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多发转移的影像学表现(附1例分析)
作者:刘建军 臧建华 付明花
单位:刘建军(830000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MR室);臧建华(830000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MR室);付明花(830000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MR室)
关键词:
放射学实践000431 【中图分类号】 R739.5,R730.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0313(2000)04-0304-02
恶性黑色素瘤在体内器官、组织广泛转移的影像学报告较为罕见,本文作者遇到1例,特报道如下。
图1 X片示左第三前肋外侧及第7后肋内侧可见2个略高密度影。
, http://www.100md.com
图2 MRI脂肪抑制:示胸11、腰1椎体高信号。
图3 MRI T1WI:示左肾3个结节影(箭头)。
图4 CT增强:示右肝叶多发低密度结节影。
图5 MRI T1WI像:肿大的腹膜后淋巴结节(箭头)。
男,49岁,于1999年9月始突然出现高热,最高达39.5℃。遂发现右颈部出现蚕豆大小包块,经抗炎治疗后无效。在某医院经穿刺病理涂片为“恶性黑色素瘤”。其后相继在左腋下及腹股沟区摸到肿大包块,为无痛性。后又经多次穿刺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1999年10月胸部X片发现:左中上肺野有2个略高密度阴影(图1)。近期自觉腰痛明显,活动受限,于11月10日入院行腰椎MRI检查,腰椎MRI示:胸11、腰1及骶1、骶2四个椎体T1WI、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信号混杂不均匀,椎间盘未见异常。脂肪抑制(SPIR)后呈混杂高信号影(图2)(与正常椎体相比),注射Ga-DTPA后,上述椎体呈中度强化,欠均匀。MRI诊断:胸、腰、骶椎多发性转移瘤。检查中,发现双肾散在分布多个小结节影,边缘清晰,直径0.7~1.2cm。T1WI、T2WI基本为等信号、轻度强化(图3)。数日后患者在作腹部B超检查时发现肝脏多发低回声病变。实验室检查无异常。MRI腹部检查发现肝实质多发长T1长T2异常信号,直径1~2.5cm大小片状异常信号影。CT见多发低密度影(图4)。脂肪抑制(SPIR)为明显高信号,病灶周围肝组织无水肿。右肝下腹腔可见较大软组织块影,直径达10cm,与肠腔相连难以区分。腹膜后散在分布多个肿大淋巴结(图5)。相隔1月后复查胸片,见原病灶明显变大。右肺门也出现新发病灶。
, 百拇医药
讨论
此患者原发病灶明确,迅速转移至肺、肝、脊柱、双肾及腹腔肠道和腹膜后淋巴结和多脏器多组织,实属罕见。恶性黑色素瘤原发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黑色素瘤有包膜,易出血、坏死、囊变、瘤细胞富含色素颗粒[1]。典型MRI所见为T1WI高信号,T2WI轻-中度低信号。黑色素瘤极易出血,出血后信号变化较复杂,血肿内的血红蛋白随时间延长由氧合血红蛋白变为去氧血红蛋白和正铁血红蛋白,亚急性期血肿内的血红蛋白的T1WI为高信号,T2WI中没有崩解的红细胞为低信号,红细胞外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为显著高信号,需予以鉴别。
需注意的是,恶性黑色素瘤有时是少或无色素性的,MRI信号强度不典型,多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2]。因此仅根据影像尚难以确诊。转移瘤的特征通常与原发瘤病灶相同,但如发生出血、坏死、囊变MRI信号则出现相应改变。该患者属于多脏器转移,转移灶因所在器官组织特征不同MRI表现各异。并未出现原发黑色素瘤特征性的短T1短T2信号。其原因可能有:①病灶所在脏器组织特征的明显影响,如脊柱转移瘤绝大多数为长T1短T2信号。②转移瘤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囊变和坏死。③黑色素成分的含量多少。
, http://www.100md.com
王俭等认为富含含铁血黄素的陈旧性出血的各加权像上均为低信号,是黑色素瘤肝转移的最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3]。
作者简介:刘建军(1963~),男,新疆人,副主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腹部MRI的临床及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德延.肿瘤病理诊断[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54-667.
2,Furuta M,Suta H,Nakamoto S,et al.MRI of malignant melanom of liver[J].Radiat Med,1995,13∶143-145.
3,王俭,韩希年,郝楠馨,等.肝脏恶性黑色素瘤的CT、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67.
