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包块的近红外线扫描诊断的临床应用
作者:贾巧燕 杨焕宏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东营 257335
关键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000642[中图分类号] R445.7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3289(2000)06-0506-01
近红外线扫描诊断乳腺疾病,已广泛用于临床,为总结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对1996年1月至1999年9月,经我院手术切除168例乳腺肿块患者的术前近红外线扫描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了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女166例,男2例,年龄16~76岁,平均38岁,以30~50岁年龄组发病率高。全部病例为乳房包块来院就诊者和查体发现的病例。应用近红外线扫描仪(北京康联医用设备研究所生产KLCA-91E)在暗室进行检查,患者取坐位,略前倾,充分暴露双侧乳腺,依一定顺序透照乳房的四个象限和乳晕区,发现异常图像仔细观察并记录。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本组168例,病理证实良性116例,其中乳腺纤维腺瘤32例,慢性炎症22例,乳腺增生症26例,脂肪瘤12例,乳腺囊肿12例,乳头状瘤8例,脂肪坏死2例。乳腺恶性病变52例。近红外线对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6.2%、82.7%。其中恶性误诊为良性9例,良性误诊为恶性16例。
3 讨论
(1)应用近红外线对乳腺疾病检查,是根据近红外线对人体软组织有较强的穿透力,血红蛋白对红外线有较强的吸收力,当近红外线穿透乳腺组织时,因血红蛋白的吸收而产生灰影。病变性质不同,血红蛋白的含量不同,产生的灰影灰阶度不同;病变性质不同,血管的分布、形态不同,血管阴影的图像不同。近红外线的诊断就是根据病灶阴影与血管图像来确定肿块的性质,总结本组病例的图像结合相关资料,乳癌近红外线检查的典型图像为:①灰影深,灰影大于包块,灰度不均匀,边界不规则;②血管局部丛状增多、增粗,并可见迂曲、中断征象。出现典型图像的原因是:恶性肿瘤供血丰富,大量血红蛋白对近红外线有较强的吸收。部分病例图像不典型,表现仅为上述2条中的1条,出现其中1条时,亦应高度怀疑乳腺癌。乳腺增生症的典型表现为鳞片状、虫蚀样、云雾样灰影,血管数偏多或正常,走行大致正常。
, 百拇医药
(2)误诊原因分析:部分病例图像不典型,较难做出正确诊断。本组近红外线扫描诊断有5例为纤维腺瘤,2例为囊性增生症,2例为慢性炎症,1例为脂肪瘤,而病理诊断为乳腺癌。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肿瘤分化较好,恶性度低;②瘤体偏小,大部分在2.5 cm以下,且较规整;③肿瘤早期,血供相对不丰实,血红蛋白含量相对不高,病变影像灰度淡;④周围血管改变不明显,走行基本正常或略增多扭曲。本组有4例慢性炎症,3例乳腺小叶增生,8例纤维腺瘤,1例脂肪坏死,误认为乳腺癌。分析误诊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这部分病例其良性病变的血管数多,血供相对丰富;②病变局部炎性细胞多,如:慢性炎症;③上皮增生活跃,如:囊性增生症。
(3)通过回顾性分析,我们认为,近红外线对乳腺肿块的诊断是一种直观、简便、无创伤的有效辅助手段。对部分不典型较难做出诊断的病例,要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体征,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进一步X线、超声、造影等其它影像学检查,并与之结合,综合分析,以及必要时的细针穿刺组织学检查,以求正确诊断,减少误诊。
作者简介:贾巧燕(1963—),女,山东人,大专。
[参考文献]
[1] 刘存,等.近红外线扫描对乳腺病的诊断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14(3):195.
[2] 何连德,谢宝玲.近红外光扫描对乳腺疾病诊断的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1994,21(8):610-611.
(收稿日期:1999-10-04), 百拇医药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东营 257335
关键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000642[中图分类号] R445.7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3289(2000)06-0506-01
近红外线扫描诊断乳腺疾病,已广泛用于临床,为总结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对1996年1月至1999年9月,经我院手术切除168例乳腺肿块患者的术前近红外线扫描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了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女166例,男2例,年龄16~76岁,平均38岁,以30~50岁年龄组发病率高。全部病例为乳房包块来院就诊者和查体发现的病例。应用近红外线扫描仪(北京康联医用设备研究所生产KLCA-91E)在暗室进行检查,患者取坐位,略前倾,充分暴露双侧乳腺,依一定顺序透照乳房的四个象限和乳晕区,发现异常图像仔细观察并记录。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本组168例,病理证实良性116例,其中乳腺纤维腺瘤32例,慢性炎症22例,乳腺增生症26例,脂肪瘤12例,乳腺囊肿12例,乳头状瘤8例,脂肪坏死2例。乳腺恶性病变52例。近红外线对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6.2%、82.7%。其中恶性误诊为良性9例,良性误诊为恶性16例。
3 讨论
(1)应用近红外线对乳腺疾病检查,是根据近红外线对人体软组织有较强的穿透力,血红蛋白对红外线有较强的吸收力,当近红外线穿透乳腺组织时,因血红蛋白的吸收而产生灰影。病变性质不同,血红蛋白的含量不同,产生的灰影灰阶度不同;病变性质不同,血管的分布、形态不同,血管阴影的图像不同。近红外线的诊断就是根据病灶阴影与血管图像来确定肿块的性质,总结本组病例的图像结合相关资料,乳癌近红外线检查的典型图像为:①灰影深,灰影大于包块,灰度不均匀,边界不规则;②血管局部丛状增多、增粗,并可见迂曲、中断征象。出现典型图像的原因是:恶性肿瘤供血丰富,大量血红蛋白对近红外线有较强的吸收。部分病例图像不典型,表现仅为上述2条中的1条,出现其中1条时,亦应高度怀疑乳腺癌。乳腺增生症的典型表现为鳞片状、虫蚀样、云雾样灰影,血管数偏多或正常,走行大致正常。
, 百拇医药
(2)误诊原因分析:部分病例图像不典型,较难做出正确诊断。本组近红外线扫描诊断有5例为纤维腺瘤,2例为囊性增生症,2例为慢性炎症,1例为脂肪瘤,而病理诊断为乳腺癌。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肿瘤分化较好,恶性度低;②瘤体偏小,大部分在2.5 cm以下,且较规整;③肿瘤早期,血供相对不丰实,血红蛋白含量相对不高,病变影像灰度淡;④周围血管改变不明显,走行基本正常或略增多扭曲。本组有4例慢性炎症,3例乳腺小叶增生,8例纤维腺瘤,1例脂肪坏死,误认为乳腺癌。分析误诊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这部分病例其良性病变的血管数多,血供相对丰富;②病变局部炎性细胞多,如:慢性炎症;③上皮增生活跃,如:囊性增生症。
(3)通过回顾性分析,我们认为,近红外线对乳腺肿块的诊断是一种直观、简便、无创伤的有效辅助手段。对部分不典型较难做出诊断的病例,要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体征,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进一步X线、超声、造影等其它影像学检查,并与之结合,综合分析,以及必要时的细针穿刺组织学检查,以求正确诊断,减少误诊。
作者简介:贾巧燕(1963—),女,山东人,大专。
[参考文献]
[1] 刘存,等.近红外线扫描对乳腺病的诊断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14(3):195.
[2] 何连德,谢宝玲.近红外光扫描对乳腺疾病诊断的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1994,21(8):610-611.
(收稿日期:1999-10-0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