代县人,1984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夜大班,大专,主管技师。
参考文献
1,何永照,姜泗长.耳科学(上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427~437
2,姜泗长,闫承先.现代耳鼻咽喉科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6.1~12
收稿日期:1999-08-03
修回日期:2000-03-13, http://www.100md.com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030001
关键词:
山西护理杂志000221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84(2000)02-0075-01
Effects on Audio Frequency Resonance Meter to Treat Early-stage Secretory Otitis Media
Gao Fuxiu Zhao Dongxia Zhang Nianzu
(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Shanxi 030001 China)
, http://www.100md.com
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之势[1]。用抗生素、咽鼓管通气及鼓膜按摩等常规治疗,有时难以取得满意疗效。1998年5月—1999年4月通过对门诊60例72耳早期分泌性中耳炎病人,应用抗生素、咽鼓管通气加声频共振仪治疗,并与24例28耳同期常规治疗者进行观察比较,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1998年5月—1999年4月在门诊就诊的早期分泌性中耳炎84例100耳。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7岁,平均37.5岁。病程最短的3 d,最长的24 d,平均13.5 d。病人主诉耳闷胀感或者伴有耳鸣、头闷、听力下降。临床检查:鼓膜内陷,光锥明显缩短,有的鼓膜呈淡红色或黄色,有的已有液平面或有钙化、瘢痕。鼓膜活动减弱或消失。纯音测听:听阈为0 dB~40 dB。声导抗测试:鼓室压图曲线38耳为C型,45耳为B型,17耳为A型(不典型)。既往有分泌性中耳炎27耳,曾行鼓膜穿刺6耳。韦伯试验结果均偏向患侧(或较重侧)。将8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72耳,对照组24例28耳。纯音测试在隔声室内进行。隔声室符合国际标准组织(ISO)8253规定的标准,采用FONIXFA-18临床诊断听力计,经校准符合GB 4854-54(IOS 389),按8253规定操作。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治疗组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a) 药物:1%麻黄素、可的松滴鼻液滴鼻,每次2滴,每日3次;口服红霉素,每次0.375 g,每日3次,连服5 d。
b) 行咽鼓管通气及鼓膜按摩,每日各1次,共10次。
c) 用声频共振仪(航天工业总公司,沈阳新圳医用电子仪器公司制造)治疗,每日1次。具体操作方法:让病人侧卧,患耳向上,将复方丹参注射液2 ml、地塞米松1 mg混匀后注入外耳道,再将副极板置于对侧颊部。根据病人感觉调节超声强度,直至感觉适宜。持续25 min,10次为一个疗程。
1.2.2 对照组采用如下治疗方法:
a) 药物:用1%麻黄素、可的松滴鼻液滴鼻,每次2滴,每日3次;口服红霉素,每次0.375 g,每日3次,连用5 d。
, http://www.100md.com
b) 用咽鼓管通气及鼓膜按摩,每日各1次,共10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一个疗程后,耳闷胀感、耳鸣头闷等消失,自觉听力正常。纯音测听:各频率听阈恢复为0 dB~15 dB,声导抗检查,鼓室压图曲线为A型。
好转:治疗一个疗程后,耳鸣、耳闷胀感减轻,但鼓膜活动稍差。纯音测听:语言频率(500 Hz~2 000 Hz)为0 dB~25 dB,各频率均值为22.5 dB。听力轻度下降[2],曲线稍不规则。声导抗检查,鼓室压有所改善,但鼓室峰顶稍偏负压侧。
无效:治疗一个疗程后,耳鸣、耳闷胀感等症状无改善,纯音测听:各频率听阈均值为26 dB~40 dB,无改善,鼓室压图曲线仍为B型或C型。病人自觉听力无好转。
2 结果(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耳 组别
耳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治疗组
72
65
5
2
97.22
, http://www.100md.com
对照组
28
19
4
5
82.14
注:χ2=8.962,P<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是由于咽鼓管粘膜肿胀,管腔阻塞,使中耳的通气、引流不畅而导致的一系列中耳腔病理变化。中耳粘膜对低度感染的反应是渗出体液[1]。声频共振仪治疗早期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通过局部声、频、热、电、磁的微细按摩等自然物理因素和中药制剂等化学因素同步叠加透入病灶,使渗出液不致机化。声频叠加共振的声、频、热、电、磁细胞按摩立体效应,能使凝胶转化为溶胶状态,促进物质交换,继而加速代谢,提高半透膜的渗透作用,使药物的透入量大大增加,并增加透入深度。这种细胞按摩的立体效应,能完好地保存药物的成分,使其药理作用不受破坏。这无疑使药物的作用准确及时地发挥,疗效明显提高,发炎组织明显减轻。同时药物在局部组织内形成分子堆、离子堆并保持一定的浓度,缓慢地渗入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缓慢的药物作用可使渗出液通过纤毛运动的作用经咽鼓管排出,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用声频共振治疗仪治疗早期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明显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但对于病程较长者,因咽鼓管阻塞粘膜肿胀的状况长时间得不到改善,液体在鼓室内停留时间较久,变成粘稠的胶样物,直到病灶机化,鼓室硬化。声频共振仪无法通过细微按摩等自然物理因素使病灶改善。所以病情较重的病人可用置管等方法加以改善病情。
作者简介:高福秀,女,1956年出生,山西省代县人,1984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夜大班,大专,主管技师。
参考文献
1,何永照,姜泗长.耳科学(上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427~437
2,姜泗长,闫承先.现代耳鼻咽喉科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6.1~12
收稿日期:1999-08-03
修回日期:2000-03-1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