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264115
对正常人肋间隙的重新评价(附801例正常人肋间隙X线测量)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0年第7期
     作者:刘志

    单位: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放射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关键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000744[中图分类号] R44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3289(2000)07-0580-01

    截至目前出版的各种X线诊断学,对于正常人肋间隙的叙述均为左右对称或一般左右对称,而在胸部疾病时往往都提到肋间隙增宽或狭窄,并且把肋间隙的改变作为一项诊断依据。但是,笔者工作中发现正常人肋间隙变化较大,并非X线诊断学所论述的那样左右等宽。故此,进行了这方面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1995年10月至1998年10月正常体检者的标准后前位胸片,无脊柱异常弯曲及胸廓病变,投照距离150cm,中心线对准第4胸椎。801例中男481例,女320例。年龄3~79岁,平均47岁,分为18岁以上组(成人组)及18岁以下组(未成人组)。
, 百拇医药
    测量方法为每张胸片左右胸部同一后肋间同一部位、两肋骨皮质缘间距离。只统计狭窄的肋间隙。

    2 结果

    801例中,肋间隙狭窄(以下称狭窄)767例(95.8%),肋间隙左右相等只有34例(4.2%)。男性481例中有460例狭窄(95.6%),女性320例中狭窄307例(95.9%),男女间无显著差异(P>0.05)。成人组705例中狭窄683例(96.9%),未成人组96例中狭窄84例(87.5%),二者差异显著(P<0.01)。

    成人组683例狭窄中,一个肋间隙狭窄的190例(27.8%),二个狭窄195例(28.6%),三个狭窄186例(27.2%),四个狭窄66例(9.7%),五个狭窄43例(6.3%),六个狭窄3例(0.4%)。其中右上肋间隙(以第5后肋为界限)狭窄170例(53.5%),左上狭窄46例(14.4%),右下狭窄22例(6.9%),左下狭窄46例(14.4%)。
, 百拇医药
    未成年组85例狭窄中(只统计连续肋间隙狭窄),右上狭窄5例(26.3%),左上狭窄8例(42.1%),右下及左下各狭窄3例(15.8%)。

    3 讨论

    正常肋间隙的变化受到肋骨发育的粗细、走行,脊柱曲度,胸廓情况等影响。如果直接用标尺测量就会发现左右同一肋间隙不会绝对相等,若用目测测量,1毫米内差距看不出。

    肋间隙狭窄只是对对侧同一肋间隙相对而言,并且狭窄的数值变化大,同一肋间的不同部位狭窄的数值经常不同。因为第1肋间隙胸片上出现率极低,第10、11肋间隙往往看不出,所以笔者没对这些肋间隙进行测量。

    以往各种X线诊断学,对于正常人肋间隙的论述均为左右对称或一般左右对称[1-5],长久以来这就给我们造成正常肋间隙变化小的错觉,从而有时在胸部疾患时只凭肋间隙的变化(尤其经验少及医院无CT机的医生)做出诊断造成误诊或漏诊。由我们的研究可见正常肋间隙变化很大,占95%,变化的肋间隙男女间差别不明显,成年人比未成年人变化大,成年人以右上肋间隙变化较多,而未成年人以左上肋间隙变化较多,笔者认为这与少儿未发育成熟,干活少有关,而成人多以右侧手干体力活。
, http://www.100md.com
    总之,正常肋间隙变化大,以两上胸部多见,所以在诊断引起肋间隙变化的胸部疾患时不能单凭肋间隙的变化做出诊断,应该综合分析后再做结论。

    作者简介:刘志(1961—),男,学士,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9.

    [2] 连世海主编.X线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0.

    [3] 张玉阁主编.X线诊断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5.41.

    [4] 孔庆德主编.X线诊断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1982.20.

    [5] 王大有.肖瑞君主编.X线诊断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23.

    (收稿日期:2000-01-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