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髂骨及骶骨成骨性转移瘤1例报告
作者:王福恩 王宝东
单位:王福恩(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253400); 王宝东(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253400)
关键词:
双侧髂骨及骶骨成骨性转移瘤1例报告 One Case:Osteogenic Metastasis of Both Sides of Ilium and Sacrum▲
病人,男,71岁,因盆腔肿物及双下肢进行性瘫软而就诊,有膀胱癌病史,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ESR50 mm/h AKP 10包氏单位/100 ml。
1 CT表现
两侧髂骨骨密度明显不均性增高增厚,并于盆腔内扩大融合形成较大结构紊乱高密度之骨性肿块,边界清晰,左侧为6 cm×11 cm,右侧为3 cm×5 cm,CT值450~700 HU,盆腔器管均受压移位,以左侧受压明显(图1)。骶骨椎体、椎板、棘突显示骨密度明显增高,骶椎椎体内小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晰、锐利,直径约0.4 cm,CT值500 HU(图2)。CT诊断:双侧髂骨及骶骨成骨性转移瘤。![t1101.gif (6476 bytes)](/Images/2003/8/28/b9/00/31/87_1.GIF)
图1 两侧髂骨骨密度增高并于盆腔内融合成致密结构紊乱之骨性肿块![t1102.gif (6235 bytes)](/Images/2003/8/28/b9/00/31/87_2.GIF)
图2 骶椎椎体、椎板、棘突骨密度增高,骶椎椎体内小圆形高密度灶,边缘清晰
2 讨论
成骨性转移瘤并非瘤细胞本身成骨,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据文献记载有以下几种说法:(1)骨骼起源于原始结缔组织间充质细胞,而这种原始细胞在成人还广泛存在于内外骨膜、骨髓内、静脉窦周围,骨皮质哈伏氏管内等,骨转移瘤对骨松质、骨皮质产生破坏,这种残存胚性细胞可因受刺激而发生成骨现象[1]。(2)肿瘤细胞或其代谢产物刺激成骨细胞而致,亦可能为宿主对病变的反应[2];(3)可能由于肿瘤细胞产生的化学刺激物引起间质的生骨作用[3]。其转移途径主要通过血行转移,有以下几型:(1)腔静脉型;(2)门静脉型;(3)肺静脉型;(4)脊柱静脉型;(5)选择性转移。其中脊柱静脉型转移是由于胸腹腔内静脉血中的瘤栓因咳嗽、喷嚏、举重及肌肉牵拉等因素致胸腹腔压力增高而不经肺、肝直接进入椎静脉系统发生脊柱、胸廓、骨盆及颅骨等处的转移[4]。
本例病人11年前曾行膀胱癌部分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而膀胱癌为“亲骨性肿瘤”,26%可发生骨转移,出现成骨变化的机会仅次于前列腺癌[1],结合CT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则可确诊。而以盆腔肿块、双下肢瘫软就诊较少见,考虑为老年男性、敏感性差、病程较长有关。■
参考文献:
[1]刘炳寰编著.骨肿瘤X线诊断.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88~94
[2]王云钊,曹来宾主编.骨放射诊断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269
[3]天津医学院骨科编.临床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01
[4]《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490, 百拇医药
单位:王福恩(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253400); 王宝东(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253400)
关键词:
双侧髂骨及骶骨成骨性转移瘤1例报告 One Case:Osteogenic Metastasis of Both Sides of Ilium and Sacrum▲
病人,男,71岁,因盆腔肿物及双下肢进行性瘫软而就诊,有膀胱癌病史,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ESR50 mm/h AKP 10包氏单位/100 ml。
1 CT表现
两侧髂骨骨密度明显不均性增高增厚,并于盆腔内扩大融合形成较大结构紊乱高密度之骨性肿块,边界清晰,左侧为6 cm×11 cm,右侧为3 cm×5 cm,CT值450~700 HU,盆腔器管均受压移位,以左侧受压明显(图1)。骶骨椎体、椎板、棘突显示骨密度明显增高,骶椎椎体内小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晰、锐利,直径约0.4 cm,CT值500 HU(图2)。CT诊断:双侧髂骨及骶骨成骨性转移瘤。
图1 两侧髂骨骨密度增高并于盆腔内融合成致密结构紊乱之骨性肿块
图2 骶椎椎体、椎板、棘突骨密度增高,骶椎椎体内小圆形高密度灶,边缘清晰
2 讨论
成骨性转移瘤并非瘤细胞本身成骨,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据文献记载有以下几种说法:(1)骨骼起源于原始结缔组织间充质细胞,而这种原始细胞在成人还广泛存在于内外骨膜、骨髓内、静脉窦周围,骨皮质哈伏氏管内等,骨转移瘤对骨松质、骨皮质产生破坏,这种残存胚性细胞可因受刺激而发生成骨现象[1]。(2)肿瘤细胞或其代谢产物刺激成骨细胞而致,亦可能为宿主对病变的反应[2];(3)可能由于肿瘤细胞产生的化学刺激物引起间质的生骨作用[3]。其转移途径主要通过血行转移,有以下几型:(1)腔静脉型;(2)门静脉型;(3)肺静脉型;(4)脊柱静脉型;(5)选择性转移。其中脊柱静脉型转移是由于胸腹腔内静脉血中的瘤栓因咳嗽、喷嚏、举重及肌肉牵拉等因素致胸腹腔压力增高而不经肺、肝直接进入椎静脉系统发生脊柱、胸廓、骨盆及颅骨等处的转移[4]。
本例病人11年前曾行膀胱癌部分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而膀胱癌为“亲骨性肿瘤”,26%可发生骨转移,出现成骨变化的机会仅次于前列腺癌[1],结合CT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则可确诊。而以盆腔肿块、双下肢瘫软就诊较少见,考虑为老年男性、敏感性差、病程较长有关。■
参考文献:
[1]刘炳寰编著.骨肿瘤X线诊断.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88~94
[2]王云钊,曹来宾主编.骨放射诊断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269
[3]天津医学院骨科编.临床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01
[4]《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490, 百拇医药