2000-03-06 收稿, 百拇医药
单位:刘建军(830000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MR室);臧建华(830000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MR室);付明花(830000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MR室)
关键词:
放射学实践000431 【中图分类号】 R739.5,R730.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0313(2000)04-0304-02
恶性黑色素瘤在体内器官、组织广泛转移的影像学报告较为罕见,本文作者遇到1例,特报道如下。
图1 X片示左第三前肋外侧及第7后肋内侧可见2个略高密度影。
, http://www.100md.com
图2 MRI脂肪抑制:示胸11、腰1椎体高信号。
图3 MRI T1WI:示左肾3个结节影(箭头)。
图4 CT增强:示右肝叶多发低密度结节影。
图5 MRI T1WI像:肿大的腹膜后淋巴结节(箭头)。
男,49岁,于1999年9月始突然出现高热,最高达39.5℃。遂发现右颈部出现蚕豆大小包块,经抗炎治疗后无效。在某医院经穿刺病理涂片为“恶性黑色素瘤”。其后相继在左腋下及腹股沟区摸到肿大包块,为无痛性。后又经多次穿刺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1999年10月胸部X片发现:左中上肺野有2个略高密度阴影(图1)。近期自觉腰痛明显,活动受限,于11月10日入院行腰椎MRI检查,腰椎MRI示:胸11、腰1及骶1、骶2四个椎体T1WI、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信号混杂不均匀,椎间盘未见异常。脂肪抑制(SPIR)后呈混杂高信号影(图2)(与正常椎体相比),注射Ga-DTPA后,上述椎体呈中度强化,欠均匀。MRI诊断:胸、腰、骶椎多发性转移瘤。检查中,发现双肾散在分布多个小结节影,边缘清晰,直径0.7~1.2cm。T1WI、T2WI基本为等信号、轻度强化(图3)。数日后患者在作腹部B超检查时发现肝脏多发低回声病变。实验室检查无异常。MRI腹部检查发现肝实质多发长T1长T2异常信号,直径1~2.5cm大小片状异常信号影。CT见多发低密度影(图4)。脂肪抑制(SPIR)为明显高信号,病灶周围肝组织无水肿。右肝下腹腔可见较大软组织块影,直径达10cm,与肠腔相连难以区分。腹膜后散在分布多个肿大淋巴结(图5)。相隔1月后复查胸片,见原病灶明显变大。右肺门也出现新发病灶。
, 百拇医药
讨论
此患者原发病灶明确,迅速转移至肺、肝、脊柱、双肾及腹腔肠道和腹膜后淋巴结和多脏器多组织,实属罕见。恶性黑色素瘤原发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黑色素瘤有包膜,易出血、坏死、囊变、瘤细胞富含色素颗粒[1]。典型MRI所见为T1WI高信号,T2WI轻-中度低信号。黑色素瘤极易出血,出血后信号变化较复杂,血肿内的血红蛋白随时间延长由氧合血红蛋白变为去氧血红蛋白和正铁血红蛋白,亚急性期血肿内的血红蛋白的T1WI为高信号,T2WI中没有崩解的红细胞为低信号,红细胞外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为显著高信号,需予以鉴别。
需注意的是,恶性黑色素瘤有时是少或无色素性的,MRI信号强度不典型,多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2]。因此仅根据影像尚难以确诊。转移瘤的特征通常与原发瘤病灶相同,但如发生出血、坏死、囊变MRI信号则出现相应改变。该患者属于多脏器转移,转移灶因所在器官组织特征不同MRI表现各异。并未出现原发黑色素瘤特征性的短T1短T2信号。其原因可能有:①病灶所在脏器组织特征的明显影响,如脊柱转移瘤绝大多数为长T1短T2信号。②转移瘤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囊变和坏死。③黑色素成分的含量多少。
, http://www.100md.com
王俭等认为富含含铁血黄素的陈旧性出血的各加权像上均为低信号,是黑色素瘤肝转移的最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3]。
作者简介:刘建军(1963~),男,新疆人,副主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腹部MRI的临床及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德延.肿瘤病理诊断[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54-667.
2,Furuta M,Suta H,Nakamoto S,et al.MRI of malignant melanom of liver[J].Radiat Med,1995,13∶143-145.
3,王俭,韩希年,郝楠馨,等.肝脏恶性黑色素瘤的CT、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67.
2000-03-06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